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视角逐渐由关注课程的规划与编制转向关注课程的有效实施。作为影响课程实施的最直接因素,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正成为研究的焦点,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普遍关注,并为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开展实践探索。我校在近两年的骨干教师校本研训培养模式探索中,以“德、教、研”为突破口,念好做实骨干教师校本培养的“三字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德引领——实、小、全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高素质的骨干教师培养应以“德”为先。如何做好骨干教师的师德教育呢?长期的教师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空洞的师德说教收效甚微,甚至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抵触。为此,在骨干教师师德教育活动中,应改变“念文件、学法规、记规范、抄条款”的老套做法,从“小、实、全”的视角改进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实效。
“实”,就是立足于学校骨干教师的师德教育与师德表现的现实,特别是针对师德表现薄弱的环节,以教师乐于接受和富有成效的形式开展师德教育,解决师德问题,提高师德教育实效。如我们针对校内教师曾经有少数人到校外参与打麻将的不良现象,以此为主题组织了一次教师业余生活专题调查,与骨干教师一道分析调查情况,澄清认识,找准原因,然后围绕“健康重庆、健康巫山”的主题开展系列教师文体活动,把外出参加校外不良活动的教师吸引到集体有益活动中来,提升教师业余生活质量,受到全体教师的欢迎。
“小”,就是师德教育的主题小,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有关要求,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然后提炼分解出具有代表性的、系列的小专题,分别落实到各主讲教师,先校级领导,再中层干部,然后骨干教师分别承担主讲小专题,并规定主讲时间必须控制在教师能轻松承受的范围内,不讲空话、费话,以鲜活的案例、故事、经典、榜样等吸引人的事实、实例感染人、教育人。
“全”,一是教育内容全面,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提炼分解出具有代表性的小专题实施教育,这些小专题尽量形成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做到既小又全;二是教育活动形式全面,我们的师德教育活动有小专题教育、年级组活动、教研组讨论、师德演讲、模范评选、外出考察等多种教育方式,使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活动中都能受到教育;三是师德考核全面,在考核量标上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既考核班级教育的过程与效果,也考查学科教学的过程与质量,更考评为人师表的生活表现。在考核方式上引进新课程倡导的多元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学校、自我等),以多种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扩大教育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在综合考评中的比重,全面考核骨干教师的师德意识与师德表现。
教学引领——观、议、训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我们评价一个教师是否为骨干教师,主要是从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方面来说的。因此,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加速他们骨干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以 “观、评、训”三位一体校本培训模式提升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一条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
“观”,就是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观察。一是学校成立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由特级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区县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指导小组,定期轮流对骨干教师进行随堂观课,每位指导小组成员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每学期观课不少于10节,以获取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发展的动态信息,为指导小组的专门指导寻找切入点;二是聘请校外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这些专家主要由教研室学科教研员、进修学校教师、主管部门领导组成,一学期定期对每一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指导两次;三是学校预算专项师资培训经费,聘请县内退休的知名特级教师常驻学校指导培训,常规性地对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跟踪指导有潜质的教师。
“议”,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议与分析,即观课后的评议。这里提倡“议”意在强调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都是参与的主体。一是以观课为话题,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与观课指导组成员或指导专家进行课堂教学分析,共同找出继续坚持的优点,不足的地方给出改进的具体办法,一般情况下要把观课的教学课题修改设计后,在平行班二次试教,指导教师再次跟踪指导,再次评议矫正,以教学行为跟进的方式指导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二是以年级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的课例为话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讨论。由年级学科组骨干教师主持,组织组内学科教师对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制订教学方案、现场观课、课后反思、交流改进,在同伴互助中共同进步,既锻炼了骨干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又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更有利于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
“训”,即培训。包括根据观课和议课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及创造机会实施全方位的培训。一是根据“观”和“议”收集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各自不同的问题,分析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发展需要,及时以讲座、基本功训练、专家示范等方式进行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缺陷方面的充实与矫正,实施一种普遍受益,共同提高的培训;二是积极争取市、县、镇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指标,尽可能多地推荐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骨干培训,实施分层提高的骨干培训,促使形成合理的、有梯次的骨干教师队伍;三是积极争取承办或提供市县镇的各种教师培训的活动与场所,把学校打造成区域骨干教师培养的能量“场”,给骨干教师创造更多与名师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适时推出校内名师,扩大学校影响,实施一箭多雕式的培训。
研究引领——研、思、写
