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力”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在云南文山广南八宝革郎村的300多户“Gimh munh”(自称,瑶文)——蓝靛瑶(他称,因善种蓝靛,穿蓝靛染制的衣服而得名),据说他们自晚清时期迁徙而来,他们踏上这片红土地的历史并不长,算是一个“后来”的民族,但他们的到来,却为彩云之南增添了一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与发展。
  “婚礼”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各具特色的“民族婚俗”,却依然新鲜。蓝靛瑶的婚俗承载着其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演变,神秘而奇特、传统而又时尚,正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
  “先同居后结婚”
  瑶族自古实行一夫一妻制。改革开放后,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等现象基本不复存在。蓝靛瑶儿女们通过对歌,丢花包等娱乐活动进行自由恋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革郎村蓝靛瑶儿女们的恋爱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除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谈爱以外,在节日节庆里,喝酒、对歌、丢花包……也可以谈情说爱。若两人真心相恋以后,男孩子便可以带着女孩子回家“共同生活”。
  男孩子带女孩子回家一般选择在晚上,形式非常降重,通常由男孩子家燃放烟花爆竹,告知世人。亲朋好友们闻讯而来,到来的朋友也燃放烟花爆竹,欢迎女孩子的到来,庆祝有缘人终成眷属。此后,男孩与女孩便可以共同生活,甚至生儿育女。当然也有一些思想观念比较传统,不愿意先“同居”的青年男女。
  这并不是婚礼,只是婚礼前的普遍现象而已。这种现象并不像《婚前试爱》那样简单随便,在蓝靛瑶社会里,一旦男女双方确定了关系,就要相守一辈子,同甘共苦、不离不弃。
  而婚礼的举行,要等双方父母商定,请人查阅书籍,合八字,选择良辰吉日方可举行婚礼仪式。
  “天人合力”
  蓝靛瑶的婚礼有一个系统的仪式流程,每对新人都必须按要求完成仪式,每个仪式都有它丰富的意义,每种意义都承载着蓝靛瑶的民族历史文化。
  革郎村蓝靛瑶的整个婚俗分为问亲、过小礼、婚礼仪式、回门、庆祝等。“问亲”可以说源自以前的包办婚姻制度,解放前,蓝靛瑶的婚姻都由父母操办,有些男孩子与女孩子在结婚之前从来没见过面,一般由男方父母看好了哪家姑娘,请媒人带上“茶、盐、烟及几元钱”去问亲。若女方家长接受媒人的彩礼,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如果不同意,任何彩礼都不能接受,包括对方为其点上的一根烟。
  “过小礼”,即由男方家长邀请一个包括媒公、家主(一般由亲戚承担,若亲戚不得力,可请外人)、助郎儿(专为礼宾团挑担子,亦可理解为服务生)等组成的5人礼宾团,准备两只上好的鸡到女方家献给女方父母,并与其商定女孩子身价、付款方式、“讨回女孩子的命(生辰八字)”及结婚程序等。
  过小礼的酒菜多由男方置办,席间男方请来的礼宾团要积极主动地向女方家长请来的“三位长老”敬酒,并请教整个小礼仪式的流程,过小礼一般在“三位长老”的指示下完成。
  “讨回女孩子的命”,即拿男孩子与女孩子的生辰八字与“合婚书”上的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配对,并把女孩子的命落入夫家,此后女孩子生是男孩子家的人,死是男孩家的神。这和办结婚登记转户口一样,是结婚必须的程序。
  蓝靛瑶的《三元合婚书集》中说:“凡人合婚,无非命也,以前缘夫妻所配也”,反映“缘分天注定”的姻缘态度。在蓝靛瑶《三元合婚书集》里编有二十五对合命夫妻,即相生夫妻与相克夫妻。相生者为好命,可以结为夫妻,相克者是丑命,不宜结婚。若两人情投意合,父母也不忍心拆散他们,而是通过举行“解行凶煞”仪式,转其命为相生夫妻。这是蓝靛瑶老者们的开明之处,他们相信天意,并不一味地顺其自然,而更愿意相信人的力量。
