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温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症状和发病规律,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措施,以供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421.1 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175-01
  
  近几年随着各地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保护地黄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但随着种苗的不断引进,病原逐年积累,黄瓜的各种病害越来越多,特别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呈重发态势,危害日益严重,对黄瓜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对日光温室的黄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1-3]。现将其发生症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发生症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对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产生危害。该病一般发生在黄瓜幼苗期和成株期,尤对成株期的叶片危害最重。幼苗期发病,大部分表现为子叶上有近圆形病斑,呈水渍状,稍微凹陷,病斑扩大后变为黄褐色,呈干枯状。成株期发生时,开始叶片上有鲜绿色小斑点,呈水渍状,随后向四周扩展,因为叶脉的阻隔而使其以多角形存在,颜色为灰褐或黄褐色[4-5]。叶背病斑则表现为多角形,且病斑边缘呈油渍状,后期在干燥条件下病斑中央逐渐干枯,最后脱落变成孔洞;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着生乳白色菌脓,干枯后变成1层白色的膜。茎和叶柄的发病症状表现为近圆形的病斑,也呈水渍状,病斑沿茎沟呈纵向扩展,呈现为短条状,同时其表面上也存在白色菌脓,干枯后表面留有白色的痕迹。瓜条发病症状为小斑点,呈水浸状,以不规则或连片形式向外扩展,并从病部溢出许多污白色的菌脓,幼瓜条最后腐烂而脱落,大瓜条最后腐烂,并散发出臭味。该病与霜霉病的前期症状极为相似,应认真区别。病斑大小方面,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比较容易区别,前者病斑相对较小;在病斑颜色方面,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也存在差异,前者病斑颜色较浅;在病斑穿孔方面,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也不同,前者的病斑后期比较容易破裂、穿孔;在背面特征方面,潮湿条件下,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病叶背面的附着物不一样,前者为白色的菌脓,后者为绒毛状紫灰至紫黑色的霉层;在发病部位方面,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表现不同,前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茎、果,而后者主要是叶片[6-7]。
  2发病规律
  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以种子带菌远距离传播,该病附着在病残体上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因此其也可以初侵染源的形式侵染蔓延发生。病菌侵入的方式较多,如水溅或其他接触方式,只要经过幼苗子叶或者真叶水孔或者伤口处,即可使植株感病[8]。该病的病原细菌在维管束内具有移动性,真叶染病后,其他叶片也会随之染病,随着细菌扩繁,最后连瓜种也可带菌。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带菌种子,但其他一些因子对其发生和蔓延也有较大的影响,如:田园清洁措施不到位,田间遗留根茬和植株残体;多年不更换茬口,施用的农家肥未充分腐熟;棚室管理不到位,湿度较大,光照不能满足植株需要,遇长期阴雨天气等。观察结果表明,在温度20~28 ℃、相对湿度超过70%、叶面结露或者叶缘吐水的条件下,最利于该病发生,且发病速度较快[6]。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与非瓜类作物轮作2年以上;育苗土用种过大葱、大蒜或韭菜的土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按6∶4的比例混合,过筛,加磷酸二铵2 kg/m3、草木灰5 kg/m3、50%多菌灵100 g/m3、40%辛硫磷100 mL/m3,均匀混合;保护地加强温湿度管理,注意通风,降低湿度。定植初期,为促进缓苗,保持高温高湿,白天温度25~30 ℃,夜间15~18 ℃,空气湿度80%。基肥可以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圈肥75.0~112.5 t/hm2、磷钾肥375~450 kg/hm2,或者施鸡粪、草木灰、大粪干等;追肥在结瓜期进行,一般追施3~4次,肥料可选用速效氮肥,或者采用喷施方式选择叶面肥[7]。施CO2气肥对温室黄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最好在早上揭开覆盖物后1 h,通小风15 min补充室内CO2的不足,使植株能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以增强植株抗性。黄瓜生长期注意中耕除草,加强植株管理,及时绑蔓或吊秧;做好田间的清洁工作,摘除枯黄病叶和底叶,并带出田外进行集中销毁;合理浇水,以保持适当的湿度。
  3.2生态防治
  大棚种植黄瓜的生态防治重点是控温、降湿。大棚宜选择无滴膜扣棚,以尽量减少黄瓜叶面结露时间。上午日出后拉开草苫,使棚室温度尽快升至25~30 ℃,最高不超过33 ℃,然后,通风降温散湿。如果早晨棚室温度不是很低、相对湿度又较大,可先行短时间通风降湿,再封闭棚室升温。下午温度降至25~20 ℃,相对湿度降至70%左右。夜间最低温度可降至15~12 ℃。如夜间棚室外最低气温达12 ℃以上,可整夜通风。即使在连阴天气也要适时进行通风,可选择在中午温度稍高时进行[8]。浇水和喷洒农药的时间也要合理选择,宜在晴天的上午封闭棚室时进行,并使温度尽快升至35~40 ℃,闷棚1 h后缓慢放风散湿,如果达不到这一温度,也要在温度稍高时适当放风降湿。阴雨天要避免浇水和喷洒药液。浇水应采用膜下浇暗水技术,浇小水,降低湿度,减少棚内结露持续时间,以控制病害。
  3.3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55 ℃温水浸种15 min,捞出后立即投入冷水中浸泡2~4 h,再催芽播种,或用适量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浸种15~20 min,或72%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浸种2 h洗净晾干后播种。发病初期,用药防治可减轻危害。常用药剂有30%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DTM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200 mg/kg等喷施,隔7 d喷1次,连喷3~4次。
  4参考文献
  [1] 史永利.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蔬菜规范化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 王世忠,邱源.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J].上海蔬菜,2008(3):72-73.
  [3] 尹彦.瓜高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4] 陈坚忠.温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园艺,2007(9):223.
  [5] 李钦存,高文兰,王越民.黄瓜细菌性叶枯病的发生和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8(3):
  [6] 王进,毛爱华,吴福海,等.棚室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霜霉病的区别及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07(19):133.
  [7] 佐日古丽·吐逊买买提,阿布来提·买买提.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2010(1):12.
  [8] 张大玲.茄子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2):52.
  
其他文献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以电子产品装调实训为例,介绍了综合实训在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蜜蜂利用复杂的化学信号交流系统来调节其多层次的社会生活,而触角是感受这些化学信号的主要器官。为了进一步探明雄蜂与工蜂触角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选择从形态学和差异蛋白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因素,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分析总结危险因素
摘要 杏树落花落果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杏树落花落果的原因,提出选择适宜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花期预防晚霜、及时防治病虫害等防治杏树落花落果技术措施,可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使杏树相对高产、稳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杏树;落花落果;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62-02  杏树是我国北方地
摘要分析了小麦实现高产稳产对土壤、肥料、水分条件的要求,以期为小麦的高产栽培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土壤;肥料;水分;条件  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9-0092-01    在目前小麦大田生产中,其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光与温主要依靠适应自然而得到满足,而水分、空气、养分则主要靠栽培过程供应和调节,它们大多通过土壤对小麦产生作用,并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对影响拖拉机排放的几个主要结构系统进行升级设计,提升拖拉机整体布局,达到第三阶段排放标准,,实现拖拉机排放第三阶段样机到批量的生产。
在基坑支护工程中,需要对岩土性质和支护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提供有力支持.本文首先分析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对于基坑支护工程的重
目的:探讨Bmi-1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独立病例对照研究,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 Med、CNKI、万方等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收集2004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