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莹教授学验俱丰,临床灵活施治各种妇科病,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对崩漏的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临证从瘀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从瘀辨证,因瘀分型,立法于化瘀,在出血时与止血时分别采用活血化瘀和化瘀止血的方法,以此来顺应月经周期的变化,自拟基础方药进行治疗,临证加减,疗效显著。
【关键词】崩漏;经验;血瘀;化瘀法
【中图分类号】R271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122-03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1]。有关“崩漏”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阴虚阳搏谓之崩”,并在《黄帝内经太素·卷三·阴阳杂说》中注“崩,下血也”;漏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徵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在《诸病源候论》首次指出崩中与漏下可以相互转换,《济生方·总论证治》云:“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重者谓之崩中”指出崩中与漏下虽有轻重之分,但其病机相同,故现概称崩漏。崩漏之病当归属于月经病的范畴,较为多见,可出现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前的各个阶段,轻则影响工作生活,重则危及生命,正如程门雪《妇科学讲义》说:“崩漏,重症也。轻者缠绵成损,重者立致殒生”。崩漏的基本病机是冲任二脉损伤,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其发病原因虽各有其说,但陈莹教授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瘀血与其关系密切,并提出各种病因都可能会导致瘀血,从而损伤冲任,致使冲任不能制约经血,经血非时而下形成崩漏。
1从瘀辨证
11理论来源及发展在《楚辞》中“瘀”被描述为“形销铄而瘀伤”,其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瘀,积血也[2]。《黄帝内经》中虽没有明确提出“血瘀”或“瘀血”之专有名词,但开启了瘀血学说之门,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及《素问·刺腰痛篇》有“恶血”[3]之说,可以理解为瘀血之称之雏形。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说“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瘀血在少腹不去”,提出瘀血可导致流血不止。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漓不断”,明确指出瘀血导致崩漏,为后世医家开创了因瘀致崩的思想。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瘀结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进一步说明了瘀血内结,占据子宫,是崩漏的主要因素。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云:“血崩乃经脉错乱,不循故道,淖溢妄行,一二日不止,便有结瘀之血,凝成窠臼”,提出血崩之血亦可转化为瘀血的论断。清代王清任开创瘀血理论,其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诸病之因,皆由血瘀”的学术思想,并创立五大逐瘀汤治疗瘀血证,为后世治瘀奠定了基础。唐容川《血证论》中言:“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又言: “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瘀血,此血不去,便阻化机。”指出崩漏之血与瘀血二者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并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面大发,为后世医家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4]。
12从瘀分型陈莹教授认为血瘀是导致产生崩漏的关键环节,但形成血瘀的原因有很多,历代医家对其瘀血的成因论述各有不同,然陈莹教授认为崩漏之瘀主要责之于脾肾亏虚、肝郁气滞、火热过盛、寒邪阻滞、湿邪阻滞五个方面。
121脾肾亏虚以致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化血,可谓“精血同源”,若素体脾肾亏虚,脾虚失运或肾精不足而致血源充盈不足,血源不足则脉道失养,血涩则可成瘀。此外血液正常的运行不离于气,气助血行,血濡气生,相生相长,则血运正常。脾气虚弱则血易妄行,肾气虚则推动无力,二者亦可形成瘀血。
122肝郁气滞以致瘀肝性喜条达冲和,主疏泄,司血海。若情志抑郁,则肝失疏泻,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液运行受阻,则可气滞血瘀。此外肝失疏泻还可导致肝藏血功能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流于脉外形成瘀血。正如清末唐容[5]川说“瘀血血在脏则肝主之”。
123火热过盛以致瘀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热入于血,血与热互结,灼伤营阴,可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则热涸成瘀,正如《医林改错·积块》所云: “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亦或为热邪直入于血,迫血妄行,流于脉外而成瘀。
124寒凝阻滞以致瘀若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寒邪入于经脉,使经脉挛缩而拘急,则脉道不畅,血液涩滞不流,凝而为瘀,如《灵枢·痈疽》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医林改错》亦有“血受寒则凝结成块”之说。
125湿邪阻滞以致瘀湿有外湿与内湿之别,然总以内湿为主,湿邪属阴, 其性重浊粘滞, 可致气机升降失常,影响气血运行,形成血瘀之象;湿又易伤阳气, 阳气虚弱,气血鼓动无力形成瘀血,《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论“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
此外,陈莹教授认为瘀血可分为有形之瘀和无形之瘀,且二者病因病机相同,郑义候[6]将二者描述为:“凡瘀血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体征,通过中医四诊可确定者,称为有形之瘀;凡瘀血无症状体征表现,需借助现代检测手段或应用活血化瘀治疗有效来证实者,称为无形之瘀。”余林中[7]则提出“宏观血瘀”和“微观血瘀”的概念,其本质等同有形与无形。董氏[8]观察功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发现功血患者的血粘度显著增高,血流处于粘聚状态,这些都崩漏无形之瘀得到证实。有形与无形在病变过程中,交错存在,互为因果,无形之瘀通过进一步演变形成有形之瘀,有形之瘀则促进无形之瘀的形成,如此反复循环。
2化瘀为其治疗大法