21世纪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应是具有相当研究能力的科研型教师。如何在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引领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呢?在实践中可以从“研、思、写”三方面入手开展骨干教师研究能力培养。
“研”,即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教学研究以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采用“一课多上”或“多上一课”的形式在年级组、教研组或全校乃至到校际之间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在资源共享、反思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共同进步。课题研究就是引导开展国家、市、县级的立项课题研究,以及学校内的小课题研究。近几年,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研究》《关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研究》《骨干教师校本培养有效性研究》《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研究》《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等国家及市、县级课题及20余项镇级小课题的研究,既解决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又在对某一领域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中扩充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促进参研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
“思”,即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有多种路径,让教师成为“实践的反思者”不失为提升教师思想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我校对骨干教师实行“一课一反思,一周一交流”的教学教研常规管理要求,学校备课改革方案规定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在教学、教研常规管理中增加人人定期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的工作要求,骨干教师的反思要以课例研究、案例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有效文本载体形式呈现,一周一次年级学科组内交流,一月一次全校性交流,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让每位骨干教师教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的反思者”。
“写”,即引导骨干教师撰写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写作是一种提升,一个教师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研成果作为支撑,这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通过“写”来实现。在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我们从三个方面引领骨干教师“写”:一是激发骨干教师成果提炼意识,以科研奖励制度激励、知名教师榜样示范、教学教研指导过程诱发、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骨干教师的写作欲望,使其有内容写而且想“写”;二是适时开展教学教研论文写作培训,我们先后聘请县教研室专家刘业俭、邝尔安、徐观之等教研论文写作大家开展论文写作讲座、论文修改指导的专题培训,让骨干教师们掌握如何写而会“写”;三是及时给骨干教师提供正规的投稿信息与投稿方向、方法的指导,或推荐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科研成果评选活动,对在公开发行的正规教育杂志刊出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评选出的优秀成果,学校在晋级、评优、选模、奖金分配、高一级骨干推荐等方面给予大幅度的奖励,使骨干教师体验到写的好处而乐“写”。
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永恒课题。我们在探索实施过程中的这些粗浅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实践、探索、反思、提升,更需要专家和同行们的指导。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师范附属小学)
师德引领——实、小、全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高素质的骨干教师培养应以“德”为先。如何做好骨干教师的师德教育呢?长期的教师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空洞的师德说教收效甚微,甚至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抵触。为此,在骨干教师师德教育活动中,应改变“念文件、学法规、记规范、抄条款”的老套做法,从“小、实、全”的视角改进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实效。
“实”,就是立足于学校骨干教师的师德教育与师德表现的现实,特别是针对师德表现薄弱的环节,以教师乐于接受和富有成效的形式开展师德教育,解决师德问题,提高师德教育实效。如我们针对校内教师曾经有少数人到校外参与打麻将的不良现象,以此为主题组织了一次教师业余生活专题调查,与骨干教师一道分析调查情况,澄清认识,找准原因,然后围绕“健康重庆、健康巫山”的主题开展系列教师文体活动,把外出参加校外不良活动的教师吸引到集体有益活动中来,提升教师业余生活质量,受到全体教师的欢迎。
“小”,就是师德教育的主题小,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有关要求,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然后提炼分解出具有代表性的、系列的小专题,分别落实到各主讲教师,先校级领导,再中层干部,然后骨干教师分别承担主讲小专题,并规定主讲时间必须控制在教师能轻松承受的范围内,不讲空话、费话,以鲜活的案例、故事、经典、榜样等吸引人的事实、实例感染人、教育人。
“全”,一是教育内容全面,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提炼分解出具有代表性的小专题实施教育,这些小专题尽量形成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做到既小又全;二是教育活动形式全面,我们的师德教育活动有小专题教育、年级组活动、教研组讨论、师德演讲、模范评选、外出考察等多种教育方式,使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活动中都能受到教育;三是师德考核全面,在考核量标上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既考核班级教育的过程与效果,也考查学科教学的过程与质量,更考评为人师表的生活表现。在考核方式上引进新课程倡导的多元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学校、自我等),以多种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扩大教育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在综合考评中的比重,全面考核骨干教师的师德意识与师德表现。
教学引领——观、议、训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我们评价一个教师是否为骨干教师,主要是从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方面来说的。因此,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加速他们骨干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以 “观、评、训”三位一体校本培训模式提升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一条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
