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的学习过程,已成为我们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指导预习——探究学习的基础
  自学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从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入手。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为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沟通对话奠定了基础。
  1.阅读“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读、思、圈、画
  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生字词可用“——”标出;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自学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预习习惯。
  3.给课文加批注
  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初步学会用简洁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融入自己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
  二.鼓励质疑——探究学习的动力
  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自读基础上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示处、关键处、疑问处、省略处等地方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浅显的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老师作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要点上,教师要切入文章关键处,找准学生兴趣点,让学生质疑于思维的兴奋点,思维才能迸发出火花,提出“聪明的问题”,自行解疑,得出“聪明的回答”。如学习《心声》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纷纷举手质疑,其中有一名学生对课文的题目产生了好奇,提出问题:“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呢?”这不经意地一问,激起了学生们的思维火花,有的说:“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在于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小说,发泄内心的感情。”有的说:“李京京的心声是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还有的说:“李京京的心声是渴望家庭幸福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这一问一议,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引发了深入自主探究学习的动机。
  三.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途径
  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这个环节分两个阶段:(1)小组讨论交流;(2)全班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首先,要组合好学习小组。尊重学生意愿,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给予适当调整,使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合理组合,分工要明确,每一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组长,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将学生讨论引向更深入,使讨论有实效,不走过场。小组学习最大误区就是以“议”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后议,边读边议,议后再读,把“读”与“议”有机结合起来。
  全班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重点段学习,善于捉住语言文字的语感火花,通过读读、说说、议议、演演等多种形式学习语言文字,切切实实地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四.分层作业——探究学习的延伸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要求,把目标定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挖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鼓励他们“拾级向上”。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可设计作业:①联系我们生活的社会写一则读后感。②画一幅我们全家和贫穷(或富有)的于勒叔叔重逢的画。③发挥想像,假如贫穷(或富有)的于勒叔叔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情景?④找出你认为文中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制作读书笔记卡片。任选一题完成,这样安排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提高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
  (作者通联:441131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中学)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乐学的关键,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下面就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情感教育,唤起兴趣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一份真诚的爱对待班里的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班里的后进生,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鼓励,耐心教育。我班有这样一名女
期刊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
期刊
为了全面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国家电网公司一直以来把着眼点放在理念转变上,把着力点放在机制完善上,坚持“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多年来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打造“95598光明服务”工程,并以“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的方式全面推进95598光明服务工程,促进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一名在95598电力服务系统工作的员工,就95598
期刊
高效数学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驾驭能力以及各地的教育环境都不相同,最佳的课堂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无论是“三三六”杜郎口教学模式,还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提高效率、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那么怎样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呢?  一.建立和谐课堂气氛  学生应在
期刊
没有问题不教学。只要有教学,就必然有问题,问题是教学存在的前提;一旦没有了问题,自然也就没有了教师“教”的必要和学生“学”的必要。  谁也无法否认,问题是客观存在于教学之中的。但是,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却不是与生俱来、天然生成的,它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发现。所以,发现问题就成了教师的一项最基本、初始化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仅仅发现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具备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这就是
期刊
【摘 要】行政参与是行政民主的主要内容,只有当社会的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时,民主的核心功能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公民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公民参与不仅在形式上和实质上赋予公民表达自己利益的机会,保证公民获得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的权利,而且它更维系了公民与政府之间持续沟通与信任的关系,保持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础。公民参与管理的
期刊
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以“100以内数的认识”为原发点和生长点,进行迁移和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先用荆州电视台到我校开展“情暖童心”的视频来激趣,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千多人的场面的大小,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大数的产生是源于生活的需要,数学就在身边。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数自己手中的1000根小棒,感觉1000根很多,很难数,数的时间很长,从而诱导学生在“十个十个地数”的基础上想到:“一
期刊
作为数学教师,我深深感悟到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出发就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课堂成为一言堂,就不能够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就会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淡化,导致的结果就是厌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在课堂中,我经常让学生上台扮演老师,这种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下面浅谈一下尝试此方式的一点感悟。  一.能够解放
期刊
朱敬本老先生说过:“到战争中去学战争,到水中去学游泳”。的确,许多处理事情的方法,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中摸索“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支柱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给学生一个最大空间,发挥学生最大探究能力,真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开展实践活动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一个星期天,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采访。采
期刊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检阅》这篇课文是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的内容,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抓住“鸦雀无声” 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儿童队员们为难的心情。两次教学方法不一样,效果更是迥然不同。  【案例一】  师:同学们,你们从“鸦雀无声”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鸦雀无声”这个词中能感觉这件事很难办!  生:我知道了俱乐部里很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鸦雀无声”这种场景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