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构建“扶”与“放”的和谐统一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h1978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精湛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彩的艺术。在这科学和艺术互为交融的教与学的活动中,虽然前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为我们所用的经验、方法,但由于受教者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科学的教学活动不可是一个模式,正所谓“教学有法亦无法,无定法”。美术教学更是如此,一堂课如能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合理,教者思路清晰,师生互动有序、有度,这一定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关键所在。美术教学既应有教师适度的引导、点拨、示范,即“扶”的过程,也应有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即“放”的过程,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构建“扶”与“放”和谐统一,这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要“引领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的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这正是说明我们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正确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进行导向、引领,即所谓的“扶”。总体来说,笔者认为课堂上的引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感悟与发现的引领。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写生教学及其创作教学都需要教者有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经验,需要教者具有与常人不一样的灵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并将这种过程升华为艺术,即所谓的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养份。只有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领,学生才能在艺术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快乐学习。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名作《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俗称维纳斯)时,教者如只是简单的作品呈现,照本宣科的介绍,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能从爱神的端庄秀丽的身躯,丰腴的肌肤,椭圆型的美丽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以及微微扭转的优美姿势等方面加以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从维纳斯断残的双臂去感悟领略残缺美的深刻内涵,从作品简约的艺术处理手法去感知欧洲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就会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件人体艺术雕塑的力作,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与之相媲美都显得黯然失色。第二,技术与方法的引领。《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技术和方法的指导传授,苏少版美术教材第15册造型·表现中的人物造型一课中,我运用了素描速写的一些表现技法,又和学生一起讨论人物脸部五官比例(即传统的“三停五眼”法)及四肢、躯干的比例关系,并注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和神情贯穿于作画的始终,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再如在中国古代书法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对书法的用笔(中锋、侧锋、逆锋、散锋)、用墨(焦、浓、淡、干、湿)进行正确的讲解、演示,并要求学生加以认识、吸收、运用,从而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第三,审美与创造的引领。欣赏或创作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体会和发现,从艺术角度去调度作品的一切外在、内在的关系,就像一位手艺高超的厨师,将一切原材料用适当的火候调配得精美无比、香醇可口。这种引导利用,不会妨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反而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艺术的境界,更加率真地开展创作活动。这也正是我们下面所要论述的课堂教学中的“放”的话题。
  当今社会,教育教学正走在快车道上,各学科都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常见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是两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这种学习方式恰到好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正是“放”的最好体现。自主合作学习是要从根本上将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苏少版第17册设计·应用中的标志设计一课中,教师在展示了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让学生懂得设计门类中,交通标志设计是最单纯、最简洁,视觉效果也最强烈的,优秀的标志能在一瞬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设计一件好的作品,不但要考虑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还要从美观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讲解标志设计常用的对称、比例、统一、色彩等原理。在学生对以上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讨论,组织学生放手对生活中常见的标志设计进行讨论、研究,让学生陈述这些标志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在什么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套富有个性的标志。在此类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是尤为重要的。总之,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学生的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是在老师从课堂初期的“扶”到之后的“放”的一种表现。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适当的课堂“放纵”,学生自觉运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才是一种真正有效的学习,“因为这种学习学生会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是对他们学习的内容很好奇,是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度的反馈,是看到了成功的机会,是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
  美术课堂应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这并不是说教师就无须驾驭课堂。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举手如林,回答问题喊声一遍,个个跃跃欲试,教者对“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但不加以引导控制,听之任之,甚至陶醉其中,最后课堂教学收效甚微,殊不知,这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有人不禁要问,课堂教学不是提倡让学生放手去“干”,自由翱翔吗?是的,课堂教学需要“放”,但这种“放”应是适度的、和谐的,这种“放”不能像断线的风筝。如何构建美术教学的“扶”与“放”的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值得深思的。
  总之,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美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师的引导,也要提倡“发挥学生主体性”与“尊重学生天性”等新课程主张,美术教学的“扶”与“放”是一个高度辨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教师的“扶”,就没有也不应有学生的“放”,有了学生的“放”又会反作用教师的“扶”。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近些年以来,沙棘良好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认可。如何进一步做好沙棘的种植与栽培,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尤为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以“沙棘”为主要研究对
这一天,我要带着孩子们上习作五——《植物王国的神奇发现》。不知道教材编写者到底是什么编写意图,这个学期的单元作文让我觉得好难教,前面的作文不是建议就是介绍,不是发现就是关注,现在又来一个观察研究,早已焦头烂额的我觉得毫无头绪,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才能激发孩子写的欲望,更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掌握有效的写作的方法。  一边上网浏览资料,我一边想着要不要按照之前的老方法,手把手带着孩子写,一段一段地领着孩子先
本文分析了有效质量的物理意义,并对它的张量性质进行了讨论。
时值近代,伴随“西力东侵”而来的“西学东渐”,引发了一场东西文化的大激荡。适应这一激荡而提出新的文教政策,便成为中日两国不可回避的一大课题。针对这一课题,日本的答案是“
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对数学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与乐趣。但是进入高中,随着数学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部分学生即使在数学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究其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学生对数学知识了无兴趣导致的,因此我们很多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狠下功夫,例如: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但深入思考之后,我们会发现高中学生处于独特的年龄阶段,再加
本文分析英语论说文中论点在引言中的位置,并通过一些实例介绍若干论点引出的常用方法。
本文介绍了一种微型电动空气压缩机的设计计算,给出了最佳的设计参数。已经研制成功的微型空压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传动效率高等优点。
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上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矛盾,制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持续发展
【摘 要】体育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素质;教育;手段  学校体育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人想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德育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不单是要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还要进行素质教育,以增强学生集体
【摘 要】随着课改不断深入,化学教学着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天地中体验化学实验乐趣,逐渐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本文主要分析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巧妙教学,如何在课堂上营造出宽松学习氛围,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生本理念;化学教学;教学方案  生本概念指的是教师轉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为学生学习设定出高质量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