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思维两大理论: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

来源 :心理科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34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该文通过综合国外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反事实思维的定义、分类以及反事实思维的两大理论: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范例说认为反事实思维的激发是自动化过程,影响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因素包括:正常性、结果的效价、与替代结果的接近性、前提的突变性和前提的突出性。目标-指向说则认为反事实思维的激发过程同样受目标、情绪控制、态度等认知因素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和分析老年痴呆患者应用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98例老年痴呆患者,依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而甲组患者加用中医
<正> 人们往往较多地关注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指导作用,而对于皮亚杰理论在科学方法理论上的观点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则重视不够。实际上,要真正理解皮亚杰理论在
内隐学习被认为是人类无意识、无目的获得复杂规则的自动化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在人工语法学习范式下,视觉内隐学习的发生需要选择性注意。为了考察选择性注意对内隐学习的影
基于目标追求理论和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本文通过3个研究,逐步深入地考察了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个体目标达成的影响作用及其过程。研究1为相关研究,考察了高低阶层成
传统注意研究多基于单个注意焦点和采用静态视觉信息。由Pylyshyn(1988)提出的多目标追踪范式则基于动态场景,是研究同时追踪多个目标的容量有限的注意机制比较常用的范式。
人类无意识模仿是指人们在社会交流时会相互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其在个体社会认知以及人际交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回顾近十年来人类无意识模
决策框架效应作为一种违背不变性原则的非理性偏差,已经得到研究的广泛证实。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中主要由语言描述引发框架效应的限制,从图形表征这一新的视角对图形框架效
形声字是由表示意义范畴的义符(形旁)和表示发音信息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以往研究虽然肯定了声旁在形声字加工中的作用,但对形旁的作用仍存在一定争议。结合行为和脑电技术
老化刻板印象是人们对老年人所持有的观念与预期,它能显著影响老化刻板印象持有者的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和行为结果。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化刻板印象的机制、影响因素和中介
文章主要介绍了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机制的两种理论:非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和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重点围绕着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的一个关键问题,即非目标语言的词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