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的课堂建构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意语文的发生点是回归自然、回归朴素、回归学生。考察诗意语文的立足点在于定义流派,把握师承方向;定位风格,确立成长导航。孕育诗意语文的成长点在于主真、主美、主善。立足语文教育的现状,基于苏派教学风格,从课堂教学的变革着手,通过追古述今,寻找诗意的存在,打造诗意语文课堂,从而寻获生命的诗意。
  关键词:诗意语文;教学风格;苏派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1A-0064-05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千年的诗史守候着诗意生命的萌芽、绽放、硕果……如今民族诗性的追问再次聚焦“语文”,简单的“语文”二字负荷着社会的期许,承载着文化的积淀,“语文”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一、追根溯源:寻找诗意语文的发生点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那不妨就追根溯源,重新审视被忘却的“出发点”。
  (一)回归自然
  孔子的“吾与点也”,从侧面给予教育教学的改革一种深刻的思考。语文教育需要回归自然,诗意语文的生命基点在于自然。那自然又是什么?自然是卢梭笔下《爱弥儿》中基于“自由、平等、独立”的理想教育追求,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道法自然),是《牡丹亭》中杜丽娘的那一句“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但所有的前提:“自然”首先是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生命依赖自然,因为它需要以生的形式去繁衍与发展;教育依赖自然,因为有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思考与探索;语文依赖自然,因为生活的充盈需要诗意的栖居与庇护。孔子的“吾与点也”也恰恰反映了自然教育的独具妙义。
  1.遵从诗意语文的自然归属感
  语文的真谛是什么?语文的真谛是以生活的姿态引领人去发现自然、探索自然、歌颂自然。儒家开辟了以“杏坛”为载体的自然传道场,释家成就了“五阴无我,不生不灭”的自然造化,道家固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感悟。无论是从历史维度,社会角度,还是心理需求,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应该依附于对自然的理解,语文教育的诗意应该回归对自然的认同。
  2.遵守诗意语文的社会认同感
  从某种角度而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鲜明的社会现象,它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影响,它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社会人的培养。而语文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它以纽带的形式,沟通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与发展,以语言、行为、思想为导向,为人的发展找到明确的社会定位,朝着生命成长的需求不断拓宽生命的广度,展示生命的厚度,提炼生命的浓度,赞美生命的韧度,憧憬生命的强度。语文是教育社会认同感的枢纽,传递着生命科学的温度。
  3.遵循诗意语文的成长幸福感
  “幸福感”与语文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个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其所处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价值观念、教育程度、民主权利、参与机会、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纵观教育的发展,“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对于学生的培养,着重落脚点应该是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引领。而幸福作为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涵盖着个人的情感取向、态度取向和价值观取向,而诗意的语文就是要寻获幸福,寻获心灵的慰藉。
  (二)回归朴素
  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指出:教育应该回归朴素与普适。“回归不是倒退,而是要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2]回归朴素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健康成长。
  1.微言至情:诗意不需要豪言壮语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们不难看出,“对话式”的教学过程,给予学生的是脚踏实地,而不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在暮春三月天,顺应自然,沐春风,载歌载舞,兴尽而归,这是何等惬意、诗意的教育,这不就是语文生活化的写照吗?这不就是诗意语文的原点吗?
  2.微行至性:诗意不需要大刀阔斧
  现在,很多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海量阅读”“海量识字”“海量习作”等等。很大程度上淹没了学生对于学习的感性认识。大量时间花费在抄写、识记中,而缺乏思考与感悟,缺少实践与体察。陶行知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语文教学不是填鸭式灌输,而是应该给学生一根杠杆,让他去寻找“翘起地球”的支点。
  3.微理至简:诗意不需要详实复杂
  艺术中有一个概念叫“留白”。它的效果就是给予欣赏者以无限遐想。这种方式,也恰恰切合诗意的联想。课堂上,影音的呈现可以让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授课时,情到深处不能言语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留白的智慧,留白的境界。在“遗漏”中,我们能寻获更多的精彩与机会。
  (三)回归学生
  孔子“因材施教”是遵从学生的天性,卢梭“自然教育”是发挥学生的个性,郭思乐“生本教育”是唤醒学生的本性。所以,教育的归结点是学生。
  1.认识学生:发现诗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尤其是儿童的眼睛,那份灵动、自信、骄傲,闪烁着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诗意与灵感。认识学生,走进学生,聆听学生,寻找他们身上不可复制的自豪与骄傲,这是诗意的,同时也让教育者收获更多诗意背后的感动。
