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n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要求学生能由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题目已经交代了地点、人物和事件,诗歌的前两句点明人物的关系和送别的时间,用“烟花三月”传神地写出了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的特色。后两句融情入境,既是写眼前景,也是写作者心中情。在教学中我抓住“孤”字,抓住滚滚长江水,让学生进行设想,感受作者的心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诗人李白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作作者的介绍。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自主朗读诗文。但是由于古今的不同,学生对“广陵”“西辞”“下”等词语的认知是朦胧的,所以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领悟诗文大意,我创设情境,结合语境和自身动作,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所限,不能体会作者既羡慕,又不舍的心情,所以我抓住“孤帆”和滚滚长江水,让学生进行设想、想象,体会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文大意,说出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文大意,说出诗人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
  (一)课题解读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着老师一起写。(教师板书课题)
  2.这首诗是谁写的?(教师板书:唐李白)
  3.请同学们把题目和作者整齐地读一读。
  4.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板书,“之”下加“.”)(请个别学生说)
  5.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请个别学生说)
  6.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7.人物是指谁?(引导学生说出孟浩然和李白)
  8.谁再来给我们说一说题目的意思?请把人物说上。(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设计意图:埋伏笔,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情境。】
  (二)朗读古诗
  1.孟浩然去广陵是走水路还是陆路呢?广陵又是什么地方?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里面找出答案?(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板书整首诗)
  2.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答案?(学生回答)
  3.按223的节奏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激趣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提取信息。
  (三)吟诵古诗
  1.刚才我们是用现在的方式去朗读古诗,但读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来。怎样读?读的时候要“平长仄短”,也就是一二声调的读得长,三四声调的读得短。
  2.我来示范一下:故人——西——辞——黄——鹤楼——,下面的同学们和老师一起。
  3.师生一起: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4.这叫吟诵。我来当指挥,你们来吟诵。(学生吟诵古诗)
  5.谁来给大家吟诵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读书的情绪和意愿,让读更有意思。】
  二、品味古诗
  (一)理解内容
  1.出示圖片“黄鹤楼”以及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吟诵诗句。
  2.“西辞”是什么意思?(板书:“西辞”下加“.”)怎样“西辞黄鹤楼”?谁来做做动作帮助大家理解?(请个别学生示范,全班做动作:面向黄鹤楼作揖告别)
  3.再吟读一下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请个别学生说一说。
  5.“烟花三月下扬州”,“下”是什么意思?(板书,“下”下加“.”)(请个别学生回答)
  6.我们都知道孟浩然去扬州走的是水路,这个“下”除了简单理解成为“去”,还可以说是什么而下呢?(引导学生说出顺水而下)
  7.“烟花三月”是 的三月。(请个别学生说)
  8.老朋友孟浩然面向黄鹤楼与我告别,在这繁花似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红柳绿、柳絮如烟的三月顺流而下去扬州。那么繁华的扬州呢,更是一片灿烂春光,李白的心向往不?(学生回答:向往)
  9.除了向往,还有什么?(个别学生回答“羡慕”“渴望”……)
  10.请怀着向往羡慕之情一起来吟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利用具身法帮助理解词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语境中理解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
  11.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依依不舍地把老朋友孟浩然送上了船,在江边看着远去的小船慢慢消失在碧空的尽头,道:(学生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以及诗句)
  12.李白在江边看着老朋友上了船,老朋友的小船越来越远了,李白仍在江边(翘首凝望)着远处的小船,小船已经消失在碧空的尽头了,李白仍(伫立)在江边。哪位同学来给句子填上恰当的词语?(个别学生回答)
  13.老朋友已经消失在碧空的尽头了,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此时李白的心情正如这滚滚的长江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正如这浩浩荡荡东去的长江水,追随着老朋友。(请个别学生说并引导)
  14.带着这依依不舍的情,我们再来吟读一下诗句。(师生一起吟读)
  15.我们再回过头来,品一品诗句中的这一个“孤”字,(板书:“孤”字下加“.”)是什么意思?仅仅是一只小船吗?它还可以理解成什么呢?(请个别学生说,并引导学生产生以下理解)
  “李白眼中只有这只小船。”“孤写出了孟浩然离去后李白的心情”
  16.历史久远,当时的现实是不是只有这么一只帆船,还是因为李白的眼里只剩下这一只帆船,谁知道呢。但是看着好朋友随着长江水顺流而下,渐渐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心情必是不舍和感到孤独、失落的,必是如这滚滚长江水,久久不能平静。这孤帆,这流向天际的长江,既是眼前的景,也是李白心中的情。我们再一次诵读一下这句话:(教师指示,学生吟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设计意图:反复吟诵诗句,创设情境,抓住关键字眼,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
  望着这孤帆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望着这流向天际的长江水,李白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写一写。