  在过小礼中,男方先向女方支付小部份女孩子身价钱,另一部份等到正式大婚时再支付。这种分期付款的方式,减轻了男方的负担。
  “嫁女儿”,革郎村的瑶语汉译为“卖女儿”(瑶文:mail xaid),婚礼中关于女孩子的身价等问题及“媒公”、“媒主”服饰上所配带的荷包上一边绣有“恭贺求亲”另一边是“婚姻交易”等特色,充分展现了婚姻买卖的遗俗。
  女儿不从娘家出嫁
  革郎村蓝靛瑶正式婚礼的日期由村中老者们选定,多数选在春节前后农闲时。若哪一家嫁女儿或娶媳妇,邻居亲戚都过来帮忙,场面非常热闹。
  新郎一般不到岳父岳母家去迎娶新娘,而是到媒公家去迎接。蓝靛瑶女儿出嫁前必须到媒公家盛装打扮,陪同的人员有媒公(长辈已婚男性)、姻娘(长辈已婚女性)、姻女(同辈未婚女性)、伴娘(小辈未婚女性)。男方专门聘请村中家庭幸福,人丁兴旺的老妇人来为新娘子盛装打扮,而其他陪同人员的装着则可由她们的母亲或亲戚帮忙打扮。
  蓝靛瑶新娘嫁妆五彩缤纷,外衣以黑色为主,黄红橙黄绿青蓝紫协调搭配。盛装时里面配上白色的衬衫,再披上纯蓝色的小披肩,腰间系着彩色的腰带,头上胸前手腕上都配有白色的银饰,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宛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
  新娘子盛装打扮并不简单,需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才可以完成。其他女性陪同人员的着装也同新娘子一样,只是在“未进门”的新娘子头上多裹一块黑色方巾。
  新郎装比较简单大方,新郎的陪同人员着装也跟新郎一样,白色衬衫配黑色外套。“媒公”、“媒主”头上则需要戴着由黑色布条裹成的圆形高帽子,肩上斜挂着绣有汉字“恭贺求亲”及“婚姻交易”字样的彩色“姻缘包”。服饰上的一针一线,银饰上的每一个图案都承载了蓝靛瑶古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新娘“进门”的时间不固定,因人而宜,因命而定,三更半夜进门的也有,具体时辰由主持婚礼的长老选定。在时辰快到时,由媒主(长辈已婚男性)带着新郎、伴郎(同辈已婚未婚男性)、助郎儿(小辈未婚男性)到“媒公”家迎接新娘。若新郎新娘婚前没有先“同居”,要到娘家去迎亲,新娘盛装打扮等也在父母家。   新娘出嫁时,接亲团要排队出门,次序为媒公—姻娘—姻女—新娘、伴娘—新郎、伴郎—助郎儿—媒主。路上伴娘要为新娘撑红伞、扶着新娘走路,助郎儿专门负责拿东西挑担子,凡是遇到“桥或沟”,新郎要背或抱着新娘。据说这是女子出嫁坐轿子的演变,以前女子出嫁都有专门的轿子接亲,随着时代的发展,坐轿子的习俗也跟着简化,但这一遗俗仍保留在蓝靛瑶社会里,并与时俱进。
  酒与歌的礼仪
  接亲团回到新郎家门口时,要举行“解行凶煞”仪式,以化解新娘新郎八字上的“凶煞”运,使其命运相生相扶,百年好合。
  “解行凶煞”即在新郎家门口设置三个油盏,各配有一只鸡、一个鸡蛋、酒、米、钱等,每一个油盏中间隔着木棍,由三位长老打卦作法解凶煞。先由伴娘为新娘引路,等作法长老口含酒水喷到火上时,才可一一跨过油盏。每一个油盏的意义都是一样的,解三道凶煞,更能为新人带来好运。若新娘新郎八字不合,不是相生夫妻,则需要多增添油盏,多解几道凶煞。
  新娘跨完三个油盏后便可以进入新郎家门,当新娘脚刚跨进门时,姻娘迅速把手里拿着的一件旧长袍披到新娘肩上。据说,这是为了防止新娘以后欺负新郎及新郎家人。新郎同样也需要伴郎引路跨油盏,等新郎进门后,“解行凶煞”仪式就基本完成。
  新郎新娘进门后,礼宾团吃饭的坐次比较讲究,并禁食辣椒。新郎、新娘、伴郎、伴娘同坐一桌;媒公、媒主、姻娘、姻女、助郎儿6人同桌,开饭前,他们必须“交换酒菜饭”,即准备六碗酒水、六碗上好的火腿肉及六碗饭,以媒公为首,从酒水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交换。酒菜饭各轮流交换三次,若认真按依次交换的话,最终拿到的还是自己那一碗酒菜饭。交换完饭后便可以坐下来吃饭喝酒,而交换的那碗火腿肉要打包送到各自家里以作酬谢。这种相互“交换酒菜饭”喑喻着新郎新娘进了家门就是一家人,同甘共苦。