  2.解读学生:探索诗的灵魂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这本书描繪着孩子世界漫无目的的遐想、好奇、喜怒哀乐……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好奇心对于幼儿之发展,具有莫大作用,幼儿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产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东西相接近。”[3]教育者需要读懂孩子,打开他们想象的空间,挖掘他们好奇的追问,记录他们稚嫩的语言。   3.成就学生:塑造诗的生命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承者、精神的塑造者,同时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成就者。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学生在没有打磨前都是一颗石头,或许是一块璞玉,或许是一颗钻石。但是,教育是为了成就孩子,需要让这块璞玉更加晶莹透亮,让这颗钻石更加熠熠夺目。
  二、正本清源:考察诗意语文的立足点
  近年来,“苏派”这一教育文化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标志着具有江苏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主张的形成,总结了江苏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准确地定位了江苏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独具魅力的角色姿态和文化概念。基于“苏派教学”风格:清简、灵动、精致、厚实,我们不妨以哲学的思考为引领,以语文教学为载体,去发现“苏派教学”风格下诗意语文的追述。
  (一)定义流派,把握师承方向
  成尚荣先生在《苏派与苏派研究:文化的视角》中阐述:“苏派教育是历史的存在,是客观存在。”据记载,自泰伯入吴地,“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4],开启“至德名邦”之吴文化。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鲁讲学,吴人言偃北上就学于孔子,所以“孔子之道渐于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江苏教育历经南学、泰州学派、东林学派、太谷学派等“百家争鸣”的历史变革,在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传递中,嬗递更替,承前启后,逐步形成具有江苏地域文化特色的教育流派——“苏派”。流派的形成影响着文化的导向,取其思想精髓为其师,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方向。
  (二)定位风格,确立成长导航
  江苏独有的地域风格,形成苏派教学风格“清简、灵动、精致、厚实”的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对于诗意语文的教学有何帮助?对于重构语文教学模式有何促进?
  1.清简:诗意语文的清新美
  周国平先生说:“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同样,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育世界中,呼唤“清简”的教学风格,以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要的教学语言和简单的教学媒体来实现课堂的清新自然。正如成尚荣先生评价苏派名师薛法根教学风格中这么描述说:“清简,好似薛法根敞开的心灵窗户,呈现的是他表达的方式,展现的是他具有审美意义的风貌,闪烁的却是他的心境、他的人格特质。”
  2.灵动:诗意语文的节奏美
  语文教学的灵动,是为了要让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语文,发现语文,走进语文,探索语文,发展语文,提供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挥洒语文激情,培养语文素养的平台。除了引导学生解读生活中的语文之外,教师更需要带领他们读懂生活以外的奥妙。在实践中,活泼灵动的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专注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如被著名作家张丽钧评价为“人间好课”的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凄美的放手》,以情感节奏的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呈现出诗意中的灵动。
  3.精致:诗意语文的典雅美
  何为精致?精巧细致。但是,一堂诗意语文课堂的精致不仅是对于文本的精彩解读和课堂的精美设计,更应该是师生“情致、情趣”的生活形态向课堂形态的转变,让教学的每个环节或是细节更为合理,让每一项辅助教学、每一种对话方式、每一个形态语言都有精准定位,让每一次学习内容都融于情感、融入兴趣、融入智慧。在有效整合、合理安排的同时又善于简化、巧于整合、精于取舍。所以,这种精致“需要精耕细作,但不追求极致”。
  4.厚实:诗意语文的意境美
  语文教学在实践着“工具性”的同时,还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积淀着文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指出:“人文性包括人性和文化性。”语文是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5]。这份历史的担当与责任是厚实的,这种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厚实的,教师的肩膀与学识同样也应该是厚实的。而这所有的厚实呈现出的是语文悠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醉人的诗意。
  三、整合资源:孕育诗意语文的成长点
  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这是一种对于语文核心价值的追求高度。基于上述探索、思考、总结,依托丰子恺先生“主真主美主善”三大境界,围绕“诗意语文”的追求,在语文教学的天地中,我们不断摸索着,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一)主真:诗润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
  语文是“主真”的,这种“真”来自于真实的自我,真实地感知生活的美味,真切地感受情感的美妙,真诚地感恩生命的美好。
  1.润色课堂
  课堂需要色彩,情感的色彩,诗意的色彩,智慧的色彩。色彩奠定基调,色彩确定旋律,色彩决定出彩。在执教《清平乐·村居》一文时,教师以“幸福”为色彩,寻觅“幸福”的文化,寻找“幸福”的味道。
  师:十一国庆,举国欢腾,中央电视台开展了幸福指数调查活动,今天老师也来做做现场采访,你幸福吗?为什么?
