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策略研究思考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eiyo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宁夏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旅游行业收入达到了全区国民收入的五分之一,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宁夏的支柱产业。对于宁夏这样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是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2016年,宁夏被列为继海南省之后的第二个全国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塞上江南·神奇宁夏”。从资源禀赋上来讲,宁夏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存是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独有资源,但是因为气候原因,每年的旅游黄金季节集中在5~9月份,其他月份来宁游客稀少,大部分旅游景点处于“半年闲”的尴尬境地。改变宁夏旅游窘境,还是要从挖掘宁夏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着手。

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宁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大力倡导发展民俗旅游是宁夏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工作时对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宁夏依据“全景、全业、全时、全民”全域旅游规划,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是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宁夏区情做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28日,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品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本文在调研宁夏民俗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宁夏民俗文化在发展旅游业中的作用、价值,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以期使宁夏优秀民俗文化在全域旅游中展示魅力、体现价值,推动宁夏半年旅游向全年旅游转型升级。

宁夏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种类


  宁夏的民俗文化既受周边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区民俗的影响,也有自身的特点。历史上,宁夏曾是我国移民迁徙最频繁的地区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和往来交融,至明清以后,宁夏逐渐形成以汉、回、蒙古、满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的融汇交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宁夏民俗文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宁夏山区与川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文化特点不同,对宁夏区域内民俗文化的形成及演变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相对缓慢,这里的民俗文化至今仍然保留了比川区更为古朴、原始的形式,如高台社火、杨氏泥塑、魏氏砖雕、民间剪纸等。宁夏川区民俗活动呈现出多样性,如羊皮筏子制作、剪纸刺绣、“泥哇呜”民间乐器、羊羔酒酿造、烫葫芦画等手口相传,腊八、顺星、放河灯、燎疳等节日习俗历久弥新。
  乡村传统文化是以乡民为主体,以乡土为基础,以多层面的民俗事项与民俗文化共同构筑,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乡民对其生活的村落文化传统有着与生俱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古村落是民俗活动的主要空间,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2012年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南长滩村、迎水桥镇北长滩村和固原市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一组、奠安乡梁堡村组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在乡村建设中只有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才能留住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也才能守住山水、记忆、文化和精神的根。
  能够满足游客需求,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可开发为旅游项目的民间民俗文化大致分為七类:第一类是农业生产民俗,包括农事、农时、祈谷禳灾等民俗;第二类是手工业与商业民俗;第三类是信仰民俗;第四类是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民居等;第五类是岁时节日民俗;第六类是民间文学艺术、民间工艺;第七类是民间游戏娱乐。这些都是宁夏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支撑和依托。

宁夏年节民俗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年节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年俗文化深深植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凝结着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和民族情感,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特定的节日时空中得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年俗文化是提升文化自觉的最佳载体,至今发挥着凝心聚力、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丰富节日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的巨大作用。
  “百节年为首”,宁夏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从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拉开序幕,一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才结束,历时近2个月。这期间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样,腊八节做腊八粥办年货、扫尘,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大年三十祭祖先、“接纸”,除夕“熬年”,大年初一“迎喜神”,初二回娘家,初四唱秦腔,初五“填五穷”,初七吃“拉魂面”,初八“顺星”放河灯,初九社火出行,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猜灯谜、社火展演,正月二十三“燎疳”,二月二“龙抬头”等。宁夏春节民俗文化活动最具代表性是“耍社火”,参与群体十分广泛,组织社火队是每个村庄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节日的亮点和高潮,“社火游庄”“春官说议程”等内容丰富,参与性、观赏性强,很受群众欢迎。
  近年来,社火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一些传统的社火形式如舞龙、舞狮等被认定为传统舞蹈类项目而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有一部分特点突出、地域性强、表演形式较丰富的民俗类项目,如隆德县的高台马社火,被列入民俗类(抬阁项)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社火项目有:舞狮(中宁县新堡镇刘庙舞狮、海原县西安乡胡湾舞狮),舞龙(中宁县、吴忠市),隋唐秧歌(中宁县恩和镇),高跷(隆德县辛家高跷),黄羊钱鞭(中宁县)。其他传承历史悠久、有特色的传统社火队还有平罗县的单鼓舞和宝丰镇的回族社火,吴忠市的罗家湖舞龙、魏家车门舞狮、大兴渠舞狮、岳家舞龙、高跷,永宁县望洪镇的张建国高跷、旱船、秧歌,永宁县胜利乡的李俊发祖传四代舞狮,永宁县李俊镇的张才家传舞狮,中宁县石空镇的新桥高跷等。   据《中卫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兴社火,至民国不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有所发展。春节社火的组织者,早年主要是民间组织。有地方商会、乡村或商家的社火班子、秦腔戏班子、皮影戏班子等。社火队多以行业、帮会、家族为组织,各庙会也有自己的龙灯、狮子队等。近些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文化部门逐渐成为春节社火活动的主要组织者。