“观”,就是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观察。一是学校成立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由特级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区县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指导小组,定期轮流对骨干教师进行随堂观课,每位指导小组成员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每学期观课不少于10节,以获取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发展的动态信息,为指导小组的专门指导寻找切入点;二是聘请校外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这些专家主要由教研室学科教研员、进修学校教师、主管部门领导组成,一学期定期对每一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指导两次;三是学校预算专项师资培训经费,聘请县内退休的知名特级教师常驻学校指导培训,常规性地对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跟踪指导有潜质的教师。
“议”,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议与分析,即观课后的评议。这里提倡“议”意在强调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都是参与的主体。一是以观课为话题,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与观课指导组成员或指导专家进行课堂教学分析,共同找出继续坚持的优点,不足的地方给出改进的具体办法,一般情况下要把观课的教学课题修改设计后,在平行班二次试教,指导教师再次跟踪指导,再次评议矫正,以教学行为跟进的方式指导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二是以年级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的课例为话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讨论。由年级学科组骨干教师主持,组织组内学科教师对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制订教学方案、现场观课、课后反思、交流改进,在同伴互助中共同进步,既锻炼了骨干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又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更有利于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
“训”,即培训。包括根据观课和议课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及创造机会实施全方位的培训。一是根据“观”和“议”收集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各自不同的问题,分析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发展需要,及时以讲座、基本功训练、专家示范等方式进行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缺陷方面的充实与矫正,实施一种普遍受益,共同提高的培训;二是积极争取市、县、镇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指标,尽可能多地推荐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骨干培训,实施分层提高的骨干培训,促使形成合理的、有梯次的骨干教师队伍;三是积极争取承办或提供市县镇的各种教师培训的活动与场所,把学校打造成区域骨干教师培养的能量“场”,给骨干教师创造更多与名师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适时推出校内名师,扩大学校影响,实施一箭多雕式的培训。
研究引领——研、思、写
21世纪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应是具有相当研究能力的科研型教师。如何在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引领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呢?在实践中可以从“研、思、写”三方面入手开展骨干教师研究能力培养。
“研”,即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教学研究以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采用“一课多上”或“多上一课”的形式在年级组、教研组或全校乃至到校际之间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在资源共享、反思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共同进步。课题研究就是引导开展国家、市、县级的立项课题研究,以及学校内的小课题研究。近几年,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研究》《关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研究》《骨干教师校本培养有效性研究》《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研究》《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等国家及市、县级课题及20余项镇级小课题的研究,既解决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又在对某一领域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中扩充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促进参研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
“思”,即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有多种路径,让教师成为“实践的反思者”不失为提升教师思想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我校对骨干教师实行“一课一反思,一周一交流”的教学教研常规管理要求,学校备课改革方案规定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在教学、教研常规管理中增加人人定期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的工作要求,骨干教师的反思要以课例研究、案例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有效文本载体形式呈现,一周一次年级学科组内交流,一月一次全校性交流,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让每位骨干教师教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的反思者”。
“写”,即引导骨干教师撰写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写作是一种提升,一个教师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研成果作为支撑,这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通过“写”来实现。在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我们从三个方面引领骨干教师“写”:一是激发骨干教师成果提炼意识,以科研奖励制度激励、知名教师榜样示范、教学教研指导过程诱发、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骨干教师的写作欲望,使其有内容写而且想“写”;二是适时开展教学教研论文写作培训,我们先后聘请县教研室专家刘业俭、邝尔安、徐观之等教研论文写作大家开展论文写作讲座、论文修改指导的专题培训,让骨干教师们掌握如何写而会“写”;三是及时给骨干教师提供正规的投稿信息与投稿方向、方法的指导,或推荐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科研成果评选活动,对在公开发行的正规教育杂志刊出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评选出的优秀成果,学校在晋级、评优、选模、奖金分配、高一级骨干推荐等方面给予大幅度的奖励,使骨干教师体验到写的好处而乐“写”。
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永恒课题。我们在探索实施过程中的这些粗浅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实践、探索、反思、提升,更需要专家和同行们的指导。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