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更进一步的说,它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本文从中外教育教学的环境问题、中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差异问题和中外教育考核方式的差异问题三方面对中外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区别进行了研究,深刻的揭示了这两种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
关键词:中外教育 教育差异化 教学方式 教育考核
教育问题向来不仅仅是一个方法性的问题,而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植根于一个民族的最深沉的民族性之中。在近代解释学方法出现后,教育一词的内涵也获得了提升,使得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都被涵盖到教育问题之上来进行探析,我们可以说,要看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不得不首先关注这个民族的教育现状。
中国和西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春秋战国,苏格拉底和孔子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对知识与智慧的解析体现出西方教育的重要特点,所谓的知识“助产术”首先是建立在一种询问、探讨和共同追求真理的基础之上,而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等教育观念则更多的建立在一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这两种方式来看,苏格拉底强调自己的无知,而认为真理源于大家共同的追求和探问,而于孔子来说,“仁”“义”“礼”“智”“信”这一系列观念并不是我们要去探问的问题,而是真理本身,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去学习这些真理。从这一根源来看,西方教育更多的建立在平等的共同追求之上,而中国教育则更多的建立在权威性和方法论之中。
中西方教育教学的差异也正是植根于这一起源,在教育教学的环境,教育与学习方式和教育考核方式之间,中西方教育教学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一 教育教学环境的差别
中国教育更多的来说是一种权威教育,而西方教育更多的来说是一种平等教育,这也许是中西方教育教学的最重要差异。古代中国私塾第一天上学时所有学生都要膜拜至圣先师孔圣人,然后才可以开始学习,权威性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也造成了中国当今教育教学的现状。虽然从五四以后,西方思想已经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但本质性的内涵仍然没有发生改变,这也意味着中国教育教学中的家长制作风仍是严重的,老师对于知识缺乏一种平易近人的作风,而这一教育理念造成了当前中国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因为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是真理和知识的秉持者,因此对老师的怀疑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对教育制度本身的怀疑,这也形成了中国教育的刻板性,老师很难和学生打成一片,为了维持老师的身份,他们也必须扮演好知识权威的角色,这无疑导致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而西方教育教学环境首先是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老师仅是知识的讲授者,对西方学生来说,对老师的疑问和对知识的疑问本身是两码事,连苏格拉底这位如此伟大的哲学家都从未自认为知识的权威,而认为自己是无知的,在西方人看来,知识就是在交流和分享中发现的,老师只不过在和学生分享前人传承的知识,而任何学生都能够提出推翻这些知识的要求,只要能在一种公平的环境下进行探讨即可,从这一教育教学环境来看,中国人更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创造性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二 教育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也导致了中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的差异。中国学生的学习通常是缺乏激情的,知识本身也是干燥乏味的;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知识充满激情,对知识的态度造成了中外教育教学上的另一重差异。在西方人那里,教和学虽然是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是一个统一体,教——来自老师,是老师通过阐释前人留下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创造力的一个过程,学——来自学生,是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开发自己潜力的行为。同时这两个方面又是统一的,老师从来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是在教的过程中和学生打成一片,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一教的过程中并体会知识产生的乐趣,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在教的时候同样也是一名学生,他放下自己高贵的身段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讨论和追问中,最终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东西。而这时学生同样也是老师,他能够提出疑问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能够怀疑权威并探索真理的方向,而在这一追问和怀疑中,学生不仅是被动的被教育着,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的获得了知识,正是这一西方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让西方学生总是充满着创造力,也不断的孵育着天才的诞生。
同西方这种充满张力和活力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中国教育的权威性特点注定了老师和学生间交流的匮乏,教和学这两个方面也发生了脱离,教是老师的任务,学是学生的职责,中国式的课堂教育缺乏互动性,因此也难以勾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在一个缺乏激情的教育环境里,学生自然也难以开发出创造力,一个不敢怀疑的学生是缺乏创造力的学生,西方学生是敢于怀疑的,即使他的怀疑是错的,老师仍然鼓励这种怀疑和追问的精神,因为西方教育的本质就是怀疑,正如笛卡尔所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而中国学生不说去怀疑书本上的知识,就是怀疑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会被视为异端,这种教和学的脱节也导致了中国学生无法同西方学生一样对知识充满激情,因此也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 教育考核方式上的差异
教育教学环境上的不同和教育与学习方法上的不同最终也导致了中外教育考核方式上的差异,中国的教育考核方式是单一的,而西方教育考核是复合的。对中国学生来说,中考、高考无时无刻不压迫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最终仅仅取决于一次考试,这次考试的成败同时也决定的他们的命运,这一单一的考核方式让中国学生压力巨大,不论你平时多么优秀,一旦你考试失利,所有平时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参考文献:
[1]周浩波. 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6.
