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桶水中提炼一杯水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uyu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剧作难写、难发表、难上演、难有经济效益,江西剧作家姜朝皋扎根基层迎难而上、在菊坛几十年孜孜不倦,创作了各类剧本40余部。这些剧作在全国各地上演,获得了群众的口碑,也赢得了荣誉的金杯,如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艺术节奖、中国戏剧节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种全国性奖项。
  “戏剧的生命力在民间,在人民中,让戏剧走向社会、走向民间、走向人民群众,还戏于民,这是戏剧生存和发展的真正沃土。” 曹禺的名言,在姜朝皋剧作那里得到了鲜明印证。姜朝皋剧作数量多、质量高,且风格没有定势,追求一剧一格的开放多元。
  或许,任何的归纳与提纯,对多年的创作来说都言所不及,一叶飘零终归无法涵养整座密密茂茂的森林。抛开那些更具学术含量的话语,随意漫步姜朝皋剧作的字里行间,会发现,浓浓的生活气息正慢慢升腾,明朗的情感长河在静静流淌——
  一支笔写尽世间况味
  姜朝皋并非科班出身的编剧,他走过的是一条勤奋的自学成才之路:13岁考进鄱阳县赣剧团当随团学员,演出之余,酷爱文学的姜朝皋潜心钻研古今名著,争着为剧团“打本子”。上世纪六十年代,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青年姜朝皋下放离团困厄山乡,但幸运的是,无论是在文工团,还是后来的中学教学、借调思想宣传队,姜朝皋始终在戏曲现场,从事着编剧、导演、演员、作曲等职。1979年,古老的戏曲艺术沐浴改革春风,从寒意中渐渐苏醒,姜朝皋调回剧团。是当编剧、当演员,还是演员兼编剧?面对选择,姜朝皋秉持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决定弃演握笔,当起了专职编剧。
  1979年的新编历史剧《西门豹》是姜朝皋返团后编创的第一部大戏,该戏连演40多场,在鄱阳县引起不小的轰动。首战告捷,提升了姜朝皋的创作信心,接下来他又为剧团写了一系列的剧。1984年,作为鹰潭市第一批人才引进对象,姜朝皋移居道都,直到现在。鹰潭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激活了姜朝皋创作的密钥,开启了艺术生涯的新篇章。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最美的国粹艺术,姜朝皋熟谙戏曲程式,他的笔尖始终落在戏曲,联通历史与时代, 写尽人生百态,感怀人间况味。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提出了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并举的政策。姜朝皋的剧作,似乎受到了戏曲语言艳丽明快的浸淫,文字温润,没有地域之见,涉及的剧种异常丰富,有京、评、赣、晋、婺等十多个剧种。同时,姜朝皋剧作也没有题材之阈,既改编整理了《花田错》等传统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按照自我独特的立意,新编了《贵人遗香》《蔡文姬》《梦断婺江》等历史剧。难能可贵的是,历经积淀后,姜朝皋又把笔墨转向了当下,较早完成了对现代题材的探索,用一位基层剧作家的情怀与敏锐捕捉了时代的表情包:评剧《红星谣》、赣剧《詹天佑》、婺剧《鸡毛飞上天》、赣剧《青衣》、赣剧《青山作证》、京剧《生死愿》、京剧《在路上》等剧作,让生活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此外,姜朝皋剧作风格多样,有悲剧、喜剧,也有正剧,《梦断婺江》对社会历史进行深层思考,《忠魂曲》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以及表现改革大潮不可阻挡的《老屋风情》,幽默机智、耐人寻味的《遥指杏花村》,明快清丽、浓郁少数民族风情《七彩畲乡》……佳作不断、笔耕至今。
  从一桶水中提炼一杯水
  《七彩畬乡》《热血山哈》同为现实民族题材,创作一前一后,时隔多年。《七彩畲乡》载歌载舞、朝气蓬勃,表现了鹰潭樟坪畲族乡新农村建设的喜人变化,该作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中荣获金奖。多年之后,姜朝皋接到了以吉安龙冈畲族乡为背景的创作邀请。