  生:幸福,因为在这么美丽的校园中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生:幸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非常疼爱我。
  生:幸福,因为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
  师:老师的心里也洋溢着幸福的感觉,因为能够在几千人的学校,遇到可爱的你们,和你们每天朝夕相处,多有缘分啊!同学们,今天的幸福课堂又开始了,我们要学习一篇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去认识同样幸福的一家五口。讓我们一起来读好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一首简单、明快的《清平乐·村居》,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普通农家的生活画面。轻快的旋律,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出词人辛弃疾热爱和向往村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2]趙艳光.倾听与成长[J].成才之路, 2012(17).
  [3]刘云艳.好奇心的实质与教师的支持性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06(2).
  [4]杨国庆.中华名冢揽胜[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76.
  [5]杨泉良.试论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及实施策略[J].教育导刊, 2007(11).
  责任编辑:石萍
  Abstract: The starting point of poetic Chinese is to return to nature, simplicity and students. The toehold of investigating poetic Chinese lies in defining schools of thought, pinpointing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inheritance, deciding on the style, and establishing the navigation of growth. Breeding the growth point of poetic Chinese consists in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We should base ourselve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teaching style of Jiangsu faction. Starting with the innov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rough tracing the ancient and specifying the present, we can pursue the existence of poetry and create poetic Chinese classroom to accomplish the poetic significance of life.
  Key words: poetic Chinese; teaching style; Jiangsu-style Chinese
其他文献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重要形式。江阴市人民医院作为护理专业的国培项目的实践基地,以“国培项目”为平台,积极实践和探索,在实施了三期项目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双师型教师;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强化专业入门教育,渗透专业文化;创设专业特色化教学情境,引发专业学习动机;构建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密切师生关系;设疑导教,激发学习思维;增加学习体验,感悟专业课程的应用价值;建立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用等是激发职校生专业课学习兴趣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职校生;专业课学习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连云港市精品课题建设注重数量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重组织保障,抓规范落实,构建“三级”管理网络,完善“三大”保障机制,研究视角独特且见解鲜明,学术规范与道德规范并重,精当操作中体现研究的专业性,精品课题建设扎实有效,课题研究的品质和内涵得到了有效提升。  关键词:课题研究;学术规范;品质内涵  课题管理是教科所的核心工作,我们非常重视规划课题的过程性管理,制订了一系列的监管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切
摘要:课本剧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托,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编演课本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等。编演课本剧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还应及时反思不断改进。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剧;编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摘要:儿童教育国际协会是在联合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具有咨询地位的非营利性国际教育组织,致力于促进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优化发展。协会通过发表重要的声明或决议、开展重要的儿童早期教育行动等方式,发挥其倡导与服务职能,传播关爱儿童、促进儿童教育公平、为儿童创造美好童年等早期教育的国际理念,为世界各国提供儿童早期教育的知识与信息,为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改革本国儿童早期教育的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儿
自从走上校长岗位,我提醒自己做到两点:尽量控制教师大会的次数;把每一次会议当作一节公开课准备。  新学校,创建任务重。琐琐碎碎的事比较多,有些教师出现抱怨情绪。抱怨可不是一个好的情绪,必须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可从哪儿开始突破呢?  说来也巧,正在我盘算这事时,朋友送我一本书——《向着明亮那方》。他说:“这本书好像是专门为你们学校写的”。接过书,不由眼前一亮。我觉得书名与我们的校名“崇明”很吻合。由
【编者综述】  “唐诗以丰神神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雷燕老师执教的两节课《渔歌子》《冬夜读书示子聿》则分别体现了唐词的情韵与宋诗的理趣。通过画面、音乐、语言展示了唐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引导学生感受唐代诗词的情韵美;通过换词、联系生活、阐述道理等途径,让学生明白宋诗的理趣,体材不同,教法有别。拓展与延伸,是两节课的共性之处,不仅拓展了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是雷老师一贯倡导的“大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艾青    语文新课改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语文这片芳草地,各种课改之花竞相吐露着娇艳和芬芳。行走在这片氤氲着淡淡花香的热土,我不禁有点眼光迷离,在热闹之余又感到一丝孤寂和落寞。我发现,曾几何时,“语文”这位知心的朋友正愈行愈远,渐渐的让我有了陌生感。于是,在语文新课改的园地,我犹豫过、彷徨过、挣扎过、放弃过、甚至背叛过。但值得庆幸
摘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索职业学校如何多管齐下,拓宽学生实习实训渠道,创新学生实习实训模式,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
摘要:通过群体特征比较及现实问题分析,从人文环境、育人理念、教育平台和教师队伍四方面提出相应策略,立足实际,探索内地西藏生培养方式及策略,进一步丰富我国内地高校西藏生培养的实践理论。  关键词:内地西藏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C-0036-03  西藏学生来内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