陈莹教授认为瘀血是导致崩漏出血的重要原因,所以导师认为“化瘀”为其治疗大法。此法其一可防止瘀血日久积聚变生它疾;其二可使瘀去以治其源;其三瘀血去,新血生,方可使月经得复。然此法有活血化瘀与止血化瘀之分,在应用此两法治疗前必先排除生殖器官病变或全身性疾病方可应用。
【关键词】崩漏;经验;血瘀;化瘀法
【中图分类号】R271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122-03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1]。有关“崩漏”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阴虚阳搏谓之崩”,并在《黄帝内经太素·卷三·阴阳杂说》中注“崩,下血也”;漏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徵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在《诸病源候论》首次指出崩中与漏下可以相互转换,《济生方·总论证治》云:“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重者谓之崩中”指出崩中与漏下虽有轻重之分,但其病机相同,故现概称崩漏。崩漏之病当归属于月经病的范畴,较为多见,可出现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前的各个阶段,轻则影响工作生活,重则危及生命,正如程门雪《妇科学讲义》说:“崩漏,重症也。轻者缠绵成损,重者立致殒生”。崩漏的基本病机是冲任二脉损伤,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其发病原因虽各有其说,但陈莹教授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瘀血与其关系密切,并提出各种病因都可能会导致瘀血,从而损伤冲任,致使冲任不能制约经血,经血非时而下形成崩漏。
1从瘀辨证
11理论来源及发展在《楚辞》中“瘀”被描述为“形销铄而瘀伤”,其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瘀,积血也[2]。《黄帝内经》中虽没有明确提出“血瘀”或“瘀血”之专有名词,但开启了瘀血学说之门,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及《素问·刺腰痛篇》有“恶血”[3]之说,可以理解为瘀血之称之雏形。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说“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瘀血在少腹不去”,提出瘀血可导致流血不止。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漓不断”,明确指出瘀血导致崩漏,为后世医家开创了因瘀致崩的思想。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瘀结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进一步说明了瘀血内结,占据子宫,是崩漏的主要因素。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云:“血崩乃经脉错乱,不循故道,淖溢妄行,一二日不止,便有结瘀之血,凝成窠臼”,提出血崩之血亦可转化为瘀血的论断。清代王清任开创瘀血理论,其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诸病之因,皆由血瘀”的学术思想,并创立五大逐瘀汤治疗瘀血证,为后世治瘀奠定了基础。唐容川《血证论》中言:“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又言: “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瘀血,此血不去,便阻化机。”指出崩漏之血与瘀血二者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并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面大发,为后世医家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4]。
12从瘀分型陈莹教授认为血瘀是导致产生崩漏的关键环节,但形成血瘀的原因有很多,历代医家对其瘀血的成因论述各有不同,然陈莹教授认为崩漏之瘀主要责之于脾肾亏虚、肝郁气滞、火热过盛、寒邪阻滞、湿邪阻滞五个方面。
121脾肾亏虚以致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化血,可谓“精血同源”,若素体脾肾亏虚,脾虚失运或肾精不足而致血源充盈不足,血源不足则脉道失养,血涩则可成瘀。此外血液正常的运行不离于气,气助血行,血濡气生,相生相长,则血运正常。脾气虚弱则血易妄行,肾气虚则推动无力,二者亦可形成瘀血。
122肝郁气滞以致瘀肝性喜条达冲和,主疏泄,司血海。若情志抑郁,则肝失疏泻,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液运行受阻,则可气滞血瘀。此外肝失疏泻还可导致肝藏血功能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流于脉外形成瘀血。正如清末唐容[5]川说“瘀血血在脏则肝主之”。
123火热过盛以致瘀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热入于血,血与热互结,灼伤营阴,可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则热涸成瘀,正如《医林改错·积块》所云: “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亦或为热邪直入于血,迫血妄行,流于脉外而成瘀。
124寒凝阻滞以致瘀若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寒邪入于经脉,使经脉挛缩而拘急,则脉道不畅,血液涩滞不流,凝而为瘀,如《灵枢·痈疽》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医林改错》亦有“血受寒则凝结成块”之说。
125湿邪阻滞以致瘀湿有外湿与内湿之别,然总以内湿为主,湿邪属阴, 其性重浊粘滞, 可致气机升降失常,影响气血运行,形成血瘀之象;湿又易伤阳气, 阳气虚弱,气血鼓动无力形成瘀血,《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论“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
此外,陈莹教授认为瘀血可分为有形之瘀和无形之瘀,且二者病因病机相同,郑义候[6]将二者描述为:“凡瘀血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体征,通过中医四诊可确定者,称为有形之瘀;凡瘀血无症状体征表现,需借助现代检测手段或应用活血化瘀治疗有效来证实者,称为无形之瘀。”余林中[7]则提出“宏观血瘀”和“微观血瘀”的概念,其本质等同有形与无形。董氏[8]观察功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发现功血患者的血粘度显著增高,血流处于粘聚状态,这些都崩漏无形之瘀得到证实。有形与无形在病变过程中,交错存在,互为因果,无形之瘀通过进一步演变形成有形之瘀,有形之瘀则促进无形之瘀的形成,如此反复循环。
2化瘀为其治疗大法
陈莹教授认为瘀血是导致崩漏出血的重要原因,所以导师认为“化瘀”为其治疗大法。此法其一可防止瘀血日久积聚变生它疾;其二可使瘀去以治其源;其三瘀血去,新血生,方可使月经得复。然此法有活血化瘀与止血化瘀之分,在应用此两法治疗前必先排除生殖器官病变或全身性疾病方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