  “回门”,即回娘家。回门日期就选在婚礼当天,回门前,新郎家打发“助郎儿”带上好酒好菜先到娘家,并在岳父岳母指意下准备食物,以接待各方宾客。回门时,新郎家要打包一些食物给礼宾团在路途中当作“午饭”。不管婆家远近,打包“午饭”这一环节也不能省,婆家离得很近的话,“午饭”往往由“媒公”拿给看热闹的村民们。
  回到娘家时,新郎在伴郎的指引下先上前,在堂屋中间,跪拜岳父岳母,祝福岳父岳母及亲人身体安康,吉祥如意等,同时,助郎儿燃放烟花爆竹;姻娘、姻女要不断地与婆家的三长老,即“正府”中的“二府三府”对歌,分为门口拦、门内拦等,直到媒公拿出新郎家准备的“赏钱”打赏后,“正府”满意了,新娘子才可以进入娘家门与父母亲寒暄。
  回门礼俗极为琐碎,但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不一样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媒公媒主行的各项回门礼仪程序都要在姻娘姻女与“二府三府”的对歌声中进行,其中包括付清新娘身价钱、讨回新娘子的命落入夫家(若过小礼时未举行,就选择在大婚时举行)、反复向岳父岳母及其亲属敬酒等。当晚娘家人还要请两位未婚姑娘盛装打扮陪伴新娘子返回夫家,有点类似于陪嫁丫鬟,但她们只需在新郎家住一个晚上,第二天便各自回家。
  革郎村蓝靛瑶婚礼酒席极为特别,新郎家与婆家两边都要花两三天的时间请客,全村每户人家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新娘进门后客人便陆续参加婚礼,每桌的酒菜可以不停地增添,直到客人离席。席间中老年男女通常通宵达旦对歌打趣、年轻人划拳游戏等,场面极为欢乐。
  在革村蓝靛瑶整个婚俗中,双方以歌为媒、以酒为乐、以礼相待,展现了整个民族特色的文化。
  (本文作者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研究生)
其他文献
贵刊发起在广东省村落社区撰写《村落民俗文化志》的倡议,的确是一件利国利民发展、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举措。  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在振兴中华的梦想中应该传承与发扬。笔者的故乡——广东南雄乌迳镇,加上周边五、六个镇,自古以来居住着60多个姓氏,村民均有各自的“姓氏节”,是我国最集中、最完整保留“姓氏节”风俗文化的地区之一。  “姓氏节”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饮水思源、缅怀祖先的节日,以祭神娱神为主,富含
期刊
非遗保护传承和政绩、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然过热。一些地方只要是有点历史的,只要是民间的,都积极去申报非遗。例如有关县市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将西门庆作为非遗传承开发,西门庆一改“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华丽转身成为文化产业英雄,一些政府部门盲目性、功利性、凑热闹的作风,显然对非遗保护的作用有百害而一利。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非遗
期刊
天上鹊桥重飞度,珠村乞巧又一年。8月7日晚,广州珠村七夕文化广场以月色拥抱“2013·广州乞巧文化节”。广州天河区林道平区长表示,今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以“七夕天河·美丽广州”为主题,以“七巧联动”全面彰显乞巧文化,以“幸福祈愿”营造温暖的城市节日,结合大型音诗画、乞巧文化论坛、乞巧工艺民俗盛会等创新形式,呈现生生不息的乞巧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把一个兼具中华传统、岭南特色、浪漫风情和幸福体验的
期刊
