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jian_yo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授蚂蚁这个小动物的知识虽然没有高深的学问,但从《自然》到《常识》再到《科学》教材却一变再变,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各个时期的教学感受各不相同。愚者千虑,总有一得,我在蚂蚁一课教学中有一种渐入佳境之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记得开始上自然课的时候,我秉承的理念是“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长流水,用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哺育课堂上的幼苗”。要实现这个理念,唯一的办法是反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我在课堂上讲着课本里枯燥的文字,却从未引领学生到神秘的蚂蚁王国走一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应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讲一些蚂蚁王国的奇闻趣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本知识也掌握了,但真正探研能力的培养却无从谈起。
  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新课标下两次教《观察蚂蚁》的经历。
  上课开始我就提问:“你们看见过蚂蚁了,谁说一说蚂蚁长的是什么样子?它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学生回答之后,我又说:“你们的回答对吗?要想说清楚螞蚁长的是什么样子,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我们必须仔细看,也就是观察。为了让同学们看清楚,我们把蚂蚁放进老师准备的昆虫盒内(或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时,首先看一看蚂蚁的身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再观察蚂蚁的各部分是什么样的,长有什么,又是什么样的。”
  课堂上,我让孩子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然后用笔画一只,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位同学把画拿到讲台上展示。孩子们边看边画,十分认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先看这些展示的作品:有的没有触角;有的画了八只脚;有的虽然画了6只,却把其中的2只画到腹部;只有一个孩子画得比较规范。再看下面孩子画的:好家伙,居然还有孩子把蚂蚁画成了四条腿,真是五花八门!
  我总结出三个问题:“(1)蚂蚁有几条腿?(2)脚长在什么位置?(3)是否有触角?”再让学生重新用放大镜仔细看观察,把画修改好,直到百分之百的正确。
  可是,问题接踵而来。当孩子们把不同的食物都取一点,在盘子里摆成一个圈,又把蚂蚁从瓶中倒入圆圈的中心,准备观察蚂蚁去吃哪种食物的时候,蚂蚁真是一点也不配合,到处乱爬,什么也不吃,甚至有的还想跑出去跑了。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们一筹莫展。
  我意识到:这样做看起来场面很热闹,孩子们都在自行参与,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但并不实在、有效。老师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孩子们机械地完成实验任务。由于教师的束缚,孩子们的聪明才智被压制,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器材的好奇上,并没有走进实验,思维也没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这着实让我感到困惑。
  第二年我再教这一课时,终于从困惑中走了出来。我让学生预先收集蚂蚁的相关资料。观察前,我让学生花几分钟时间作简单的介绍。学生们自己收集的资料真不少:蚂蚁的基本特征、蚂蚁的行为、蚂蚁的搬家、蚂蚁的认识、蚂蚁会认路吗、为什么蚂蚁会乖乖地排队、蚂蚁喜欢蚜虫吗。上课伊始,我既没有组织学生讨论观察方法,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向孩子们讲清观察任务:(1)用硬币和牙签摆一只蚂蚁,然后记录在本子上,并标出各部分名称;(2)关于蚂蚁你们还有发现也写在记录本上。然后,就让孩子们分组行动了。
  我加入了实验小组。当我把几个硬币摆成一条直线的时候,他们已经把触角摆上了,看样子是在想办法让蚂蚁停下来,好仔细观察蚂蚁的脚。孩子们摆来摆去、反反复复的那种投入与专注的神情,令人肃然起敬。更令我感动的是孩子们小心翼翼的样子——这不正是他们珍爱生命、喜欢小动物的真实写照吗?突然有一个孩子们兴奋地跳起来说:“我摆好了!”接着,一个又一个的学生相继完成任务。大家彼此议论了一会儿。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决定,先自由观察,一有发现就招呼大家过去共同分享。
  这节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由他们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他们在与蚂蚁直接的接触与细致的观察中获得对蚂蚁的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们为了让蚂蚁停下来,以便看清楚蚂蚁的样子,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把蚂蚁放在昆虫盒里;有的把乒乓球浮在脸盘的水上,把蚂蚁放在乒乓球上;有的用放大镜、小玻璃片等把蚂蚁压在什么地方;有的把蚂蚁或挤在手心里,或挤在塑料袋里,或挤在瓶子里;也有用蜂糖浆、米饭等把蚂蚁粘住的;还有用食物引诱的办法,等蚂蚁来吃食物时候再进行观察。真是方法各异、花样百出
  观察的效果也相当的好,每组都完整准确地画出了蚂蚁。因为预先准备充足,学生们还掌握了更多的蚂蚁的知识。有一组还回答了比课本更丰富的知识: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蚂蚁卵约0.5毫米长,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乳白色,工蚁身体细小,体长约2.8毫米,全身棕黄,单个蚁要细看才易发现。雄、雌蚁身体都比较粗大。腹部肥胖,头、胸呈棕黄色,腹部前半部呈棕黄色,后半部棕褐色。雄蚁体长约5.5毫米;雌蚁体长约6.2毫米。
  这些是教师教的吗?显然不是。完全是他们在观察与探索的实践活动中学会了自己教自己。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更不能牵着他们走,把他们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教师必须留下很大的一片空间,让孩子们可以自己教自己,因为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民族创新能力。如何在小学教学中贯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个人的体会是:平凡的数学问题要变换形式,使呆板的操作程序具有“
期刊
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倡导传授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和利用生活素材,实现文本与生活相似律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生命的活力和色彩。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认识是从活动中开始的,活动在学生的智力和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认识结构是逐步构建起来的,它的发展起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唯一可能的联络点
期刊
中学生相对来说思想基础及学习基础较薄弱,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健全的审美素养对他们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素养的形成过程是长期和艰苦的,这就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其中,老师应担当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知识学习中融入情感而得以熏陶,使学生具备今后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施行审美教育,能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鉴
期刊
中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以及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英语必须具备的四项能力,又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四个重要方面。在这四项能力中,“听”又是摆在首位的。“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根据美国P.T.Ratkin的文章介绍:在美国,成年人获得语言信息的技巧约有45%的时间用之于听,36%的时间用之于读,9
期刊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初中物理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逐步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自我评价。这已经成为共识,也完全符合夸美纽斯的这一先进教育理论。然而,教师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值得每一名物理教师
期刊
【摘要】采用多媒体互联网教学手段来充实和改革传统教学是教学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多媒体在高中生物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的作用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 叶绿体 色素 能力培养    一、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传统的教学是以抑扬顿挫之声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而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创新人才,是化学教师的一份重要责任。然而,目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受到场所、设备、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实验常常不能正常开展。对于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因陋就简地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作了如下的一些探索。    一、兴趣引路,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农村学生见识面较窄,遇到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在化学实验
期刊
我自從毕业来到边远的西部农村学校从事英语教学以来,就一直在摸索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方法,作为英语老师的我给出了很多所谓的学习方法,但是初中学生还是一直害怕学习英语。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陷入误区:他们一味地重视词汇学习及单纯的语法学习,而把重要的整体语言训练放到一边;还有的学生则是死背英语课文或者拼命地做大量的书面练习。本人以为,这种做法并非无效劳动,但确实是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最后陷
期刊
以培養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
期刊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驱力,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关注的兴趣出发,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消极被动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本人作了以下尝试,以求抛砖引玉。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