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教师审美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教师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在新教材教学改革方面非常重要,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在阅读审美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创造意境,使学生能获得审美感受;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能够找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审美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教师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教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颇为重要,培养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帮助新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而且是语文教学相当重要的任务。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发掘文章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美感因素以及美育素材的能力,同时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和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感受、鉴赏的能力。
一、通过营造与假设情境获得审美感受
外来刺激是审美产生的原因,只有主体通过感知刺激,才能够产生美感。然而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所假设的情境,恰恰来源于外来对象的刺激。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方法,精心创造和假设各种审美情境,创造和设计与被感知对象熟识的、相似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审美产生的浓厚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地感知、发现美。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语言渲染,优美的音乐熏陶,逼真的角色扮演,形象的画面呈现等方式来营造课文情境,把文字、图像、音乐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审美感受。
比如《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将语言、意境、情感等美妙之处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确是一篇体现优秀审美教育的出色篇章。教师讲授这篇课文时,如果学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可以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然后在课件中一定要放置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慢慢的去引导学生欣赏课件中所呈现的美丽景观。学生欣赏完颐和园的优美景色之后,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如临其境的神奇美,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接下来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且认真思考颐和园的哪些景色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共同朗读语句并欣赏画面,从而达到情境交融的优美意境,将学生引导进美好的境界当中。最后,教师可以找一位学生充当颐和园的一名小导游,把剩下的学生当做游客进行介绍和解说,分享自己内心的优美意境。这样的审美教学自然而然的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陶冶了学生的爱美情趣,同时也激发了小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
记得一位教师讲授《王二小》这篇课文时,教师抓住王二小牺牲那一段契机,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图片用比较深沉和低落的语调描述当时王二小被敌人摔死在石头上的悲惨情境,随着教师朗读这段描述,有的学生已经忍不住大哭起来。教师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得学生一下子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作者都产生了情感共鸣,并且自然而然的就获得了阅读的审美感受。
二、探索寻找美点,引导审美鉴赏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每篇文章几乎都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美点内容,它是美的载体。美的意境、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心灵都为审美教育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要想既调动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具备分析和探寻文章中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的能力。
首先,探索寻找文章中美的语言,进而品味语言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里面都有语言比较优美,古今名作的诗句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这些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受和领略其中的语言美,从而培养他们鉴赏美、认识美、判断美的能力。
其次,从课文中寻找美的形象,并且将其挖掘出来;当我们打开小学的语文书时,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无论是花草虫鸟还是文中人物的逼真笑容都使阅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美好的形象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授小学语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文章中的形象,因为美的形象有很大的感染能力。
最后,寻找美的意境,感受意境美;每一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通过意境进行传达给读者,所以探寻美的意境尤为重要。因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顺应着文章中心内容的脉络,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意境开拓陶冶学生对美的兴趣,达到鉴赏美的教育目标。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自主的创造美。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有时候会故意留有悬念,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如果在教学阅读分析中,老师能够捕捉到这些空间,并且巧妙的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就会加快学生的审美创造。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课文中的弦外之音,从而创造出新的意境和形象。
比如一位老师讲述《颐和园》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从文中体会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其次学生通过多媒体图片进行欣赏最后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将自己扮演成颐和园导游的角色,帮助其他游客介绍、解说,然后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畅谈内心感受,想象自己作为一名颐和园的导游会如何介绍。这种激发学生想象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使学生内心美的情感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了,从而达到了阅读审美教育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中,教师们一定要抓住审美教育这个重点,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去创造和挖掘情境,并且能够发现每篇文章中各不相同的美的亮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欣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审美的角度来学习知识,理解和阅读文章,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达到以愉快和喜悦的心情提升自我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进而从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全方面的提升自我。可想而知,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将越来越受到教育人士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楠.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2] 邸再.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10)
[3] 张文学. 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2(08)
[4] 贺梅安. 刍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的途径[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2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审美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教师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教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颇为重要,培养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帮助新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而且是语文教学相当重要的任务。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发掘文章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美感因素以及美育素材的能力,同时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和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感受、鉴赏的能力。
一、通过营造与假设情境获得审美感受
外来刺激是审美产生的原因,只有主体通过感知刺激,才能够产生美感。然而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所假设的情境,恰恰来源于外来对象的刺激。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方法,精心创造和假设各种审美情境,创造和设计与被感知对象熟识的、相似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审美产生的浓厚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地感知、发现美。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语言渲染,优美的音乐熏陶,逼真的角色扮演,形象的画面呈现等方式来营造课文情境,把文字、图像、音乐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审美感受。
比如《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将语言、意境、情感等美妙之处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确是一篇体现优秀审美教育的出色篇章。教师讲授这篇课文时,如果学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可以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然后在课件中一定要放置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慢慢的去引导学生欣赏课件中所呈现的美丽景观。学生欣赏完颐和园的优美景色之后,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如临其境的神奇美,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接下来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且认真思考颐和园的哪些景色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共同朗读语句并欣赏画面,从而达到情境交融的优美意境,将学生引导进美好的境界当中。最后,教师可以找一位学生充当颐和园的一名小导游,把剩下的学生当做游客进行介绍和解说,分享自己内心的优美意境。这样的审美教学自然而然的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陶冶了学生的爱美情趣,同时也激发了小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
记得一位教师讲授《王二小》这篇课文时,教师抓住王二小牺牲那一段契机,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图片用比较深沉和低落的语调描述当时王二小被敌人摔死在石头上的悲惨情境,随着教师朗读这段描述,有的学生已经忍不住大哭起来。教师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得学生一下子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作者都产生了情感共鸣,并且自然而然的就获得了阅读的审美感受。
二、探索寻找美点,引导审美鉴赏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每篇文章几乎都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美点内容,它是美的载体。美的意境、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心灵都为审美教育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要想既调动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具备分析和探寻文章中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的能力。
首先,探索寻找文章中美的语言,进而品味语言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里面都有语言比较优美,古今名作的诗句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这些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受和领略其中的语言美,从而培养他们鉴赏美、认识美、判断美的能力。
其次,从课文中寻找美的形象,并且将其挖掘出来;当我们打开小学的语文书时,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无论是花草虫鸟还是文中人物的逼真笑容都使阅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美好的形象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授小学语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文章中的形象,因为美的形象有很大的感染能力。
最后,寻找美的意境,感受意境美;每一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通过意境进行传达给读者,所以探寻美的意境尤为重要。因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顺应着文章中心内容的脉络,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意境开拓陶冶学生对美的兴趣,达到鉴赏美的教育目标。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自主的创造美。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有时候会故意留有悬念,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如果在教学阅读分析中,老师能够捕捉到这些空间,并且巧妙的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就会加快学生的审美创造。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课文中的弦外之音,从而创造出新的意境和形象。
比如一位老师讲述《颐和园》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从文中体会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其次学生通过多媒体图片进行欣赏最后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将自己扮演成颐和园导游的角色,帮助其他游客介绍、解说,然后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畅谈内心感受,想象自己作为一名颐和园的导游会如何介绍。这种激发学生想象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使学生内心美的情感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了,从而达到了阅读审美教育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中,教师们一定要抓住审美教育这个重点,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去创造和挖掘情境,并且能够发现每篇文章中各不相同的美的亮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欣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审美的角度来学习知识,理解和阅读文章,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达到以愉快和喜悦的心情提升自我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进而从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全方面的提升自我。可想而知,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将越来越受到教育人士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楠.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2] 邸再.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10)
[3] 张文学. 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2(08)
[4] 贺梅安. 刍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的途径[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