文华翰墨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l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人:陶然、孙海兴、杨沛沛、姜文
  采访时间:2015年8月
  采访地点:北京市
  《翰墨天下》:邵老师您好!近期,我们注意到您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当代书法要进入新常态,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书法新常态吗?
  邵秉仁:春节以后我就提出了书法新常态的概念。所谓新常态,就是要有别于前些年伴随着社会上的浮躁风气,书法界所呈现出的那种浮躁之气。新常态要去掉浮躁、去掉喧嚣,回归理性、回归沉寂。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读书、写字,把好的书法艺术奉献给人民。新常态不光是书法艺术,包括社会层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都要有新常态,作为文学艺术必然也要有这种新常态。体现在书法界的新常态,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刚才我说的,由浮躁转为理性,由喧嚣转为沉寂,什么包装、炒作、走穴,这是过去十几年来出现的问题。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真正能够对引领人民大众的艺术欣赏,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起多大作用很难说得清。在书法创作上,特别是为展览而展览,为了在各个展赛入展、得奖,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这种情况虽然是极个别的,但是这种现象毕竟存在,而且屡禁不止,就是人们受功利思想驱使得太厉害了。搞艺术绝对不能有功利心,搞艺术需要沉寂、需要理性,不能够浮躁。这就是新常态下的书法应该具有的走向,这样的走向才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要想做到这样,首先书法家要沉静下来,要多读书,多深入基层,多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把这些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大众。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喧嚣,多一些沉静。
  第二,要求书家必须认真学习,要加强自己的文化底蕴,至少要有文学、历史、诗词这些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没有这些基本功你写出来的东西永远是文字匠。为什么民国时期这些大学问家、大理论家他们的作品现在这么被大家推崇呢?就是这些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书法家必须涵养自己的文化底蕴。那就至少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一个是从方向上,一个是创作态度上,从这两个方面努力涵养自己的修养,去适应新常态下的书法艺术。
  《翰墨天下》:您为什么春节之后对这个问题思考得特别多?有什么事件触动您吗?
  邵秉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各个艺术部门都在学习,上次书协也搞了一个讲话座谈会,我也参加了,我谈的就是这个观点。受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启发,反思这些年来书法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感而发,所以提出新常态下的书法这个概念。这个观点很多人都认可。
  《翰墨天下>:目前书法界艺术界的现状跟整个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邵秉仁:是的,因为十几年来整个社会就是浮躁的。所以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不可能脱离这个大的环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翰墨天下》:书家的功利心变得特别重,所以就很难沉静下来。
  邵秉仁:沉静不下来,书家的这个功利心也是跟整个社会连在一起的。所以说我们既要看到这些年来书法发展的繁荣景象,同时也要看到它的浮躁情绪,我一直提这个观点。物质的丰裕掩盖不了精神的匮乏,就是这个道理。
  《翰墨天下》:应该说书法已经没有了过去的土壤,这个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邵秉仁:因为过去没有那么多展览,书法家也不会到处走穴挣钱,没有那个社会环境。但你看现在的书法作品,动不动就标价一平尺几万,你凭什么标这个价钱?这是跟它的艺术本体价值相脱离的。因为这些书法作品里面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作为礼品在流通的,书法作品成了官员行贿受贿的载体,不凭你的艺术水平和你的真正价值,就凭职务,主席一个价,副主席一个价,所以它的价格必然虚高,这都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整个书法界乃至社会一沉静下来,这些书法作品就卖不出去了。
  《翰墨天下》:您能描述一下新常态下的书法在您的心目中大概是什么样子吗?
