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开创“吹糖人”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总会让人对童年的依稀回忆弥漫起一丝甜蜜芬芳的气息。在那时,看“吹糖人”是一种快乐,玩“糖人”是一种幸福。
  有一天,在老城转悠时见到了一位手艺人在卖“吹糖人”,这物什儿多年不见了,倒是稀奇起来,于是就跟着一帮人看会儿热闹。
  这手艺人用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小木箱子,挂在自行车后座上,糖人的竹签直接插在箱盖侧面的孔里。只见他拿起一小块棕色的棉芽糖,用一根细管插入糖块,边吹边转着圈,同时双手或捏或拉或拽或扯,那糖块便像气球一般,渐渐地胀了起来。一会儿工夫,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猴子或公鸡就趴在他的手上了,没法说的神奇。
  “糖人”600年前诞生
  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早年间,做这种生计的人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担子的一头是一个小柜子,床头柜般大小,两边钉有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框中间的铜环上拴着根短绳头,用来穿扁担。柜面上放一个圆木盘,上面画着宽窄不等的由圆心向外呈辐射形的格子,里边写着“葫芦”、“大公鸡”、“关公”和“猴子”等等。木盘中心有一个固定在线轴里的转杆,长度比木盘的直径要短一点,转杆的顶头垂着一根小针,转杆停止转动时,小针指着哪个格子,就得哪个奖,奖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几率就越低,最大的格子就四个字:糖豆两颗,那糖豆比围棋子儿还要小。圆木盘底下有个抽屉,拉出来是一块大理石板,用来画糖人的。柜子右上角有个洞用来插草把子,不管吹还是画的糖人都插在上边。
  另一头担子的样子差不多,但没有面板,只是一个小炭火炉子支着一口铜锅,里边熬着糖稀,再下面有几个抽屉用来放原料、工具、竹签和木炭。
  很多手艺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画糖人的。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简单一些,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得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拿起来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几支牙膏皮换一份快乐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每逢村里支戏台子唱戏时,总会有位吹糖人的老人前来支摊,戏还没有开始,吹糖人的摊子前早已围满了观看的人,多是小孩儿。孩子们瞪得滴溜圆的大眼睛,对老人有说不出的佩服,每当一只“公鸡”或一个“猪八戒”在老人的手里像变戏法一样呈现时,孩子群里都会传出一阵阵喜悦的笑,然后缠着家里的大人给买。而我就是那群小毛孩儿中眼睛瞪得最圆笑得最开心的一个,当然也没少缠着妈妈给买糖人吃。
  听奶奶讲,在上世纪80年代初,走街串巷的吹糖人为了让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钱来买,而是用牙膏皮来换。几支牙膏皮可以换一个孙猴子或是其他的小糖人。这一着颇受儿童欢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着甜滋滋的。
  现在经济发展了,牙膏皮也就不那么紧缺了。现在,恐怕不少老人只能对扔到垃圾堆里的牙膏皮报以苦涩的一笑了。
  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那时,家门口如果有“吹糖人”的,便会围满了小伙伴。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遗忘,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也很难觅其踪迹。对于现在的孩子,“糖人”已是个陌生的名词了。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每当看起晶莹剔透的糖人,总是会唤起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欢乐与惊喜。 (农历网)
其他文献
海南岛属热带、亚热带气候,是中国年均气温最高、年温差最低的地区。日照长、热量大、气温高、蒸发力强、无冰冻期,全年均可产盐。临高县西北环海有博铺、马袅等11个港口,海水中氯化钠含量浓度较高,是海盐生产的好地方。  有关海南盐业的最早记载,出自《新唐书·地理志》:“唐乾元元年(758年),琼山宁远振州(即现在的琼山、崖县)等县有盐,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可见当时海南制盐业已经比较发达。临高作
期刊
人类的定居生活经历了由“洞穴”到盖房,到高楼大厦的过程。人类创造的窑,是陶瓷“诞生”地,它也经历了一场场革命。在陶瓷的“家乡”,如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山东淄博……在吐出一车车精美陶瓷的自动化隧道窑旁边,还可以看到少数保存下来的蛋形窑、龙窑、馒头窑或阶梯窑等,大部分已成为历史遗迹的它们,记述着陶瓷的“身世”。  随处流浪到“穴居”生活  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景洪县曼斗
期刊
贵刊发起在广东省村落社区撰写《村落民俗文化志》的倡议,的确是一件利国利民发展、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举措。  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在振兴中华的梦想中应该传承与发扬。笔者的故乡——广东南雄乌迳镇,加上周边五、六个镇,自古以来居住着60多个姓氏,村民均有各自的“姓氏节”,是我国最集中、最完整保留“姓氏节”风俗文化的地区之一。  “姓氏节”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饮水思源、缅怀祖先的节日,以祭神娱神为主,富含
期刊
非遗保护传承和政绩、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然过热。一些地方只要是有点历史的,只要是民间的,都积极去申报非遗。例如有关县市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将西门庆作为非遗传承开发,西门庆一改“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华丽转身成为文化产业英雄,一些政府部门盲目性、功利性、凑热闹的作风,显然对非遗保护的作用有百害而一利。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非遗
期刊
天上鹊桥重飞度,珠村乞巧又一年。8月7日晚,广州珠村七夕文化广场以月色拥抱“2013·广州乞巧文化节”。广州天河区林道平区长表示,今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以“七夕天河·美丽广州”为主题,以“七巧联动”全面彰显乞巧文化,以“幸福祈愿”营造温暖的城市节日,结合大型音诗画、乞巧文化论坛、乞巧工艺民俗盛会等创新形式,呈现生生不息的乞巧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把一个兼具中华传统、岭南特色、浪漫风情和幸福体验的
期刊
牛王节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一般都是体现对牛的崇敬和感激,时间各有不同。农历四月初八是壮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牛王诞”节,家家宰鸡鸭、户户椿糍粑,邀亲请友过节。相传,古时这天,瑶族的祖先在打猎中捕获一头野牛驯养成家牛,替人拖犁耕田,瑶族人为铭记牛的功劳,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牛王诞”。当天清扫牛栏,祭牛王神,上山采集几种树叶,用烧开的水做一锅紫红色的糯米饭喂牛。节日耕牛
期刊
1990年12月14日,第45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国际老龄行动计划实施和有关活动的第106号决议”,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际老人节”。不过,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老人节。  韩国:韩国自1973年起,将原来5月8日的母亲节改为“敬老节”。  日本:早在1966年政府就规定每年9月15日为“尊敬老人日”,9月15日至20日为“老人福利周”。  美国:对老年人尊称为“资深公民”。政府规定每年
期刊
神十飞天举世瞩目,神舟十号返回舱开舱,一个特殊的“航天主题艺术芯片”被取出。神舟十号返回舱开舱后特殊的“航天主题艺术芯片”被取出,在这个芯片内存着来自全国11位“国字号”工艺美术大师的共14件作品,包括绘画、篆刻、雕塑等类别,跟随神十飞天的脚步后重新返回地球。  其中广东有3位工艺大师共4件作品入选,分别是潮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的朱泥壶作品《太极百岁壶》,肇庆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佩阳的端砚作品
期刊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广东省政府接连颁布训令,禁止民间酬神建醮,中山县政府对这一政策严格贯彻执行,采取责任承包制,由乡公所而派出所再到警察局,并有责罚的规定。但是,在岁时年节敬神迎神是村民家族、村社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这些仪式来加强家族、村社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因此,政府的一纸禁令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村民们的交往方式以及节日的狂欢,使得政府训令对于村民认定为乡俗的酬神建醮处于禁而不绝的状
期刊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