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以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课上指导
一是朗读法。
教师范读,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标准和榜样;学生个别朗读或集体朗读:个别朗读锻炼胆量,展示个人水平,又起到交流作用;集体朗读大家都得到锻炼。分角色朗读,教学剧本或以写人为主的小说、散文,文中的角色由学生分别朗读。通过训练,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感情。
二是复述法。
详细复述,即按原文的顺序无遗漏地复述;简要复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复述,锻炼学生的对课文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创造性复述,
在原文的基础上作某种创作,这是培养鉴赏阅读能力的重要的手段。
三是提问法。
提问主要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也可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提问要能引导学生的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有启发性。
四是设疑自答。
对教材中所写的人、事、物等要勤于思索,即“质疑——破疑——再质疑——再破疑”。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先大概翻阅一下书的内容,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等问题;然后再细读全书,边读边答。这样阅读就会有所悟,有所得。
二、课外指导
一是经典诗文背诵。让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背诵100—200首(篇)经典诗文。
二是优秀书籍自读。让学生在课余(包括节假日)阅读100本优秀书籍。
三是精致篇章赏析(美文赏析)。每周一节阅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佳作名篇。
四是分享阅读成果。引导学生交流读书笔记,进行话题讨论、主题辩论,或举行各种阅读竞赛、表演等。
三、成长指导
一是激发读书兴趣。本来,语文课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语文课很难真正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所以,我就坚持每周给学生一节阅读课,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没有任何“应试负担”的情况下轻松地阅读。
二是积淀人文素养。“有知识,没文化”是现在不少学生(包括一些大学生)的现状。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够让学生直接接触最优秀的文化精品,让学生与大师对话;希望他们不仅仅有文化知识,更有人文情怀。
三是培养科学精神。有些语文教师的阅读指导偏重于或仅仅是文学欣赏。我认为,完整的阅读,理应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我的阅读课还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科普读物。
四是铸造健全人格。不管我们的学生今后从事什么职业,他们都应该具备一个真正的人所具有的健全人格:心地善良、人品正直、灵魂自由、感情丰富、善于思考、勇于创造。
五是尊重与引导。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阅读兴趣以及他们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在这个基础上,站在人类的精神高度给学生以引导,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有限的精力用于直接吮吸人类的精神的养料。
四、阅读品味指导
每一次阅读课都是一个驿站。每堂课的结束,又是下一次行程的开始。阅读无边,阅读不止。如果仅仅为阅读积累而阅读,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要不断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在重视文化传承的同时,还要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生活,学会对文化现象的剖析,注重跨领域学习,创设大语文观。既体现语文基礎学科的重要作用,又让其他学科知识与语文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为语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学生提高感受鉴赏能力,学会鉴赏、学会思考、学会应用,在应用中有拓展,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如,讲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展示海子资料、海子诗作。“假如海子能活到今天,他也许长大了,一定会这样说:要热爱生命,也要热爱自我。”让学生热爱文学,更要珍视生命。讲授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时,补充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尤其是被贬永州的经历,让学生走进柳宗元的内心,理解他与山水相晤、寄情山水的心志。
总之,我在不断地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解阅读能力、鉴赏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水平,使他们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课上指导
一是朗读法。
教师范读,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标准和榜样;学生个别朗读或集体朗读:个别朗读锻炼胆量,展示个人水平,又起到交流作用;集体朗读大家都得到锻炼。分角色朗读,教学剧本或以写人为主的小说、散文,文中的角色由学生分别朗读。通过训练,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感情。
二是复述法。
详细复述,即按原文的顺序无遗漏地复述;简要复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复述,锻炼学生的对课文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创造性复述,
在原文的基础上作某种创作,这是培养鉴赏阅读能力的重要的手段。
三是提问法。
提问主要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也可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提问要能引导学生的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有启发性。
四是设疑自答。
对教材中所写的人、事、物等要勤于思索,即“质疑——破疑——再质疑——再破疑”。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先大概翻阅一下书的内容,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等问题;然后再细读全书,边读边答。这样阅读就会有所悟,有所得。
二、课外指导
一是经典诗文背诵。让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背诵100—200首(篇)经典诗文。
二是优秀书籍自读。让学生在课余(包括节假日)阅读100本优秀书籍。
三是精致篇章赏析(美文赏析)。每周一节阅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佳作名篇。
四是分享阅读成果。引导学生交流读书笔记,进行话题讨论、主题辩论,或举行各种阅读竞赛、表演等。
三、成长指导
一是激发读书兴趣。本来,语文课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语文课很难真正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所以,我就坚持每周给学生一节阅读课,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没有任何“应试负担”的情况下轻松地阅读。
二是积淀人文素养。“有知识,没文化”是现在不少学生(包括一些大学生)的现状。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够让学生直接接触最优秀的文化精品,让学生与大师对话;希望他们不仅仅有文化知识,更有人文情怀。
三是培养科学精神。有些语文教师的阅读指导偏重于或仅仅是文学欣赏。我认为,完整的阅读,理应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我的阅读课还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科普读物。
四是铸造健全人格。不管我们的学生今后从事什么职业,他们都应该具备一个真正的人所具有的健全人格:心地善良、人品正直、灵魂自由、感情丰富、善于思考、勇于创造。
五是尊重与引导。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阅读兴趣以及他们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在这个基础上,站在人类的精神高度给学生以引导,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有限的精力用于直接吮吸人类的精神的养料。
四、阅读品味指导
每一次阅读课都是一个驿站。每堂课的结束,又是下一次行程的开始。阅读无边,阅读不止。如果仅仅为阅读积累而阅读,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要不断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在重视文化传承的同时,还要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生活,学会对文化现象的剖析,注重跨领域学习,创设大语文观。既体现语文基礎学科的重要作用,又让其他学科知识与语文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为语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学生提高感受鉴赏能力,学会鉴赏、学会思考、学会应用,在应用中有拓展,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如,讲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展示海子资料、海子诗作。“假如海子能活到今天,他也许长大了,一定会这样说:要热爱生命,也要热爱自我。”让学生热爱文学,更要珍视生命。讲授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时,补充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尤其是被贬永州的经历,让学生走进柳宗元的内心,理解他与山水相晤、寄情山水的心志。
总之,我在不断地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解阅读能力、鉴赏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水平,使他们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