  邵秉仁:新常态下的书法就是由浮躁转为理性,由喧嚣转为沉静,静下心来多读书,多学习;弯下腰来面向大众去普及,去满足大众对文化艺术的需要。
  《翰墨天下》:我记得您曾经说过书法不是简单的造型艺术。
  邵秉仁:说过,我一直强调这个。
  《翰墨天下》:为什么要把书法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古人的作品是有厚度的,不光是眼前的笔墨,还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邵秉仁:对,书法承载着巨大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第一,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离开汉字就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我以前的文章里面都有,你们都可以去看:第二,书法记录了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进程;第三,书法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儒释道,特别是儒家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书法使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得以承载和传续。书法中那种“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不就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吗?书法创作中的知白守黑,矛盾对立统一,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道家思想在书法作品章法布局上的运用。所以说书法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书法的本原就是文化。
  《翰墨天下》:书法落实在笔墨上其实只是一个形式。
  邵秉仁:笔墨就是形式,是载体,但是它是建立在文学、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表现形式。
  《翰墨天下》:这里面可能需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比如我天天写字,天天读书,我怎么就可以增加书法方面的修养,或者说它的作品写出来就是与别人的不一样呢?
  邵秉仁: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人的字不同于书法家的字,一看他的文化底蕴就在那里。我诗集前面的序言,就是我自己用书法形式写出来的,主要讲诗书同为中国传统艺术之精魂,作书若不能以诗境为上,纵其技法游刃有余,而意象依然空洞苍白。孔子云: “不学诗,无以言。”也可以说不学诗难为艺,故以诗涵养书法,以书法表达诗意是我追求的目标。
  《翰墨天下》:前几天我们去参观北京画院齐白石的展览,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古人经常讲诗书画印,诗为什么会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它是一个文人的内心最真挚、直接的表达。   邵秉仁:是的。艺为心声,心声是什么?心声就是你的主张、你的世界观、你的价值观。你的价值观必然体现在内容上,不同的人写出的字的风格不一样,因为它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有的人以丑为美,有的人追求一种恬静,有的人追求热烈、奔放,不同的人喜欢的不一样,因为它的艺术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
  《翰墨天下》:我们采访过很多名家,他们更多的是从点画、转折、用笔等技巧方面谈书法,而您恰恰相反,您谈的最多的是对书法更宏大的观照。
  邵秉仁:因为技巧在书法中恰恰是末的东西,本的东西是文。很多书法大家并不讲技巧,比如晚年的于右任、李叔同,他们有什么技巧?就是线条的组合,但是他那种文气,那种文化的内涵却在每一笔中显露无疑,道理就在这儿。所谓格高是指你的境界高,你表达的文词内容、你的心境是高出别人一块的,有些东西年轻人写不了,因为年轻人总是追求一种张扬外露的东西。当然,一些基本的技法在临帖过程中是必须要掌握的,但是真正搞创作,不可能一个技巧能够代表大家所有的创作方法,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追求的也不一样,所以呈现出来的面貌也会不一样。
  《翰墨天下》: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书法还是需要从最基本的临摹入手。
  邵秉仁:写书法,练字,从基本功开始,从临帖开始,这是必要的。但是最后你提倡的东西应该是文化的东西,文化是本。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技法,那是末,不要本末倒置。
  《翰墨天下》:您之前在一本书中讲到“书法不光是技,同时也是道,还承载着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是这样的道理吧?
  邵秉仁:对,所谓“道”就是做人之道,做艺之道,它是世界观。
  <翰墨天下》:有一个很微妙的感觉,一个书家看似天天在写字,但这恰恰跟书家平时的为人处世、教育学习背景、脾气秉性以及做其他事情有很大的关系。
  邵秉仁:当然是,因为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最后要体现你的世界观,世界观在艺术上就是艺术价值观,价值取向。任何一门艺术都是这样,为什么作者的艺术价值取向能够引导观众,能够影响观众,就是他与观众产生共鸣了以后自然而然就能够产生这种影响,这就要求你创作的时候一定要跟大众的主流审美价值合拍,你搞那些以丑为美的、过度张扬的所谓的流行书风,把汉字任意肢解丑化,颠覆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挑战人们的审美标准,就像西方后现代艺术那一套,老百姓是不会买账的。
  《翰墨天下》:这个时代可能就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或者说这是现在的一种风气。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一些书法家是个性张扬的,比如徐渭,八大就是这样,金农、郑板桥等,但是另一些人是有大我情怀的,比如颜真卿、王羲之,他们可能更具有一种普世的意义。
  邵秉仁:你看故宫里,皇上收藏的那些书法精品,都是有正大气象的,因为它符合统治者的需要,统治者的需要实际上应该体现人民的需要,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都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书法家追求个性要有一个过程,不仅是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提倡自己的风格,但实际上你不用刻意追求,每个人临同一书稿,肯定临出来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因为你对艺术的理解不一样,你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你的基本功技法也不一样,写出来的作品怎么能一样呢?所谓千人千面,这才是艺术的个性。艺术价值取向决定了你的艺术风格,那还用刻意去追求吗?
