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教授从瘀治崩经验探析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_z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莹教授学验俱丰,临床灵活施治各种妇科病,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对崩漏的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临证从瘀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从瘀辨证,因瘀分型,立法于化瘀,在出血时与止血时分别采用活血化瘀和化瘀止血的方法,以此来顺应月经周期的变化,自拟基础方药进行治疗,临证加减,疗效显著。
  【关键词】崩漏;经验;血瘀;化瘀法
  【中图分类号】R271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122-03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1]。有关“崩漏”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阴虚阳搏谓之崩”,并在《黄帝内经太素·卷三·阴阳杂说》中注“崩,下血也”;漏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徵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在《诸病源候论》首次指出崩中与漏下可以相互转换,《济生方·总论证治》云:“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重者谓之崩中”指出崩中与漏下虽有轻重之分,但其病机相同,故现概称崩漏。崩漏之病当归属于月经病的范畴,较为多见,可出现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前的各个阶段,轻则影响工作生活,重则危及生命,正如程门雪《妇科学讲义》说:“崩漏,重症也。轻者缠绵成损,重者立致殒生”。崩漏的基本病机是冲任二脉损伤,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其发病原因虽各有其说,但陈莹教授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瘀血与其关系密切,并提出各种病因都可能会导致瘀血,从而损伤冲任,致使冲任不能制约经血,经血非时而下形成崩漏。
  1从瘀辨证
  11理论来源及发展在《楚辞》中“瘀”被描述为“形销铄而瘀伤”,其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瘀,积血也[2]。《黄帝内经》中虽没有明确提出“血瘀”或“瘀血”之专有名词,但开启了瘀血学说之门,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及《素问·刺腰痛篇》有“恶血”[3]之说,可以理解为瘀血之称之雏形。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说“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瘀血在少腹不去”,提出瘀血可导致流血不止。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漓不断”,明确指出瘀血导致崩漏,为后世医家开创了因瘀致崩的思想。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瘀结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进一步说明了瘀血内结,占据子宫,是崩漏的主要因素。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云:“血崩乃经脉错乱,不循故道,淖溢妄行,一二日不止,便有结瘀之血,凝成窠臼”,提出血崩之血亦可转化为瘀血的论断。清代王清任开创瘀血理论,其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诸病之因,皆由血瘀”的学术思想,并创立五大逐瘀汤治疗瘀血证,为后世治瘀奠定了基础。唐容川《血证论》中言:“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又言: “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瘀血,此血不去,便阻化机。”指出崩漏之血与瘀血二者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并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面大发,为后世医家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4]。
  12从瘀分型陈莹教授认为血瘀是导致产生崩漏的关键环节,但形成血瘀的原因有很多,历代医家对其瘀血的成因论述各有不同,然陈莹教授认为崩漏之瘀主要责之于脾肾亏虚、肝郁气滞、火热过盛、寒邪阻滞、湿邪阻滞五个方面。
  121脾肾亏虚以致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化血,可谓“精血同源”,若素体脾肾亏虚,脾虚失运或肾精不足而致血源充盈不足,血源不足则脉道失养,血涩则可成瘀。此外血液正常的运行不离于气,气助血行,血濡气生,相生相长,则血运正常。脾气虚弱则血易妄行,肾气虚则推动无力,二者亦可形成瘀血。
  122肝郁气滞以致瘀肝性喜条达冲和,主疏泄,司血海。若情志抑郁,则肝失疏泻,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液运行受阻,则可气滞血瘀。此外肝失疏泻还可导致肝藏血功能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流于脉外形成瘀血。正如清末唐容[5]川说“瘀血血在脏则肝主之”。
  123火热过盛以致瘀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热入于血,血与热互结,灼伤营阴,可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则热涸成瘀,正如《医林改错·积块》所云: “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亦或为热邪直入于血,迫血妄行,流于脉外而成瘀。
