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不同田间配置和耕作模式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来源 :农业科技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i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玉米大豆不同间作配置和耕作模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优化黄渤海地区适宜推广的玉米大豆耕作间作模式,本试验设置了常规耕作(灭茬)下玉米净作(Sm)、大豆净作(Ss)、玉米大豆间作2行∶2行(常M2∶S2)、间作2行∶4行(常M2∶S4)、间作4行∶4行(常M4∶S4)及免耕玉米大豆间作4行∶4行(免M4∶S4)6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行∶4行间作表现为最显著优势;免耕玉米大豆4行∶4行产量与常规耕作4行∶4行基本持平,成本略低,净收益增高。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2行∶4行间作产量最优,经济效益更优,在黄渤海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为探究适宜广西区域的高效木薯南瓜间作模式,研究了木薯田间作不同密度南瓜后对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地生产力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木薯单作、南瓜单作、木薯间作南瓜3种种植密度(南瓜株距分别为40、60、80cm),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表明:与木薯单作相比,间作降低了木薯的株高、茎径及单株结薯数,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与南瓜单作相比,3种间作模式均极显著降低了南瓜产量,以CP6
期刊
为探究适合贵州省甘薯生产的种植模式,本研究以甘薯品种“豫薯”作为试验材料,以贵州常规种植模式(露地平作)作为对照,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株距为0.3 m,密度为3 773穴/667 m~2的条件下,甘薯露地垄作栽培产量优于露地平作,垄作并覆盖黑色地膜的产量及商品性均优于露地垄作栽培和露地平作,垄作覆盖黑色地膜、露地垄作和露地平作产量分别为:2 474.07 kg/667 m~2、2
期刊
<正>当前,我国海上风电项目快速增长,受建设条件、行业政策及短期内供需关系等情况的影响,相同容量规模和技术形式的建设项目因建设地点不同造成投资金额和单位造价水平存在一定偏差。对此,结合我国海上风电发展近况,研究工程造价水平变动情况,并对未来一段时期海上风电工程造价水平的发展提出展望,意义重大。
期刊
本论文的目的是探究复合膳食纤维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糖脂代谢改善作用,为功能性的膳食纤维产品开发提供一种思路。动物实验采用高脂喂养8周后注射STZ的方式给小鼠进行造模,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并通过检测空腹血糖与测葡萄糖耐量的方式确认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将小鼠进行分组,空白对照组(CON,n=10)继续投喂12周的维持饲料,模型对照组(HFD,n=6)继续喂养12周的高脂饲料,饮食改善组(HFD+
学位
荞麦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保健作用.近年来,荞麦在重庆地区广泛种植,但其与不同作物轮作的种植模式对荞麦生长和生物特性的影响鲜有报道.本试验以荞麦-大豆轮作(A1)、荞麦连作(A2)和荞麦-小麦轮作(A3)为主区处理,以酉荞2号(YQ2, B1)、乌克兰大粒荞(W, B2)、酉荞1号(YQ1, B3)和九江苦荞(J, B4)4种不同荞麦品种为裂区处理,在重庆市北碚区进行
期刊
介绍了钛及钛合金热处理的分类,对钛及钛合金热处理国内外常用标准做了汇总;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钛及钛合金加工企业对热处理制度的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钛及钛合金热处理标准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为明确不同耕作和施氮模式对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烟农19为试验材料,设置旋耕+氮肥基施(RW)、旋耕+氮肥后移(RA)、翻耕+氮肥基施(DW)和翻耕+氮肥后移(DA)共4个处理,开展了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不同处理下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根系分布、水分利用效率(WUE)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模式下,翻耕较旋耕显著提升了小麦产量,增产的原因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
期刊
<正>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加强战略管理不断推动企业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但由于部分企业的绩效与战略目标关联度较低,导致战略的执行力度不足,最终无法达成战略目标。A公司也存在类似的问题—A公司仅以上级单位下达的指标为基础,依据部门日常工作职责进行指标分解。以完成上级任务为目的,忽略了战略的牵引,战略导向不够突出。这导致A公司的战略规
期刊
山地是我国果园种植的重要环境,机械化作业是我国果园种植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山地果园作业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成本高,且低矮密植的种植农艺使得牵引作业机具作业时不能灵活转向,在果园内行驶容易对树枝造成伤害。因此开发一种小型、轻便且通过性能强的果园作业底盘迫在眉睫。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已逐步转向智能、数字化农业,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方式成为连接当前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未来农业的主要需求。
学位
了解黑土地区外源介质与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磷影响,对于优化黑土地区农业系统施肥具有重要意义。玉米秸秆因其自身性质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良好调控作用,该研究在完全随机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分阶段监测不同耕作模式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秸秆通过改善土壤的环境稳定性提高土壤的固磷能力。深耕(DP)搭配9 750 kg/hm~2的秸秆还田后,土壤的总磷(TP)含量增加了3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