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编制会计分录的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1194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编制会计分录是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基础会计》课程及其他会计专业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所有的账务处理都是从编制会计分录开始的。本文通过对会计分录的分析,探索会计分录编制的方法。
  关键词: 借贷记账法 会计分录 编制方法
  《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会计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借贷记账法这一章节又是学习《基础会计》的重点和难点。借贷记账法掌握的质量,直接影响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熟练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课程的理论基础,也是会计实训操作的必要条件。
  一、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对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在借贷记账法定义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因为某笔经济业务就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称其为对应账户。例如,企业将现金1000元送存银行。在这笔经济业务中“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这两个账户就是对应的账户。为了保证账户记录及其对应关系的正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先要编制会计分录。
  二、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应指出其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记账方向和应记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有三个要素:记账方向、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金额。会计分录有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之分。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称为简单会计分录;一借多贷、多借一贷和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称为复合会计分录。在发生了一笔经济业务后,如何编制会计分录,我们应该遵循几个步骤:第一,从该笔经济业务中找出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判断相关的会计科目。第二,判断第一步中的会计科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第三,看其金额的增减。第四,根据会计等式,判断应借应贷的记账方向。以下举例具体说明这四个步骤。
  例1:企业将现金1000元送存银行。
  分析:首先,找出关键词“现金”和“送存银行”,根据这两个关键词判断相应的会计科目“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其次,判断“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分别属于会计六要素中的哪个要素,经过判断,两个会计科目都属于资产要素。再次,看“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金额的增减。将现金存入银行,意味着“库存现金”减少,“银行存款”增加。最后,根据会计等式:资产 费用=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等式左边资产和费用,增加时记在借方,减少记在贷方,等式右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刚好相反。本例中两个资产类的会计科目“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增加的“银行存款”记在借方,减少的“库存现金”记在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1000
  贷:库存现金 1000
  在完成一笔会计分录后,可以自行检查是否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在本例中,由于资产内部两个项目一增一减,增减金额都是1000元,因此会计等式依然成立。
  例2:企业接受A公司投资的设备一台,公允价值为200000元。
  分析:首先,找出关键词“投资”和“设备”,根据这两个关键词判断相应的会计科目“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其次,判断“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分别属于会计六要素中的哪个要素,经过判断,“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固定资产”属于资产要素。再次,看“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金额的增减。收到其他单位投资的设备,意味着“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同时增加。最后,根据会计等式:资产 费用=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等式左边的增加记在借方,减少记在贷方,等式右边的刚好相反。资产类的会计科目“固定资产”是增加的,记在借方,所有者权益类的会计科目“实收资本”也是增加的,记在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200000
  贷:实收资本 200000
  这项业务的发生,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同时增加200000元,因此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依然成立。下面举例说明下复合会计分录的编制。
  例3:接受B工厂投资400000元,其中300000元为机器设备投资,设备已交付使用,其余100000元为货币投资,已存入银行存款账户。
  分析:本例与例题2相似,稍有不同。首先,找出关键词“投资”、“机器设备”和“银行存款”,根据这三个关键词判断相应的会计科目“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其次,判断“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分别属于会计六要素中的哪个要素,经过判断,“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属于资产要素。再次,看“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金额的增减。收到其他单位投资的设备和货币,意味着“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同时增加。最后,根据会计等式:资产 费用=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等式左边的增加记在借方,减少记在贷方,等式右边的刚好相反。资产类的会计科目“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是增加的,记在借方,所有者权益类的会计科目“实收资本”也是增加的,记在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300000
  银行存款 100000
  贷:实收资本 400000
  综上所述,编制会计分录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前提是需要初学者掌握会计等式中每个会计要素增减时应记的借贷方向,并按照编制分录的四个步骤,遵循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复合会计分录的编制与简单会计分录的编制是一样的,同样的理论依据,同样的编制步骤,同样的记账规则。
  参考文献:
  [1]程淮中.基础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P46-52.
其他文献
摘 要: 项目教学法是在全体教师的指导下,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使学生在接近生产实际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的方法。本文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技能训练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实践,阐述了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关键词: 项目教学 专业技能训练 实践能力  目前,用人单位越发重视求职者的素质和实践技能,这对应届毕业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在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中,必须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
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由于家里往往就一个孩子,父母、婆婆爷爷、外公外婆对孩子很溺爱,家庭对孩子的娇生惯养造成很多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很多孩子进入中学后不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管理。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习惯上就可能跟不上进度,时间一长,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影响。  自信是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它是一个人性格成熟的标志,拥有充分的自信的学生,通常表现为较为主动地与人交流,在学
摘 要: 作者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由于工作岗位的关系,曾参与处理了不少发生在校园里的学生权益纠纷事件,并且妥善处理,成功解决,没有一起事件扩大化,没有后遗症。总结出经验:管理工作做细,预防事故发生;对已经发生的事件,采用“道义与法律”并用的双重手法进行解决。  关键词: 校园学生权益纠纷 道义 法律 化解方法  一、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是一位法律工作者。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涉及教师的
摘 要: 近几年,许多普通高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掀起了打造“高效课堂”的新热潮,作者认为高效课堂的打造务必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开始。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许多困难,易产生厌学情绪,本文主要说明教师可以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对激发学生求知欲等方面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厌学情绪,从而点亮学生的学习激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进而实现课堂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也最熟悉的教学手段莫过于课堂提问。究竟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呢?所谓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它是联系老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阶梯。以下几个特征是有效课堂提问应具备的。  1.科学性  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包含三个“适”,就是适时、适量和适度。适
摘 要: 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幼儿很“自私”,不愿与人分享。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后天形成的,正确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幼儿 分享行为 教育  案例:早上区域活动的时候,只听见天天大叫了起来:“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原来他和同桌的琪琪为了一片雪花抢了起来。在体锻分散活动的时候,源源和乐乐又为了红色的圈圈抢了起来,我走到他们身旁,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和教育科研的实践充分证明,课题研究对学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在学校的课题研究中,一些学校有收获,有成果。但我们不可否认,课题研究闹忙一阵子,唱了一路的歌,结果却发现无词、无曲。即课题研究不能常态化,没有实效性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加强课题研究常态化对策的思考,是学校科研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不
摘 要: 考场写作要写好开头段,吸引阅卷者的目光,这关系到整篇文章的成败。本文总结了考场作文开头的常见误区及优化策略。  关键词: 考场作文 开头 常见误区 优化策略  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也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小巧、亮丽、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考场作文更要写好开头,吸引阅卷者的目光,这关系到整篇文章的成败。笔者总结了考场作文开头的常见误区及优化策略
一、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解一些安全常识。与其事后教育,不如防患于未然。家长在向孩子提出一些安全规则时,应耐心地讲清原因。许多家长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清规戒律,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却懒于对这些限制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孩子没有理解家长不允许自己这样做的理由,认识不到这样做的危险性,一旦成人不在身边,在好奇心或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