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vssa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朴实、真情的话,是鲁迅回忆藤野先生时所说,正是这句话,勾起了我对于美丽得令人有些伤感的学生时代的记忆。在学校里,有稚嫩、纯真的学生,有执着、温暖的老师,有充满阳光的教室……一种特殊的精神氛围气息,覆盖了我对于课程、作业和考试的所有记忆。
  沿着时光之河溯流而上,建国初期,由摄影画报等宣传媒体构建的青少年形象饶有趣味,这些影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期待,是新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想象日趋强烈,春游、跳皮筋、踢毽子等多姿多彩的集体生活影像被大量使用。值得一提,20世纪70年代后期恢复高考,反映知识青年渴望学习、备战高考的照片,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影像。
课间操。 刘宇 攝

  走进20世纪80年代,任曙林拍摄的中学生照片,至今还不断地唤起那一代青年人的记忆。照片中的主人公都是北京城里的普通中学生,时光虽然已经流逝,但那些青春依然穿越着历史,扑面而来。赵钢的作品《我的大学》,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照片中的年轻人纯真、充满激情。摄影师既是大学生,又是旁观者的双重身份,赋予了照片耐人寻味的丰富性,映射自我生活的同时,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岁月。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不仅成就了一名山村穷孩子的上学梦,也对“希望工程”这个社会项目的推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当下,越来越多的摄影人以快照拍摄的方式,记录着新一代年轻人的学生时代。
  2020年,经历了最漫长的假期,当一切归于平静,师生们又回到了曾经无比熟悉的校园生活,从老师到学生,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镜头中老师们的表情仍然充满着温暖和骄傲,学生们的朝气蓬勃在这里仍然可以感受 。
  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是什么?也许专题中零零散散的照片,不能为我们提供一幅记忆中的完整画面,但我们可以从这些过去的、现在的照片中回望,索取力量。上学的时光已离我们远去,让我们把这些照片献给你和你的学生时代。
2019年6月1日,肇庆市怀集县凤岗镇孔洞村的小学生正在为鼓乐队的表演练习吹号。 罗新荣 摄
又是一年开学典礼,一年级的新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操场。 余元芳 摄
夏日的记忆。 张内咸 摄
复课。 孙琦 摄
2020年4月,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湖南省岳阳市小学全面复课。 李亘 摄
学生在班级里学习佩戴红领巾。 曾彩青 摄

  不确定的疫情,蒸发了我们的「实体」校园生活,「返校」、「开学」……
  九月,我们久违之后再相见。
2020年6月,成都7路公交车上,做作业的小学生。 徐明 摄
2020年2月,疫情之下上网课的孩子。 崔柳 摄

攀枝嘎开学季


  “青石板上种庄稼,而今犹忆攀枝嘎”,这是人们对乌蒙山腹地云南和贵州交界处、云南省宣威市攀枝嘎村的记忆。
  2020年4月30日,疫情暂时缓解,宣威市普立乡攀枝嘎村委会石勺村14岁的郭周游和11岁的弟弟郭周晨,一起前往攀枝嘎完小上学,这是他们度过的最特殊、漫长的一个假期。
到达学校后,学生需要用家长的手机扫描健康码,填报最近行程后才可入校。 尹永宏 摄
郭周游入校前,正在测量体温。 尹永宏 摄
兄弟二人正在填写调查表。 尹永宏 摄
疫情期间,攀枝嘎完小的学生们在操场上就餐。 尹永宏 摄
行李消毒后,才能带入学校。 尹永宏 摄
千树万树梨花开 1960年 梁枫 摄
北京市海淀区群英小学利用课余时间到街头清扫垃圾。 1989年 袁学军 摄
北京市少先队员在景山上过队日。1956年 袁苓 摄
金色的年华。20世纪80年代 赵震海 摄
听孙敬修老先生讲故事。 1960年 罗明扬 摄
学生们每天坚持做眼睛保健操。1981年 天津日报 李军 摄
课堂上思考中的女学生。20世纪70年代 蔡忠植 摄
福建省宁德市古村落中的小学生在认真听课。陈文明 摄
秦皇岛七中的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 张伏麟 摄
1996年6月,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北正街小学,市级优秀教师在退休前上最后一堂公开课。 赵有强 摄
課堂上。 张内咸 摄

开学季


  不确定的疫情,蒸发了我们的「实体」校园生活,「返校」、「开学」……
2018年11月,辽宁省丹东凤城市青城子镇中心小学的一名同学,正在水泥台上写作业。 刘双印 摄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三里屯分校五年级3班,中午午休时,一名同学紧锁眉头,正在思索如何解决这道难题。 王斌 摄
游戏。 张内咸 摄
回眸。 张内咸 摄
课间操。 张内咸 摄
倒挂金钟。 张内咸 摄
156岁的朝天小学。 刘宇 摄

156岁的朝天小学


  朝天小学的前身为清朝政府于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的广州同文馆,是广州近代第一所外语学校。
  1905年,同文馆改为译学馆,此处也改办成满汉八旗高等小学。后来几易其名,1993年9月改为现名,校训:明德归仁。
眼保健操。 刘宇 摄
午休时光。 刘宇 摄
擦黑板。 刘宇 摄
2015年7月,內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蒙古族幼儿园,课间玩耍的孩子们。 齐水勇 摄