牛王节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一般都是体现对牛的崇敬和感激,时间各有不同。农历四月初八是壮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牛王诞”节,家家宰鸡鸭、户户椿糍粑,邀亲请友过节。相传,古时这天,瑶族的祖先在打猎中捕获一头野牛驯养成家牛,替人拖犁耕田,瑶族人为铭记牛的功劳,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牛王诞”。当天清扫牛栏,祭牛王神,上山采集几种树叶,用烧开的水做一锅紫红色的糯米饭喂牛。节日耕牛
期刊
1990年12月14日,第45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国际老龄行动计划实施和有关活动的第106号决议”,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际老人节”。不过,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老人节。  韩国:韩国自1973年起,将原来5月8日的母亲节改为“敬老节”。  日本:早在1966年政府就规定每年9月15日为“尊敬老人日”,9月15日至20日为“老人福利周”。  美国:对老年人尊称为“资深公民”。政府规定每年
期刊
神十飞天举世瞩目,神舟十号返回舱开舱,一个特殊的“航天主题艺术芯片”被取出。神舟十号返回舱开舱后特殊的“航天主题艺术芯片”被取出,在这个芯片内存着来自全国11位“国字号”工艺美术大师的共14件作品,包括绘画、篆刻、雕塑等类别,跟随神十飞天的脚步后重新返回地球。  其中广东有3位工艺大师共4件作品入选,分别是潮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的朱泥壶作品《太极百岁壶》,肇庆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佩阳的端砚作品
期刊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广东省政府接连颁布训令,禁止民间酬神建醮,中山县政府对这一政策严格贯彻执行,采取责任承包制,由乡公所而派出所再到警察局,并有责罚的规定。但是,在岁时年节敬神迎神是村民家族、村社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这些仪式来加强家族、村社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因此,政府的一纸禁令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村民们的交往方式以及节日的狂欢,使得政府训令对于村民认定为乡俗的酬神建醮处于禁而不绝的状
期刊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
期刊
每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总会让人对童年的依稀回忆弥漫起一丝甜蜜芬芳的气息。在那时,看“吹糖人”是一种快乐,玩“糖人”是一种幸福。  有一天,在老城转悠时见到了一位手艺人在卖“吹糖人”,这物什儿多年不见了,倒是稀奇起来,于是就跟着一帮人看会儿热闹。  这手艺人用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小木箱子,挂在自行车后座上,糖人的竹签直接插在箱盖侧面的孔里。只见他拿起一小块棕色的棉芽糖,用一根细管插入糖块,边吹边转着
期刊
传统节日变味,折射出多方面的复杂心态。一方面,传统作为让当下与过去发生关联的纽带,不断得到强调;另一方面,人们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对传统加以“权且利用”,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传统、解构传统。  8月13日,从早上开始,就不断收到“情人节快乐”的短信。困惑之余一查日子,原来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这才意识到,这个日子早已被当下的时代定义为“中国情人节”了,大有与西方“圣瓦伦丁节”分庭抗礼的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