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新的平台,在新课标下教师应如何做呢?首先应了解新课标的特点:新教材的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复杂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证明题,但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例题和习题,同时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有变化:①教学观念:从“死教”到“引到”;②知识技能掌握理念:从填鸭式的满堂灌到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③教材观:从“教背教材”到“活用教材”;④评价体制:从重分数到重能力。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方,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及中上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学困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了,从而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的目标。而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可以使学困生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宽优等生的学习视野。下面就分层教学谈些体会。
一、学生的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数学理解、问题解决、联系拓广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分为: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及补充题、难点;中等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完成习题;学困生,即能在教师和优等生的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完成练习及简单习题。各个层次的人数一般不固定,中间可以来回微调。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学生分层以后,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并且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学困生的目标不能低于课标的最低要求,即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中等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优等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绝对值”时,学困生的教学目标是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及带绝对值符号的有关计算;中等生的教学目标是会利用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关计算和化简;优等生的教学目标则是会进行带字母的绝对值的化简,并利用绝对值的非负数的性质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
1.备课分层
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合理设置层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层次,保证学困生吃得了;理解性内容让中等生吃得好;知识拓展内容使优等生吃得饱。
2.授课分层
讲解例题时教师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分析,既要照顾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同学的个体差异,以中等生为主,循序渐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困生来说,可给他们多次讲解,让他们做与例题相同或十分相似的题,让优等生和中等生相互出题,这样有利于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略有提高,优等生充分发展。
3.练习分层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础巩固性练习、拓展延伸性练习、综合运用性练习,对学困生、中等生要求紧扣课本,学困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基础巩固性练习题,中等生能完成书上全部基础巩固性练习题,选做拓展延伸性练习,优等生另外增加综合运用性练习。
例如,在讲“你几岁了”的第一课时,分为三个层次:①会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判断一些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②会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求一些字母的值。③会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求一些字母的取值。这样配制练习,有利于差生巩固基础,中等生略有提高,优等生得到充分发展。
4.作业分层
布置作业时,各层学生作业题不同。学困生做课本上的基础题;中等生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练习;优等生在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讨论型的问题,注意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
四、评价分层
每章节结束后,必须进行检测,测试题可分层次设计,一是必做试题,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全部完成。二是选做题,难度较大,让优等生和中等生层选做,低层次的学生可不做,这样会使学生都有成功感,从而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通过分层教学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方,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及中上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学困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了,从而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的目标。而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可以使学困生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宽优等生的学习视野。下面就分层教学谈些体会。
一、学生的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数学理解、问题解决、联系拓广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分为: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及补充题、难点;中等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完成习题;学困生,即能在教师和优等生的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完成练习及简单习题。各个层次的人数一般不固定,中间可以来回微调。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学生分层以后,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并且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学困生的目标不能低于课标的最低要求,即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中等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优等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绝对值”时,学困生的教学目标是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及带绝对值符号的有关计算;中等生的教学目标是会利用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关计算和化简;优等生的教学目标则是会进行带字母的绝对值的化简,并利用绝对值的非负数的性质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
1.备课分层
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合理设置层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层次,保证学困生吃得了;理解性内容让中等生吃得好;知识拓展内容使优等生吃得饱。
2.授课分层
讲解例题时教师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分析,既要照顾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同学的个体差异,以中等生为主,循序渐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困生来说,可给他们多次讲解,让他们做与例题相同或十分相似的题,让优等生和中等生相互出题,这样有利于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略有提高,优等生充分发展。
3.练习分层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础巩固性练习、拓展延伸性练习、综合运用性练习,对学困生、中等生要求紧扣课本,学困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基础巩固性练习题,中等生能完成书上全部基础巩固性练习题,选做拓展延伸性练习,优等生另外增加综合运用性练习。
例如,在讲“你几岁了”的第一课时,分为三个层次:①会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判断一些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②会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求一些字母的值。③会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求一些字母的取值。这样配制练习,有利于差生巩固基础,中等生略有提高,优等生得到充分发展。
4.作业分层
布置作业时,各层学生作业题不同。学困生做课本上的基础题;中等生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练习;优等生在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讨论型的问题,注意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
四、评价分层
每章节结束后,必须进行检测,测试题可分层次设计,一是必做试题,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全部完成。二是选做题,难度较大,让优等生和中等生层选做,低层次的学生可不做,这样会使学生都有成功感,从而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通过分层教学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