  “再写少数民族新农村变化,是重复自己,恐怕新意不足,难超前作。”姜朝皋在研读大量资料后,另辟他途,把着力点放在了“红色”二字。“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龙冈是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数以千计的龙冈儿女,包括300多位畲族同胞献出了宝贵生命。《热血山哈》就将这段血脉贲张的革命往事予以艺术再现:女主人公蓝玲向往革命,而男主人公雷旺春无心投红,只想婚后在家照顾老娘。蓝玲逃婚了,雷旺春爱恨交加,但看到乡邻被敌人屠杀,渐渐理解了蓝玲的一颗红心,激发了一腔热血。他冒着生命危险替受伤的蓝玲送情报,不料在返回途中壮烈牺牲……江西、红色、少数民族等多因素叠加,构筑了《热血山哈》的吸睛“绝招”。
  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是无法直接复制和裂变的。特定的时代、观众、思潮等多因素交错,造就了特定的审美高峰,不具备直接复制、甚至裂变的通道。姜朝皋剧作不重复自己,亦不步他人后尘,自觉站在历史的瞭望台上,去捕捉那些为人们习焉不察的风景,去发现潜藏在饾饤琐事中的新气象。
  姜朝皋的剧作,多是邀请方委托的“定制”作文,这类剧作如何从艺术角度发掘新意,突围同类题材是个挑战。
  创作新编历史剧《蔡文姬》(原名《胡风汉月》)时,同类题材作品不少,且有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高山在前。而以往同类作品多在“归汉”二字上做文章,刻画了少数民族的粗野、蛮横等。然而,历史是有其必然合理性的,一个是汉家才女蔡文姬,一个是草原雄鹰左贤王,两人婚育多年,定然不是一句简单的文化认知相悖所能概括的。《蔡文姬》走出定势,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书写了蔡文姬与左贤王从相悖到相遇,再到相知、相爱,以至最后分离的过程,有胡汉两个民族不同文化的冲撞,更有文化的融合。事实证明,这种新题旨的开掘,契合了时代审美,《蔡文姬》一剧多排,被河北、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剧团创排为评剧、京剧、越剧、粤剧等。就这一部戏便培育出四位“梅花奖”演员。
  剧作家以一双善于发现新意的眼睛,去引导旁人有新发现,帮助读者或观众再发现,这非易事,也非先天技能。创作前,姜朝皋会让邀请方寄来材料,这些材料几乎都是满满一箱,光是消化材料都要耗费大半年。当然,正是因为有了一桶水的体量,“才提炼出这一杯的精华”。   有温度才是好作品
  艺术的温度,来自人性的温度。真实而真诚的人性,是剧作的最强信号源,也是观众最易捕捉和消化的信息。姜朝皋剧作,不炫耀技巧,大道至简,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精神,把实境升华为意境,去塑造凡夫俗胎的血肉人生。
  有一段时期,反腐倡廉相关剧作不断涌现,但它们往往过分注重对正面人物刚正不阿、抓铁有痕的塑造,而忽略了生活化的情节和细腻情感的波动,不自然也不真挚。姜朝皋的现代京剧《在路上》突破了单一维度,既诠释了纪检干部的担当,也呈现了案件遇到瓶颈打不开缺口时他们的痛苦与执着,纪检书记韩梅有忠诚担当,也有女性的柔情,面对曾经的同学、好友、还是自己的入党介绍人的赵翔市长的贪腐行为,韩梅十分痛心。而且,两人的孩子正在谈婚论嫁,韩梅既不能告诉女儿实情,泄露了机密,又不能让女儿打结婚证,因为那样她的亲家身份将坐实,按照纪检要求她只能退出办案……母女情、同窗情、家国情交织一起、相互纠葛,真实呈现了一名纪检干部的心灵。
  此外,新编现代戏《青山作证》讲述了三任书记两代人带领乡亲们开山修路的故事。故事表层是修路,而内核却是“修人”。“一条普通的穿山土路,算不上什么宏图伟业,可却记录了他们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非凡历程。” 青山作证,路不通,人不还!那回响在大山深处的轰鸣,不只是乡亲搏击顽石的声音,更是平凡生命的律动;现代京剧《生死愿》同样抒怀小人物,在平凡故事中跳动着高尚的心灵。竹山村兰秋莲老奶奶,与孙儿雷春山相依为命。孙儿大学毕业后,立志回乡当一名山村教师,不料在返乡途中,一场意外车祸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噩耗传来,兰奶奶痛不欲生。肇事者肖师傅也愧疚非常,四处筹钱赔偿。当兰奶奶看到肖师傅家庭困难,又为人忠厚老实,经历一番内心痛苦的挣扎,兰奶奶选择面对现实、宽容对方。灾祸已定,生命已逝,但宽容、友善、仁愛的美好人性从未缺席;在评剧《红星谣》中,雨花先后将新婚丈夫和养子送入革命队伍,在二人相继牺牲后,雨花揣着红星,从红颜等到白发,正是对守望日子的苦有着钻心的感受,她劝说儿媳改嫁……
  “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一定包容着对人生的品味和思索。”姜朝皋剧作多为主旋律创作,但他笔下的人物不是一具绫罗绸缎包裹的木雕人形,一切依着某种观念机械运转。韩梅、二泉、兰奶奶、雨花等人物,观众能真实触碰到他们人性的温度、情感的悦动。
  是啊,人生永远是流动的旅程,写人不是简单地定格拍照,而是直取人生闪光的片段,去折射那个颠簸不破的真理—文学即是人学。
其他文献