  《翰墨天下》:是的,所谓什么人写什么字。
  邵秉仁:对,文如其人,书如其人。
  《翰墨天下》:刚才您谈到民国时期的学者书法,应该说民国时期还是很灿烂的一个时代。
  邵秉仁:民国时期从国家来讲军阀混战,积贫积弱,民不聊生,但是统治者他没有精力去管理这些所谓文化意识形态,恰恰给文人的自由发挥、自由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所以民国时期诞生了很多大科学家、大艺术家、文学家,道理就在这。现在我主张,真正想繁荣艺术不是靠口号,而是要放开手脚,把社会风气端正了,把创作方向端正了,然后让艺术家自由驰骋去,越自由才越有艺术。当然,这个自由不等于乱整,挑战基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个也不行。历朝历代都有非主流书风,扬州八怪写的那个东西,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这些都是挑战主流的非主流艺术风格,我们允许它存在,但它绝不是主流的艺术风格,主流的还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碑派帖学。
  《翰墨天下》:咱们回到书法与传统文化的话题上,其实现在书法的处境挺尴尬的,为什么?从中小学阶段来说,中小学书法课是应试背景下的一个相对次要的课程,即使是高考,它也只是美术高考很小的一部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邵秉仁:不能把书法当作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它不是必要条件。搞艺术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第一点要具备天赋,第二点要喜欢,没有这两条不要搞什么艺术。我曾经提出过,作为第一提案人,提倡中小学开书法课,现在这个提案终于得到认可了,教育部也颁布了相关文件了。后来媒体采访我的时候,我说我的提案的中心意思是要提高小学生的汉字识读、书写能力,而绝不是培养书法家。
  所以,书法这个专业它不可能是学校要求的主要课程,就像唱歌、跳舞一样,学唱歌、跳舞的有几个人最后能成为舞蹈家、歌唱家?只是少数一部分有天赋的人才能成名成家。所以,把这个位置摆正了你就会想通你那个所谓尴尬的局面。为什么尴尬?搞书法这些人非得要挤进主流学科,它本身就不是一个主流学科,写字在过去就是一个工具,那是实用的阶段。现在由于电脑的普及,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渐在退化,书法已经成为纯艺术了,但即便这样,懂一些书法,提高汉字的书写能力,至少可以避免提笔忘字。我们可以看看自己周围的年轻人,有几个还能够手写文章的?几乎全是用电脑。而这种对文字的认知和使用的缺失恰恰是动摇了中国文化安全的基础。
  《翰墨天下》:您能够把这方面提高到关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这是非常重要的。
  邵秉仁:因为语言文字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东西,哪有一个民族要保持民族独立不保持自己语言文字的独立性呢?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通过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让那些被殖民的国家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是很可悲的。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玛雅文化也消亡了,而唯独中华民族的文化,东方文明系列的中华文化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有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华文化独有的特点和我们历代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打造了中国人。虽然作为一个书法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这是与我个人的经历、生活阅历密切相关的,我长期参与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的决策过程,使我逐渐体会到这些真正的内涵。   《翰墨天下》:《读史札记》是您近期创作的系列手札吗?