[3]韩愈. 韩愈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中外教育 教育差异化 教学方式 教育考核
教育问题向来不仅仅是一个方法性的问题,而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植根于一个民族的最深沉的民族性之中。在近代解释学方法出现后,教育一词的内涵也获得了提升,使得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都被涵盖到教育问题之上来进行探析,我们可以说,要看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不得不首先关注这个民族的教育现状。
中国和西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春秋战国,苏格拉底和孔子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对知识与智慧的解析体现出西方教育的重要特点,所谓的知识“助产术”首先是建立在一种询问、探讨和共同追求真理的基础之上,而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等教育观念则更多的建立在一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这两种方式来看,苏格拉底强调自己的无知,而认为真理源于大家共同的追求和探问,而于孔子来说,“仁”“义”“礼”“智”“信”这一系列观念并不是我们要去探问的问题,而是真理本身,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去学习这些真理。从这一根源来看,西方教育更多的建立在平等的共同追求之上,而中国教育则更多的建立在权威性和方法论之中。
中西方教育教学的差异也正是植根于这一起源,在教育教学的环境,教育与学习方式和教育考核方式之间,中西方教育教学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一 教育教学环境的差别
中国教育更多的来说是一种权威教育,而西方教育更多的来说是一种平等教育,这也许是中西方教育教学的最重要差异。古代中国私塾第一天上学时所有学生都要膜拜至圣先师孔圣人,然后才可以开始学习,权威性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也造成了中国当今教育教学的现状。虽然从五四以后,西方思想已经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但本质性的内涵仍然没有发生改变,这也意味着中国教育教学中的家长制作风仍是严重的,老师对于知识缺乏一种平易近人的作风,而这一教育理念造成了当前中国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因为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是真理和知识的秉持者,因此对老师的怀疑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对教育制度本身的怀疑,这也形成了中国教育的刻板性,老师很难和学生打成一片,为了维持老师的身份,他们也必须扮演好知识权威的角色,这无疑导致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而西方教育教学环境首先是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老师仅是知识的讲授者,对西方学生来说,对老师的疑问和对知识的疑问本身是两码事,连苏格拉底这位如此伟大的哲学家都从未自认为知识的权威,而认为自己是无知的,在西方人看来,知识就是在交流和分享中发现的,老师只不过在和学生分享前人传承的知识,而任何学生都能够提出推翻这些知识的要求,只要能在一种公平的环境下进行探讨即可,从这一教育教学环境来看,中国人更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创造性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二 教育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也导致了中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的差异。中国学生的学习通常是缺乏激情的,知识本身也是干燥乏味的;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知识充满激情,对知识的态度造成了中外教育教学上的另一重差异。在西方人那里,教和学虽然是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是一个统一体,教——来自老师,是老师通过阐释前人留下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创造力的一个过程,学——来自学生,是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开发自己潜力的行为。同时这两个方面又是统一的,老师从来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是在教的过程中和学生打成一片,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一教的过程中并体会知识产生的乐趣,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在教的时候同样也是一名学生,他放下自己高贵的身段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讨论和追问中,最终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东西。而这时学生同样也是老师,他能够提出疑问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能够怀疑权威并探索真理的方向,而在这一追问和怀疑中,学生不仅是被动的被教育着,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的获得了知识,正是这一西方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让西方学生总是充满着创造力,也不断的孵育着天才的诞生。
同西方这种充满张力和活力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中国教育的权威性特点注定了老师和学生间交流的匮乏,教和学这两个方面也发生了脱离,教是老师的任务,学是学生的职责,中国式的课堂教育缺乏互动性,因此也难以勾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在一个缺乏激情的教育环境里,学生自然也难以开发出创造力,一个不敢怀疑的学生是缺乏创造力的学生,西方学生是敢于怀疑的,即使他的怀疑是错的,老师仍然鼓励这种怀疑和追问的精神,因为西方教育的本质就是怀疑,正如笛卡尔所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而中国学生不说去怀疑书本上的知识,就是怀疑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会被视为异端,这种教和学的脱节也导致了中国学生无法同西方学生一样对知识充满激情,因此也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 教育考核方式上的差异
教育教学环境上的不同和教育与学习方法上的不同最终也导致了中外教育考核方式上的差异,中国的教育考核方式是单一的,而西方教育考核是复合的。对中国学生来说,中考、高考无时无刻不压迫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最终仅仅取决于一次考试,这次考试的成败同时也决定的他们的命运,这一单一的考核方式让中国学生压力巨大,不论你平时多么优秀,一旦你考试失利,所有平时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参考文献:
[1]周浩波. 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6.
[3]韩愈. 韩愈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