宁夏民俗文化的开发策略


  做好顶层设计。首先,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搜集、整理和挖掘优秀民俗文化,丰富宁夏旅游资源。在提供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同时,更应该探索如何保护民俗文化生态,避免对传统民俗的异化、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只有真正融合了本土的民俗文化,民俗旅游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其次,政策和金融支持。地方各级政府也可以使用行政或经济手段来鼓励和扶持民俗文化项目,在政策和金融贷款上给予支持,为节庆活动提供便利條件,结合乡村振兴规划,让优秀民俗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最后,借助旅行社、文化传媒企业等中介机构来推介民俗旅游做法值得推广。旅游业的主角是游客,旅行社做好组织和服务工作,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变游客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认知和参与;旅行社与民俗景点密切配合,集思广益,双向互动,让导游全面掌握地方民俗文化知识,丰富讲解内容,共同唱好民俗文化旅游这场大戏。
  研究与宣传并重。“墙内开花墙外香”,社科院、高校、文旅部门形成合力,加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探寻准确理解优秀民俗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路径,使民俗文化为更多的人所认知和理解。通过研究与宣传使民俗文化研究项目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对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定期在国内外举办宁夏民俗文化主题展览展会等活动,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介对宁夏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介。
  重视对传统民俗的提炼和升华。民众是民俗文化活动传承的主体,民俗文化传统的神圣感需要尊重。同时,民俗文化活动具有自发性、群众性、娱乐性和观赏性的特点,应关注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观赏的层次上,要注重开发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博览会、民俗文化大集等活动,鼓励乡村兴建民俗文化博物馆,主动提供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重视和发展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氛围。寻找、设计适合游客需求的新元素,打造传统与现代兼具的新民俗文化,是摆在政府、学界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不仅仅是剪纸、刺绣、泥塑等传统民俗工艺品,要通过创意产业形态,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新技术开发,突出民俗文化特色,设计出众的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是凝固的记忆,会给旅游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旅游纪念品一定要抓住民俗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强调构思与创新。旅游纪念品只有具有地方特色,具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才会受到游客的青睐。
  开展民俗文化知识普及工作。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应从民俗文化传承地区着手,教育引导当地居民自觉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让大家了解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宁夏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还处在口口相传和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阶段。传统村落中一些民俗文化活动传承人年事已高,他们所掌握的民俗文化活动技艺亟待传承和保护。当务之急,还是要编写优秀民俗文化教材和相关普及书刊,让本土优秀民俗文化进景点、进学校、进社区,让青少年成为学习和传承的生力军。G
  (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
其他文献
开展强“三性”增“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强”是基础、“增”是关键、“干”是核心。文化和旅游厅要按照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强“三性”增“四力”教育实践工作的安排部署,着力在“强”上动脑筋、在“增”上见真功、在“干”上求突破,奋力谱写文化和旅游工作新篇章。  增强政治性,始终坚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各级干部的政治素质。利用“学习强国”平台、“三会一课”、支部主题
期刊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全区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石泰峰书记换脑筋、腾笼换鸟、脱胎换骨、鸟枪换炮“四个换”
期刊
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提升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干部队伍素质本领的必由之路。讲师团作为理论宣讲队伍的一员,一定要按照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强“三性”增“四力”教育实践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贯彻落实中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委讲师团工作的意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升理论宣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理论宣讲事业在新时代
期刊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全区乡村精神文明、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养,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至今,十几年来,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布局的推动下,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这块短板持续向好发展,文化建设在共建中持续扩大共享的覆盖面,农村基层群众享受
期刊
因为爱心,她选择了特殊教育;因为敬业,她甘愿倾其付出。身为特教老师,王亚莉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呵护孩子们,帮助他们康复训练,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教学文化知识。为了让这群特殊的孩子尽早融入社会,她用满腔热情和无私的爱,唤醒了孩子们对生活的憧憬,点亮了特殊家庭的希望。2018年10月,王亚莉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奉献特教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或身体残疾、
期刊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在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作为独特的优势,只有与企业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律相结合,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要求。抓好企业党建引领,确保正确发展方向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强化党的领
期刊
10月29日-30日,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银川召开。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奋力开创宁夏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为建设美丽新宁
期刊
2018年,原区国税局、区地税局合并组建为国家税务总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税务局(以下简称宁夏区税务局)。新组建的宁夏区税务局,承担全区37.9万户纳税人和158.7万缴费人的税费征管服务工作。近年来,宁夏区税务局始终把开展群众评议机关作风工作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提升税务干部综合素质、执法水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有力促进了党风、作风、税风、行风的良性循环,赢得了自治区
期刊
如今,在宁夏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身穿绿色马甲、面带微笑的宁夏义工的身影。他们用双脚丈量爱心之路,把“雷锋饺子”的温暖亲手播撒;他们联系数以百计的企业、单位,用责任和担当,铺出了一条条通往困难群体的关爱之路。  宁夏义工联合会是由社会企业中青旅宁夏公司于2009年发起筹建,2011年经宁夏民政厅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目前在全区5个地级市设有义工工作站,义工服务队166支,建立义工志愿服务基地
期刊
满达桥管理所党支部是唐徕渠管理处党委下属的基层党支部,下设三个管理段,管理渠道31.5公里,担负着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贺兰县和西湖农场10.4万亩农田灌溉任务。近年来,管理所党支部以“打造阳光水利 争创服务先锋”为抓手,着力推进服务型党支部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诠释着新时代水利行业精神,为灌域农村发展、农业丰产、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荣获“自治区文明单位”“水利厅先进基层党组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