  124寒凝阻滞以致瘀若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寒邪入于经脉,使经脉挛缩而拘急,则脉道不畅,血液涩滞不流,凝而为瘀,如《灵枢·痈疽》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医林改错》亦有“血受寒则凝结成块”之说。
  125湿邪阻滞以致瘀湿有外湿与内湿之别,然总以内湿为主,湿邪属阴, 其性重浊粘滞, 可致气机升降失常,影响气血运行,形成血瘀之象;湿又易伤阳气, 阳气虚弱,气血鼓动无力形成瘀血,《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论“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
  此外,陈莹教授认为瘀血可分为有形之瘀和无形之瘀,且二者病因病机相同,郑义候[6]将二者描述为:“凡瘀血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体征,通过中医四诊可确定者,称为有形之瘀;凡瘀血无症状体征表现,需借助现代检测手段或应用活血化瘀治疗有效来证实者,称为无形之瘀。”余林中[7]则提出“宏观血瘀”和“微观血瘀”的概念,其本质等同有形与无形。董氏[8]观察功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发现功血患者的血粘度显著增高,血流处于粘聚状态,这些都崩漏无形之瘀得到证实。有形与无形在病变过程中,交错存在,互为因果,无形之瘀通过进一步演变形成有形之瘀,有形之瘀则促进无形之瘀的形成,如此反复循环。
  2化瘀为其治疗大法
  陈莹教授认为瘀血是导致崩漏出血的重要原因,所以导师认为“化瘀”为其治疗大法。此法其一可防止瘀血日久积聚变生它疾;其二可使瘀去以治其源;其三瘀血去,新血生,方可使月经得复。然此法有活血化瘀与止血化瘀之分,在应用此两法治疗前必先排除生殖器官病变或全身性疾病方可应用。
其他文献
体外脂肪抽吸减肥是国内近年来较为广泛开展的一种手术减肥方法,它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医师的高超技术,还取决于求美者的配合以及护理人员的精心健康教育护理指导。我院自2004~2008年共为88例脂肪抽吸减肥受术者全程进行健康教育护理指导,得到了受术者的配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其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摘 要】 目的:探讨LEEP在宫颈炎性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宫颈炎性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LEEP术治疗,对照组行微波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6.7%,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是83.3%,并发症发生率为13.3%;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学标本实训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多元实验考核体系的构建。方法:选择2013 级两个中医本科教学班为对照组,2014级中医专业三个本科教学班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学生的实训成绩。结果: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学生的实训成绩高于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的实训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学标本实训教学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实训成绩提高,中药饮片识记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急诊科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因此,探讨如何在急诊护生带教中防范护患纠纷、提高护理教学
自Radowan(1976年)首次报道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以来,因其可提供质地、色泽、厚度和感觉等与受区相近的额外皮肤,减少供区损伤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瘢痕、畸形、缺损等创伤修复领域[1]。但同时扩张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并发症也屡见报道。其中与扩张器注射壶相关的并发症常见的有:注射壶皮下位置不清、注水过程中注射壶移位、反转等,尤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注水次数多,患儿的恐惧心理增加,往往无法很好地完成注水过
面部凹陷性瘢痕严重影响外观,治疗棘手。吸脂术的广泛开展为脂肪移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我科2005年11月以来,采用注射器吸取自体大腿颗粒脂肪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瘢痕18例,疗效较好。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18~50岁。凹陷瘢痕左面部8例,右面部6例,鼻背l例,下颌3例,均为外伤、痤疮或手术后引起,最大10cm×0.2cm,最小0.8cm×0.15cm,凹
期刊
【摘 要】 本文介绍按“冬病夏治”原则、以民间偏方治愈慢性哮喘的验案一则,以资同道临床参考。  【关键词】 慢性哮喘;冬病夏治;癞蛤蟆;土鸡蛋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55-01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病情较长,往往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多以止咳平喘化痰
目的:克隆DOC-1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纯化出其重组蛋白。方法:从人胎脑组织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DOC-1的CDS序列,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该基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