  望着这孤帆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望着这流向天际的长江水,李白 。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体会作者的感情。】
  1.学生写,请个别学生读。
  2.让我们带着这依依不舍,让我们的心随着这浩浩东去的长江水,最后再来吟诵一次整首诗吧。(师生吟诵)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推荐诵读《赠孟浩然》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其他文献
摘要: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铺张浪费现象与日俱增,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唤起人们的节俭意识、养成节约习惯,必须从幼儿抓起、从幼儿园做起。因此,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幼儿园,我们希望通过引入“光盘行动”的概念,融入感恩惜福教育,切实引导老师、家长和幼儿在生活中落实勤俭节约,减少铺张浪费,让幼儿养成勤俭节约的良
【摘要】学生的自我管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班主任正确的引导。班主任科学的管理思想导向和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班主任;自我管理;管理思想导向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通过自我意识来考查自己言行,进行自我教育的行为过程,是个体充分发挥主体性,自主发展,把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自我管理能力是自我可持续发展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要突出一条主线,这条主线是什么呢?所谓“主线式阅读”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时,不一味地遵照课文的自然段次序去逐段讲解、品析,而是根据文本的内容特征及主题思想(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找准品读文本的切入点,抓住文本内容提纲式的主要线索,根据这一主线(并不一定只是一条,也可能是隐性的),从纵深建立整个文本的品读过程。即,让学生
【摘要】目前,我国现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等,即语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已经被确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教学方案,整个教学活动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众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实践探寻契合教育改革理念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小学低学段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故而以游戏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的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但现在的学生在作文时,总是拾人牙慧,读起来索然无味。文章如何才能让人耳目一新呢?本文从“题目亮丽、选材新颖、构思巧妙”这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题目;选材;构思;创新  文章贵在真,但也应力求新。在写文章时,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节奏,写出一篇篇“新”意盎然的文章。为此,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  一、题目亮丽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文一半,而小学生
【摘要】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心理发展迅速但尚不完善,自制力不足,价值观仍不成熟。在班级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优秀生”,他们是班级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班级影响深远,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而作为班主任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构建良好的思想德育和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德育价值观是班主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
作为一个小学英语老师,时不时会听到学生这样说:“词汇为什么这么难记啊,昨天背了,今天又忘了,真是令人烦恼。”学生的话是有道理的。传统的词汇教学只教如何阅读,而忽视了文字的使用。如果学生不会使用词汇,他们怎么能理解呢? 学生不能学好词汇,如何继续进行英语的学习? 一旦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就会对他们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把好词汇这一关呢?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一种符合语文学科特性、基于真实阅读语境、具有优秀传统的生态阅读方式。整本书阅读中教师采取怎样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文字,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将结合具体实践从生态重构、生态融入和生态联结三方面探寻提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生态;整本书阅读;策略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符合语文学科特性、基于真实阅读语境、具有优秀传统的生态阅读方式。从语
教育家赞可夫曾这样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多数教师的教学仅定位在知识与技能上,不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考虑很少,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正基于此,教师必须深入认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熟练掌握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随着数学课堂的持续改革深入,围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的话题,数学界掀起研究、讨论的热潮。其中,“数形结结”的理念,成为广泛关注的观点。数形结合,指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将抽象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融合。通过对图形的系统处理,使得抽象的数字变成直观的图形,把抽象概念变成了具体可观的形象,从而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