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仔猪黄痢又称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或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仔猪较易患的一种肠道急性、致死性很强的传染病,以排黄色稀便为其临床特征。在冬季该病发病率极高可造成新生仔猪大批死亡、发育不良或育成率低。若防治不及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病学调查
仔猪常在出生后几小时至7d内发病,以2~4d最常见。经调查15窝经产母猪中,有3窝仔猪部分发病,达20%的窝发病率;5窝初产母猪中,有3窝猪崽发病,达60%的窝发病率。天气骤冷、潮湿时,发病率会上升。
2 临诊症状
最急性型,看不到明显症状,于出生后10h突然死亡,很快同窝其他猪也相继发病。排黄色糊状稀便,含有小气泡或凝乳块,有腥臭味,在扑捉、挣扎和呜叫时,肛门冒出黄色稀粪。肛门松弛,不由自主流出稀粪,病猪迅速消瘦、脱水,精神沉郁,不吃奶,最后站立不动,走路摇晃,最终衰竭死亡。
3 病理变化
剖检濒死的仔猪常见胃、肠黏膜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其次是空肠、回肠,内容物为酸臭味且较稀薄。胃壁黏膜水肿,表面附着多量黏液;肝脏常有瘀血,呈紫色或黄色相间的嵌纹状色彩,稍肿大。肾脏不肿大,被膜光滑易剥离,色泽略苍白,其他脏器无明显的眼观变化。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仔猪的小肠前部内容物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置37℃温箱中培养24h,观察结果。将血琼脂平板有β-溶血环的菌落再接种分离纯化2次。
4.2 涂片、镜检 挑取培养基上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红色、两端钝圆近似球杆状的细菌,初步判断为大肠杆菌。
5 防治
5.1 预防
母猪在产前40d和20d注射K88、K99大肠杆菌苗。每周对猪舍内进行两次消毒,猪场每周用1:1000的菌毒杀液进行一次大消毒。母猪产仔前要做好乳房的清洗和消毒。母猪产前的7d内,在其饲料中拌人土霉素。母猪喂优质全价饲料,保证蛋白和粗纤维的供应。
做好仔猪的保暖防寒产房温度应保持在20℃~25℃,保暖箱中温度保持在28℃~30℃。如果仔猪没有合适的环境温度,很难防止黄痢的发生。
使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并尽量保持乳汁充足出生后第3d,补充铁硒制剂,仔猪7日龄开始用优质乳猪颗粒料引诱仔猪尽早开食吃料。
5.2 治疗
在用药之前做药敏试验:对盐酸沙拉沙星、阿米卡星高度敏感。根据这一结果,仔猪在出生后、开奶前就给其注射盐酸沙拉沙星0.1mL/kg.bw,第2d再注射。对出现黄痢的仔猪,每头注射盐酸沙拉沙星0.2mL/kg。另外,视情况给仔猪补液强心,腹腔注射复方氯化钠和10%的葡萄糖混合液。用产后康0.15mL/kg.bw给母猪注射,0.2~0.3g的土霉素,温开水调成糊状,涂于母猪的乳头让仔猪吮吃,3次/d,一般经过3d就能康复,在该猪场对41头患黄痢的仔猪,通过此方案治疗,死亡3头,其余的全部康复,治愈率为92%。
6 类症鉴别
6.1 仔猪红痢
坏死组织碎片。剖检可见皮下胶冻样浸润,胸腔、腹腔、心包积液,呈樱桃红色,胃和十二指肠不见病变,空肠内充满血色液体。慢性经过的猪只,肠壁增厚、弹性消失,浆膜可见黄色或灰黄色的假膜,易剥离,粘膜下有高粱粒大和小米粒大的气泡。用心血、肺、胸水等涂片或分离细菌,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两端钝圆的单个或双个革兰氏阳性杆菌,进一步生化鉴定为魏氏梭菌。
6.2 仔猪白痢 主要以10~30日龄多发,以20日龄左右最常见,3日龄以内和1月龄以上很少发生。粪便白色或灰白色,有特殊的腥臭味。病死率低。
6.3 猪传染性胃肠炎 各年龄段的猪只均可发生,尤其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部分猪只出现呕吐,无论是大猪和小猪均可发生。发病迅速,几天即可导致全群发病。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有恶臭或腥臭味。病变部位在小肠,表现为肠壁菲薄透明,肠内容物稀薄如水,呈黄色,内有大量凝乳块。
6.4 猪伪狂犬病 体温升高(41℃~41.5℃),发病后有呕吐,同时表现出神经症状,遇到声音的刺激兴奋尖叫,步态不稳,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等。同群或同场的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儿等症状。剖检可见鼻出血性或化脓性炎症,肺水肿,胃底部大面积出血,小肠粘膜充血。
6.5 仔猪副伤寒 多发生于2~4月龄仔猪,腹泻,体温升高(41℃~42℃),粪便中混有血液、假膜。病变部位在大肠,表现为大肠壁增厚,粘膜有坏死,上面附有伪膜如麸皮样。但是猪副伤寒可见耳根、胸前、腹下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亚急性型眼有脓性分泌物,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剖检可见肝脏有糠麸样细小灰黄色坏死点。脾脏肿大呈暗蓝色,坚度如橡皮。