  我并不想当伟大的摄影师,
  只想尽量接近真实地拍摄生活中遇到的孩子和老师。
  把孩子的悲伤当成自己的悲伤,把孩子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投入到孩子们的世界。
  ——齐水勇
2015年7月,暑假期间,在腾格里沙漠玩耍的孩子们。 齐水勇 摄
2017年6月,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安沟小学,课间休息,小学生们在楼梯间看课外书。 齐水勇 摄
2019年7月,江西省玉山县第二中学的高中军训拉开帷幕。 付雄英 摄

  我喜欢待在学生的身边,陪伴他们的成长,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记录他们成长的轨迹,留住他们青春的奋斗之旅。
  —— 付雄英
北京八一学校秋季运动会,一名同学正在为参加八百米跑的队员加油,并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精彩瞬间。 邓昌金 摄
2018年12月,辽宁省丹东凤城市青城子镇小学的走廊里,学生们正在等待校车。 刘双印 摄
2019年6月1日,扶贫队组织肇庆市怀集县凤岗镇石湾村小学的学生们开展吹乒乓球比赛。 罗新荣 摄
2019年9月,武汉市钢城三小六年级教室里,学生们听到被评为先进班集体的消息后,高兴地抛起了红领巾,这也是疫情前最后的一次合影。 余元芳 摄
其他文献
[摘要]在汶川大地震后,无论是地方或中央台播出的晚会,反映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主题的艺术作品,有许多创意新颖、思想深刻,堪称精品。其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总是在一个个故事、现象的背后,深刻的挖掘人的思想灵魂,打动观众的心,引发情感共鸣。  [关键词]灾难 人性 艺术特点    引言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但它在人们的心里却铭刻下永久的特殊记忆。从后来的许多电视播出的艺
[摘要] “人性”是艺术表现的一个永恒主题,新时期中国电影对人性的表现则呈现为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首先是第五代电影对人的个体性的忽略,然后是第六代导演对个体的极端扩大,直到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人性观,即在群体形象中站立起来的个体,在集体精神中突显出来的个体意识。这是中国电影的进步,也是中国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 人性 群体 个体 中国电影  “人性”是艺术表现的一个永恒
[摘要]“播”新闻这一新闻播报方式是伴随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而产生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几十年来,这一传统新闻播报方式在几代播音员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电视新闻 语言样式 “播”新闻    一、“播”新闻是在广播电视长期的播音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摘要]电影《梅兰芳》是导演陈凯歌表现主义的又一新作,是继《霸王别姬》后又不念旧恶以伶人为创作素材的电影。其表现主义体现在“镜”意象之中。“镜”映照着梅兰芳现世生活中痛失至亲至爱的悲愁,也冥冥中成就了梅兰芳惊世骇俗的孤清性情。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特别是从现世与舞台之镜、隔世与人生之境以及镜的原型三个方面娓娓临摹出陈凯歌心目中梅兰芳的面影,并一步步打开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心结。  [关键词]意象 梅兰芳
【摘要】传播媒体的商业化、低俗化导致了媒体暴力,媒体虚假等不良现象的产生,这些现象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百害而无一益。面对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完全阻挡,只有从根基上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保持受众文化和价值观的独立性。才能有效的抵制媒介带来的一定负面效果,才能创造和维护健康合理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受众与媒介之间保持着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体暴力 青少年暴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
[摘要] 《浪客剑心追忆篇》在主题的设置上,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表现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常见的“爱情与死亡”这样的宏大主题,融个人的信仰追求、爱情悲剧、生死存亡于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之中,具有相当的自省意识。影片通过将真实的历史社会背景隐蔽于主题之中,折射出日本人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强烈的自省意识,使得影片主题表达的意义相当深远,兼具了史诗般的宏大意境。  [关键词] 浪客剑心 动画电影 主题    199
[摘要]《阿凡达》一部以高新数码技术创作的三维立体电影,体现了高新技术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宣告了好莱坞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数码时代。3D电影所带来的震撼,使得人们开始了新的视觉体验,而且,3D电视也随之而起。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很快,面对现实。努力发展中国自己的数码影视一作为文化产业是可行的,必须的。  [关键词]好莱坞 数码时代 3D电影 4D动感电影院 数码电视 网络电  2010年3月
[摘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纪实美学”风格为当代中国电影人提供了观照世界、审视人生的视角,同时赋予中国电影在形式创新和美学意蕴上的深化。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纪实美学“无疑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补课和某种意义上的救赎,是开拓中国电影美学视域的一个新角度、一股新源泉。在当今全球跨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要积极吸取外来先进的电影理念,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弘扬追求真实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电影创作理念。  [关键词]
[摘要] 杨德昌的实践已经超越了“东洋”或者“西洋”的分类范畴,而指向“创造”的可能性。因而他电影中不断反复的杀人事件既非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同时也绝不是对冷漠的现代社会的重新确认,实际上在杀人事件的瞬间影像空间蕴含了未知的生命迹象。电影媒介正是通过解放我们的知觉体系,直接地表现而非表象=再现生命的律动。这正如杨德昌所说的,电影必须要“创造”。  [关键词] 杀人事件 悲剧装置 创造
[摘要]电视剧《走西口》创下了02年以来央视开年大戏收视率的新高,然而众多媒体中显示,观众对此部电视剧的满意度却不容乐观。通过电视剧《走西口》,可以反映出观众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只有生产过程中贯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制作标准,才会生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精品。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博弈就是利益追求与艺术追求的博弈,只有将两者齐头并进,中国的电视剧事业才会更加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