  邵秉仁:不仅有《读史札记》,有考证古代选拔官员的,还有一个是讲古代朝廷办公的程序,我平时读史的东西很多,对这些问题比较关注,在读的过程中随手把所思所想用毛笔记录下来,这就是书法。历代留下来的精品,包括像我们看到的那些帖,从王羲之到米芾等等,那些帖记录的全是一个个简短的事,什么韭菜花好不好吃啊,竹笋好不好吃啊,用二斗米怎么去换玉石笔架,这不就是生活趣事吗?它记录了艺术家当时的生活状态,另外,也能够充分表达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以它有文物价值,有文化内涵,这样的东西就会有收藏的价值,有传承的意义。否则,为展览而创作的丈二尺幅的,它是另外一种形式,跟我们提倡的文人书法完全不一样,而且这些手札一类的东西由于不是为创作为展览而做的,所以特别率意,率意就无意于佳乃佳,就是好的东西,所以现在都成为精品了。
  《翰墨天下》:现在整个当代书法创作也好,或者是流行的思潮也好,对修养、文化深层次的内涵等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邵秉仁:这就跟你的追求有关了,我们又回到新常态这个话题。新常态是一个概念,我要谈的核心是书法和文化的关系。书法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本源是文化。作为书法家,必须涵养自己的文化底蕴,至少在诗词、文学、历史这几方面要深扎基本功,拓宽自己的思路,打好这样的基础,才能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翰墨天下》:这正是书法人都向往的一种状态,当大多数人真正能做到的时候,或者才是书法真正的回归。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您的思考能带给广大书法爱好者更多的启示。
  邵秉仁诗集选
  金上京遗址
  上京寻迹问金源,欲吊遗踪已泫然。
  英主开基驰铁马,孤城落日剩寒烟。
  一去中原无反顾,千秋霸业铸江山。
  北方游牧多豪俊,华夏风流共朗天。
  延安即兴
  论道清凉山上风,杨家岭下炮声隆。
  从来社稷依天数,恰似延河水向东。
  黄陵祭祖
  桥山谒祖祭轩辕,一炷心香照大干。
  肇起文明归夏土,九州圣德自相传。
  平山堂谒欧公祠
  凭高倚岭抱葱茏,堂上云浮黛染空。
  风月名湖开画景,文章太守伴孤灯。
  棠阴在眼留新政,山色如眉忆醉翁。
  莫谓寒霜折杨柳,转年堤上又春风。
  洛带古镇
  问道洛带蓉城东,依然古镇客家风。
  缘何背井成流落,千夫怒指张献忠。
  祭抗联烈士暨赵尚志百年诞辰
  白山起蛰雷,黑水作龙吟。
  剑气惊天地,英风泣鬼神。
  丹忱悬朗月,碧血换芳春。
  和泪一樽酒,灵前祭奠频
  王羲之故里
  千秋笔墨最传神,称圣书坛唯一人。
  修德修文归梓里,风回腕底见精魂。
  上虞曹娥碑
  人伦孝道忆曹娥,书圣挥毫字未磨。
  黄绢妙语多不解,千秋德政固山河。
  章丘
  汇泉百水吐珍珠,文脉龙山溯远古。
  天下新词说易安,地灵人杰冠齐鲁。
  惠州江逢辰纪念馆
  未全忠孝亦堪钦,自古英雄抱憾身。
  许国轻家尤可赞,弃官守节见高襟。
  读韩愈《原毁》
  君子修行重内省,周以律己待人轻。
  退身一步地天泰,常读韩文道德经。
其他文献
今年是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篆刻家蒋维崧先生(1915-2006)诞辰一百周年。为表彰蒋维崧先生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大学、山东省文联联合主办,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山东博物馆联合承办了“崧高维岳——纪念蒋维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型系列纪念活动。作为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届时将召开蒋维崧先生学术、艺术研讨会,以期探讨、总结、继承、弘扬蒋维崧先生的学
期刊
2005年7月5~19日,新庄卫生院协助“甘肃省‘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驻宁县医疗队新庄卫生院分队”,共6人分3组,采用入户访视的形式,对新庄卫生院辖区0~7岁儿童进行普查。    资料与方法  全镇被调查儿童共计16.52名,覆盖率86.90%,普查项目分为盗汗、手足搐搦、方颅、串珠胸、鸡胸及漏斗胸和佝偻病等6个症候群进行。被调查的1652名儿童中,男童共891名(54.53%),女童共75
期刊
