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究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yangji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要构建“预习→交流、自学→讨论、训练→评价提升”的教学模式,创设数学教学自主学习的情境。给足学生预习的时间、自学的时间、训练的时间,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凸显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学习;探究;过程;模式
  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策略。为此,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一、把握自主学习的三大特性
  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处于一种“传承”关系,教师“主导”越位,学生“主体”不到位,虽存“学生质疑”与“小组讨论”的形式,但缺乏引导,只是摆形式走过场而已,这样严重桎梏了学生个体持续、主动地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自主学习中把握好它的特性呢?
  1.落实主体性,不失主导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生疑,自己思考,自己讨论,自己训练,自己评价,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教师是學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和学生的疑难点确定讨论交流内容、方式,组织学生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信息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关注学生的讨论,调节学生情绪,浅处深之,难处易之,遇挫处激之,钻牛角尖时活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2.培养独立性,倡导合作性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尝试性练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能形成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模糊处点拨,自学不会的引导启发。
  培养独立性并不排斥合作性。要体现合作的必要性,分工的明确性,解决问题方法的科学性。在合作中避免让好学生代表学困生,让学困生陪伴好学生,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各自的发展。
  3.发挥能动性,兼顾差异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能动的。学生必须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先与文本对话,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沟通,积极思考,从而产生要探究的问题,再与同学交流,互相探讨对问题的理解。然后与教师对话,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因此,调动和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不同,在发挥能动性时要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如:学习目标分层,学习过程中多方位扶持(如生生互助,师生互助),让不同的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能动性。
  二、落实自主学习过程的三个环节
  数学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模式,其流程是预习→交流、自学→讨论、训练→评价提升。
  第一环节:预习→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科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舞台。”因此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即“先学后教”,学生超前自学,了解教材基本内容,如公式、法则、运算、基本概念及关键的语句,发现知识的可疑点,标上适当的记号。为避免预习放任自流,教师应提供有效的导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想提出的问题记下来,以便教师讲课时有的放矢,精讲多练。预习后进行交流,展开生生对话,汇报自己学习所得,提出想探究的问题。这一环节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在确定共同探究的问题时根据教学的总体目标进行把关。
  如在教学“分一分(一)”的第一环节,先安排学生充分预习,然后再小组交流。如:为什么要产生分数?怎样分才能用分数表示?分数的书写顺序是什么?分数表示什么意义?此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合成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成为第二环节的学习目标,并拟出探究路径。结合课本中“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过程理解本课重难点,即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分数的意义。
  第二环节:自学→讨论
  结合第一环节中聚焦的主问题,学生再读文本,独立思考,然后将思考所得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最后汇总,在全班汇报。这一环节中学生依旧是主体,教师只在汇报时作点评、点拨,或抓住生成问题引导学生再探究。如“分一分(一)”的教学第二环节,学生个体再与文本进行对话,列出自己解决的问题及存在的困惑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再由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如:平均分时出现一半,用已学过的數不能表示了,必须创造新的数来表示。(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教师重点放在“■”的剖析中点评,让学生扎实理解分数的读写法,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表示),使学生主体对文本的解读更深一层。
  (3)第三环节:训练→评价提升
  在学生主体对文本的解读讨论之后实施相关的训练,训练项目包括基本题与拓展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价以小组内互评为主,全班总评为辅,教师在总评时进行适当总结归纳。以“分一分(一)”为例,基本题是:分数的读与写(填空);判断题,如:把一个长方形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旨在考查学生对“分成”与“平均分”的理解);根据分数“涂一涂”(即用图表示分数)或根据图意写分数。基本题在小组中互相评价,拓展题全班评价。
  参考文献:
  [1]林众,冯瑞琴,罗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质及其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田路.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常规课题,《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15-313。
其他文献
初中数学复习课是一种涉及'点、线、面、锥'等知识点的课程,需要学生应用正确的方法,科学、有效、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最基本的定理和公式。学习效率作为数学复习课的重
摘 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让学生加入学习的环境中。真正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死气沉沉。师生互动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還能增进彼此之间的师生感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有许多方法,通常用的有自主学习、互动学习以及自主探究的方法。师生互动的
为解决地影期间太阳敏感器无法正确感知太阳位置以及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动量轮控制力矩较小等问题,北斗导航卫星采用了动偏、零偏两种姿态偏航控制模式。若在北斗卫星数据处理中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课堂中可以使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但有时也使整堂课显得"过满",减少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时
DSM粗差探测是高精度DSM数据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针对影像匹配自动生成的DSM数据,设计了一种基于虚拟格网的DSM数据粗差探测CPU—GPU协同并行处理算法。该算法首先在CPU
<正>冠心病患者随时可能突发急性左心衰(APE)、急性心肌梗塞(AMI)或猝死(SCD)等事件。但其发生与其他的生物现象一样,有一定的昼夜时间节律。本文对冠心病突发APE、AMI、SCD
本文基于伪距和GRAPHIC组合观测量实现了单频精密单点定位算法,探讨了单频精密单点定位需要考虑的改正模型,重点分析了DCB改正和电离层延迟改正问题。基于15个IGS观测站16天观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满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使小数数学教学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新时代教育的发展使得传统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今小学生的发展
传统条件下处理双线道路交叉口问题的方法,要么会增加数据量,要么会破坏要素符号的完整性。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提出了基于GDI+裁剪技术解决双线道路交叉口问题。通过计算获取到多
结合实际初中数学教学,从三个方面展开思考,分别是:悬念题目情境设计、趣味性问题情境与开放性问题情境,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要领作相应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