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苏联展览馆的往事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苏联展览馆(现在的北京展览馆)是建国以后、50年代初期北京建设的最大的现代化大型建筑。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的“一边倒”外交策略。当时的中苏关系,只能用一个“铁”字来形容:管苏联叫“老大哥”。为了使苏联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变得更加完美,加强对苏联的正面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建设北京苏联展览馆,就是苏联加强对华宣传的手段之一。当时除了北京以外,上海也建了一个上海苏联展览馆。
  北京苏联展览馆始建于1953年10月,经过一年的施工,于1954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第一个展览自然是苏联举办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苏联展览馆”的馆名,是毛泽东题写的,1958年以后,改名为北京展览馆。
  苏联展览馆建在西直门外,西侧紧邻动物园,北面是高粱河,南面是西直门通往颐和园的公路。当时的西直门外,除了关厢有些房屋以外,展览馆附近,除了动物园以外,都是庄稼地,没有人家更没有商店,只有一条通往颐和园的公交车。刚建成的展览馆,除了西面有动物园陪伴,其实显得很孤单。为了展览馆建成以后便于参观,所以又在展览馆与动物园之间,建起了一个公交总站,专门开辟了直通展览馆和动物园的公交车。车站旁,还建了一个大型商场,作为配套设施。
  当时的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共由16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展览馆大门两侧,由18根高大的雕花立柱组成的半圆形柱廊,包围着广场。每两根立柱之间的顶端悬挂一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徽,大门上方则镶嵌苏联国徽。这样,站在展览馆的广场上,就能看到苏联及其16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徽,使人有一种来到苏联地面的感觉。现在柱廊还在,柱廊上面的圆形饰物,就是原来放置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的地方。
  展览馆不论是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高度还是内部设施和使用功能,在当时的北京城都是首屈一指的。展览馆除了有两层的室内展厅,还有东西两个露天展览广场。此外还有一个当时北京最大的露天剧场(后来改造加盖屋顶成室内剧场)和一个电影馆,西侧还有一个西餐厅——莫斯科餐厅。为了运输展品的方便,甚至还专门修了一条火车专用线,直达展览馆的东广场展区。
  苏联展览会开幕之后,展览馆前人群如潮。那时的北京人,对苏联老大哥的崇拜真是到了极点。只要是苏联的,不论是人是物,都是好的。那时有一句著名的流行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所以,北京人都怀着“看看我们的明天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去参观的。就像现在人们对各种时尚展览的追求一样,当时参观苏联展览也是一种追求,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展览会里主要展出苏联的工业、农业和科技成就。对当时经济科技都十分落后的中国老百姓来说,看苏联展览会,就像看西洋镜一样,可算是开了眼了。无论是各种工业机械、设备、车辆,还是农业的拖拉机、收割机,甚至是火车的卧铺车厢,都是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东西。看到苏联家用莫斯科牌小轿车和苏联人开着汽车上下班的照片,都认为苏联人民特有钱。
  还有让人感兴趣的是电影馆里的免费电影和价格低廉的西餐。电影馆里,每天都放映几场电影,有宣传苏联成就的纪录片,也有故事片。像《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攻克柏林》等,但大部分是原版中文字幕的。只要到展览馆大厅里的出口处去领票,就能免费看电影。每到星期天,学生们就会去领票看电影。刚开展的第一天,莫斯科餐厅向参观者供应面包。那里卖的面包按当时的价格,是非常便宜的。买一个圆面包和一根香肠,只要五分钱。在当时的食品店里,要花两毛钱。所以当人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都蜂拥而至,最后只能是停止销售了事。
  苏联展览会大约持续了两个多月。参观苏联展览会,确实让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明天”,有了美好的憧憬和目标。
  1956年,这里举办的“日本商品展览会”,又使人们对苏联展览会造成的憧憬,产生了怀疑。
  日本展览会所展出的展品,都是所谓的“商品”,其实都和百姓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看了日本展览,让人们又看到了世界还有另一种生活模式。
  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展览会的大厅里的即时转播电视系统。只要您一走进大厅,对面的电视屏幕里,就会出现自己向前走的影像。让第一次看到电视的北京人,感到惊奇不已:我怎么会跑到屏幕里面去了?这是绝大多数参观者的疑问。为此,学校还专门组织过科技演讲,来介绍电视的原理和用途。
  展览里的各种家用产品、轻纺产品、妇女化妆品等,都让参观者羡慕不已。圆珠笔(当时叫原子笔)、塑料制品、尼龙丝袜、尼龙布料等,都是在日本展览会上第一次见到。许多民用机器设备,外表十分精巧漂亮,演示的时候,又表现出灵巧和精密的性能,叫人赞叹不已。和苏联展览一比较,人们心里就会得出“日本产品轻巧实用,苏联产品傻大黑粗”的结论。
  也就是在日本展览会期间,北京建起了第一座试验性的电视台。电视发射塔就安放在西直门城楼旁。从此以后,北京人(起码是部分北京人)开始看上了电视。
  我听说,就在日本展览会布展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插曲。那是在开展前,工作人员试验性地升起了日本国旗。可巧有几个北京老人从旗杆底下走过,抬头看见有人在升日本的“膏药旗”,这可是“冤家路窄”。几个老人一看“膏药旗”就气不打一处来:有人竟敢光天化日之下,在北京城挂日本国旗!呀呀个呸!几个老人一面拉扯升旗的人,一面对着日本旗吐口水。原来这几个北京老人,在十几年前的日伪时期,吃够了日本鬼子的苦,受够了日本人的气。好不容易把日本鬼子打跑了,这刚几年呐,怎么日本人又回来啦!