1 流行病学调查
仔猪常在出生后几小时至7d内发病,以2~4d最常见。经调查15窝经产母猪中,有3窝仔猪部分发病,达20%的窝发病率;5窝初产母猪中,有3窝猪崽发病,达60%的窝发病率。天气骤冷、潮湿时,发病率会上升。
2 临诊症状
最急性型,看不到明显症状,于出生后10h突然死亡,很快同窝其他猪也相继发病。排黄色糊状稀便,含有小气泡或凝乳块,有腥臭味,在扑捉、挣扎和呜叫时,肛门冒出黄色稀粪。肛门松弛,不由自主流出稀粪,病猪迅速消瘦、脱水,精神沉郁,不吃奶,最后站立不动,走路摇晃,最终衰竭死亡。
3 病理变化
剖检濒死的仔猪常见胃、肠黏膜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其次是空肠、回肠,内容物为酸臭味且较稀薄。胃壁黏膜水肿,表面附着多量黏液;肝脏常有瘀血,呈紫色或黄色相间的嵌纹状色彩,稍肿大。肾脏不肿大,被膜光滑易剥离,色泽略苍白,其他脏器无明显的眼观变化。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仔猪的小肠前部内容物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置37℃温箱中培养24h,观察结果。将血琼脂平板有β-溶血环的菌落再接种分离纯化2次。
4.2 涂片、镜检 挑取培养基上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红色、两端钝圆近似球杆状的细菌,初步判断为大肠杆菌。
5 防治
5.1 预防
母猪在产前40d和20d注射K88、K99大肠杆菌苗。每周对猪舍内进行两次消毒,猪场每周用1:1000的菌毒杀液进行一次大消毒。母猪产仔前要做好乳房的清洗和消毒。母猪产前的7d内,在其饲料中拌人土霉素。母猪喂优质全价饲料,保证蛋白和粗纤维的供应。
做好仔猪的保暖防寒产房温度应保持在20℃~25℃,保暖箱中温度保持在28℃~30℃。如果仔猪没有合适的环境温度,很难防止黄痢的发生。
使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并尽量保持乳汁充足出生后第3d,补充铁硒制剂,仔猪7日龄开始用优质乳猪颗粒料引诱仔猪尽早开食吃料。
5.2 治疗
在用药之前做药敏试验:对盐酸沙拉沙星、阿米卡星高度敏感。根据这一结果,仔猪在出生后、开奶前就给其注射盐酸沙拉沙星0.1mL/kg.bw,第2d再注射。对出现黄痢的仔猪,每头注射盐酸沙拉沙星0.2mL/kg。另外,视情况给仔猪补液强心,腹腔注射复方氯化钠和10%的葡萄糖混合液。用产后康0.15mL/kg.bw给母猪注射,0.2~0.3g的土霉素,温开水调成糊状,涂于母猪的乳头让仔猪吮吃,3次/d,一般经过3d就能康复,在该猪场对41头患黄痢的仔猪,通过此方案治疗,死亡3头,其余的全部康复,治愈率为92%。
6 类症鉴别
6.1 仔猪红痢
坏死组织碎片。剖检可见皮下胶冻样浸润,胸腔、腹腔、心包积液,呈樱桃红色,胃和十二指肠不见病变,空肠内充满血色液体。慢性经过的猪只,肠壁增厚、弹性消失,浆膜可见黄色或灰黄色的假膜,易剥离,粘膜下有高粱粒大和小米粒大的气泡。用心血、肺、胸水等涂片或分离细菌,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两端钝圆的单个或双个革兰氏阳性杆菌,进一步生化鉴定为魏氏梭菌。
6.2 仔猪白痢 主要以10~30日龄多发,以20日龄左右最常见,3日龄以内和1月龄以上很少发生。粪便白色或灰白色,有特殊的腥臭味。病死率低。
6.3 猪传染性胃肠炎 各年龄段的猪只均可发生,尤其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部分猪只出现呕吐,无论是大猪和小猪均可发生。发病迅速,几天即可导致全群发病。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有恶臭或腥臭味。病变部位在小肠,表现为肠壁菲薄透明,肠内容物稀薄如水,呈黄色,内有大量凝乳块。
6.4 猪伪狂犬病 体温升高(41℃~41.5℃),发病后有呕吐,同时表现出神经症状,遇到声音的刺激兴奋尖叫,步态不稳,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等。同群或同场的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儿等症状。剖检可见鼻出血性或化脓性炎症,肺水肿,胃底部大面积出血,小肠粘膜充血。
6.5 仔猪副伤寒 多发生于2~4月龄仔猪,腹泻,体温升高(41℃~42℃),粪便中混有血液、假膜。病变部位在大肠,表现为大肠壁增厚,粘膜有坏死,上面附有伪膜如麸皮样。但是猪副伤寒可见耳根、胸前、腹下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亚急性型眼有脓性分泌物,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剖检可见肝脏有糠麸样细小灰黄色坏死点。脾脏肿大呈暗蓝色,坚度如橡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