拥有百年历史的国家图书馆,自建馆之初就开始了金石拓本的收藏。1929年(民国十八年),京师图书馆与北海图书馆合并,重组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根据教育部核准《国立北平图书馆组织大纲》要求,设立金石部,专门职掌金石拓本的采购、整理、编目、阅览、保管以及装潢修补等事项,从此以后,在图书馆内有了以“金石”为名的机构,并一直延续至今。2015年8月10日,中国书协携手国家图书馆,推出“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
期刊
8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汉字之美——驻华使节观赏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专场”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一层方厅举办。  哥伦比亚大使卡尔门萨·哈拉米略阁下,来自加拿大、中非、哥伦比亚、德国、加纳、几内亚、匈牙利、日本、立陶宛、毛里求斯、荷兰、秘鲁、菲律宾、波兰、俄罗斯、美国等国的公使、参赞及代表,以及欧盟驻华代表团代表和亚太地区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研修班学员出席活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期刊
在谈到书画创作的时候,李学伟和我说起了这样一件事情:他涉猎范围很广,别人问他一天忙这个、忙那个这么多事情,哪有时间画画。他说“创空呗”(引号中第一字东北方言读音为chua,计算机中没有这个读音,用“创”字代替),感觉及其轻松和随意。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从这些年学伟作品的数量和进步幅度来看,不难看出他的执着和用功。用功分很多种,很多时候只是在技法上用功是远远不够的。相对一些艺术家来说,李学伟花在技
期刊
最先知道陈广秀应该是他的书法篆刻,脱略规矩,本色开张,及至拜观他“山静尘清”的国画山水,吃惊于他对山水世界“业净成慧眼,无物到茅庵”的自悟了了,自得休休。叩问其绘画之所由,答曰:“一、追求文入画之意趣。体现空灵淡逸之画境。二、金石书法入画。骨法用笔,追求高古朴素之笔墨语言。三、禅道精神入画。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把对佛道空无的体悟贯注于懵懵懂懂如戏如影的水墨中去。”  “文入画之意趣”是什么?“文入画
期刊
一  当代的草书创作可谓异彩纷呈,各占其象,各占其格。如果用传统草书的系统来观照当代草书的创作,其呈现出在继承的基础上写自己的性情,回风激水,蹙蹙生漪。但纵观之,大草过于狂逸,小草多为拘谨,章草独树一帜但跟风现象明显,愈写愈趋同。就在这种状态中,王厚祥出现了。王厚祥是在多次国展碰壁、入展、获奖中被发现和接受的,既有他自己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也有被逐步认识的阶段性,他草书的个性化与传统的交叠性逐渐地从
期刊
当我们徜徉于世界艺术之苑时,会发现惟有吾华夏书法与绘画同根同源,且互呼互应相得益彰。艺术领域或言书法与绘画不同种系的两者出现双向交叉融汇之后,蓦现化学的裂变裂解,形成多项哲学命题,让我们思考,同时也让我们解答。  追寻艺术家自身,是先有画还是先有书法?回答很简单,以民国画家为限上溯,是书法家可能不是画家,但画家必然是书法家;以民国为限下究,书法家与画家的分剥越来越明晰,书法家就是书法家,画家(国画
期刊
艺如乐图,1966年生于内蒙古科右中旗,蒙古族,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肖像印研究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书协副主席,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  书法篆刻作品获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展优秀奖、第三届国际刻字艺术大展赛优秀奖等;入展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兰亭奖等。曾两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艺术创作最高奖——萨日纳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习惯用“最后”这一语汇来表达对老成凋谢的怀想和纪念,如“最后的士大夫” “最后的闺秀”“最后的大师”,等等。但对这个“最后”的理解绝对不能较真,因为它仅仅是一种语态的强调,意在展现老一辈文化精英渐行渐远,乃至留下无可弥补的历史空白的苍凉画面,而不是真正量化意义上的“最后”。记得启功和峻斋先生辞世时,人们亦有此说,真使人有《广陵》绝响的浩叹!今年适逢峻斋先生百年诞辰,闲窗弄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