  老人的误会举动也招来了路人围观。北京人爱起哄,有看的,就有起哄的。骂日本人的,骂升旗的工作人员的,还有帮着吐口水的。据说后来警察来了,作了解释,才把事压了下去。
  从此以后,展览期间,日本国旗底下总有警察和工作人员巡视。有关此事,后来我还听到几个不同版本的说法,不管内容如何离奇,都离不开老北京人对“膏药旗”所代表的日本鬼子的厌恶痛恨的心理。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
其他文献
《礼记·学记》中记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名言诠释了玉器雕刻的重要性。本身价值不菲的玉石原石,只有经过玉雕师傅根据其特点设计构思,雕琢成适当的器物,其美丽与价值才能凸显出来。  我认识的一位翡翠商家张阿姨对翡翠雕刻曾有过这样一番比喻,她说如果把未经雕琢的璞玉比作一个不修边幅的人,那么玉雕师傅就是形象设计师,他要根据这个人的高矮胖瘦肤色气质等特点,为这个人量身打造适合她的服装与发
台湾李敖先生的代表作《独白下的传统》,在谈到中国妇女何时才有自己的名字时说:“汉朝才开始有女人私人的名字,有的还是没有,只叫做什么什么‘氏’而已。”这里所说的“女人私人的名字”,就是姓名学中妇女的大名,不是字,也不是小名,更不是称谓。  那么,中国妇女何时才有自己的大名呢?李敖所云是否正确呢?  要弄清这一问题,必须得先了解先秦时期妇女的称谓。刘德汉先生在《东周妇女生活》一书中曾这样论述过东周妇女
1970年代初某年,忍耐不住文化的饥渴,有几次听唱片的经历。  一次和同事老缪、老何在老何家小聚,老何准备了涮羊肉和啤酒,我们在老何的里间屋一边吃一边听交响乐轻音乐之类的唱片。正在得意忘形的时候,忽然老何的当时很革命的儿子不期而归,听到里间的动静,推开门板着脸质问道:“你们这是过的什么生活?”吓得老何一缩脖儿,赶紧小心翼翼地取下唱片,关上了电唱机。  我和老缪还常去他的北大同学老张那里听旧京剧唱片
后现代文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富裕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的,生长于信息社会条件下的,以高度商品化为标志,以大众闲暇为消费条件,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赢利的一种新兴文化。上海作
期刊
镜头一:小A没带家庭作业,老师问他原因,他理气直壮地回答:“妈妈帮我整理书包时,没将作业本放进去,这不能怪我。”  镜头二:下课铃声响过之后,几个负责打扫班级卫生区的男同学挥舞着扫帚走出教室。来到卫生区,他们发现有一堆垃圾,几个人商量了一下,趁老师不注意,悄悄把垃圾扫到了隔壁班级的卫生区中,然后大摇大摆地回家了。  镜头三:自习课上,大家都在安静看书学习,小C却旁若无人地在教室中随意说话、走动。班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京城土生土长的树种  1958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家住水利电力部宿舍,那是位于东城区南池子冰窖胡同的由许多四合院组成的昔日王府公卿大院。大院最后的院落有好几株长势甚盛的枣树。那茵茵的绿意、脆甜的大枣,给我这个刚从东北来京城的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大院的北门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东门在一个半截通道里毗邻。系着红领巾,花两分钱即可进入红垣碧瓦、叠翠荫翳的公园。细瞧那虬枝劲节、邃密苍郁的成片侧柏、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