万芸芸:姜老师您好,目前戏剧界普遍存在“剧本荒”现象,为什么?  姜朝皋:舞台剧从开篇、发展到结尾,两个小时的时空体量,要介绍人物、交代情节、产生矛盾,还要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传递思想。因此创作舞台剧很难,戏曲编剧就更难了,还要考虑唱腔、音乐,有时一个韵辙都得考虑半天。假如你对剧种不了解,对戏曲程式不了解,是没办法进行创作的。  此外,普通观众包括领导专家等对导演的舞台语汇、音乐旋律等或许不太懂,但
期刊
特别任务  在我的少年时期,岷江沿岸相邻的崇庆县和灌县每年都要维修金马大河,大约在1975年秋季,崇庆县进行了声势浩大的金马河岁修工程,三十六个公社都派出了民工,从当时的灌县沿江乡清凉村起至崇庆县詹湾村(今崇州龙福村)止,新筑一条十多公里长、七八米高的护河水泥埂子。那段日子,金马河边整天人山人海,附近村子的人家都驻扎有外乡的民工队伍。我家院子大,进驻了金鸡和安阜两个公社大队的百余名民工。  驻我家
期刊
说起来还是缘于2009年春节后的那次同学会,才促成我们三个中学时的钓鱼伙伴再度相聚江边。从1970年秋末到这次聚会,已相隔39年了,三个一度结伴挥竿的毛头少年,倏忽间到了两鬓斑白的年纪。  这次出钓是刘斌主张的,开始他张罗去水库玩几天,一切由他安排。但我和张军的时间都不宽松,也不想劳师动众,便把钓鱼地点选在了就近的松花江北岸。  刘斌在处长的位子上坐了多年,一有空闲就让处里的小车司机拉他去鱼池或水
期刊
在报告文学整体状况令人欲说还休的当下语境中,来关注胡平的报告文学创作,主要出于一种令人敬重的原因:时代早已移步换景,自1980年代起曾经比肩而战的同道作家多数纷纷退出他们曾经为之激情万丈的领域,报告文学的影响力迅速衰微、陷入时代性尴尬甚至被吁请“退出历史舞台”[1];而孤傲的胡平仍然尾生抱柱式地坚持着思想者的守望,保持着稳健的创作势头,不断推出新作,践行其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还有一重
期刊
风是影响鱼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产生水流和波浪,为孔雀鲈及其饵鱼提供充足的氧分,进而触发其进食。风产生的水波会扰乱光线正常穿透水面,使你的鱼饵更容易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遗憾的是,我经常看到垂钓者避开他们本可以大加利用的大风环境。前言  想在年底季风雨季在黄水(Air Kuning)钓孔雀鲈鱼是很困难的,这是一个天气状况充满变数的季节,其特征就是气象非常不稳定。只有你准确地找到鱼的藏匿之处,才有
期刊
刘傲夫诗歌几乎尽是日常、尽是生活、尽是讨论油盐米茶和要不要生二胎这类问题,今年整个8月,刘傲夫似乎就为后者而在诗中喋喋不休。所以一段时间以来,阅读刘傲夫的微信朋友圈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乐趣,直到最近以来诗人为工作忙碌,暂停了朋友圈诗歌广播,这种乐趣才被短暂的搁置。  就个人写作美学理念而言,我与傲夫兄相去甚远,基本上属于两个不同维度不同的写作方式—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曾经更倾向于金庸的飞檐走壁,剑术
期刊
回家后,免不了发条朋友圈,晒晒鱼获晒晒娃,引来众钓友的点赞和评论,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评论是:“钓鱼,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我不禁感慨,是啊,一晃儿的工夫,孙子都能跟着钓鱼了。我得抓紧时间了,再不钓真的老了。  由于疫情原因,去年六七月份的釣鱼季节,我基本上没怎么钓鱼,刚好年初出生的孙子半岁左右,正是惹人喜爱的时候,我便心安理得地“宅”家带孩子,乐此而不疲。  我封竿带娃,自得其乐,却被钓鱼圈里的哥儿
期刊
2017年9月份,江西《瑞金报》记者温云高(诗人布衣)曾对我做过一次诗歌访谈,访谈里要求我列一个创作年表,这让我有机会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  如果算上1997年10月在江苏《少年文艺》发表散文诗《大漠轻歌》,生于1979年的我在诗歌创作上已经有21年的时间了。在这21年里,我没有尝试过散文、小说的创作,一直默默耕耘在诗歌这一块土地上,有寂寞,也有惊喜。  总的来说,我的诗歌创作经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
期刊
40年创作,我的目光从未曾跳离江西上犹。  自我出生至今70年,读书、工作和生活都没有离开上犹,更具体地说,在县城读中小学12年,下放农村12年,在厂矿4年,在文化馆4年,后来就在县文联,可以说,我的后半生是以文学创作维系的,而我各类作品的基本内容就是反映动荡上犹的山水和人文,在对上犹及人的书写中呈现“南方土地的精灵”(雷达语)。在地性贯穿我的创作历程,当然更贯穿我的“上犹研究”,于是就有了这部“
期刊
《鱼王》  作者: [俄] 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鱼王》是阿斯塔菲耶夫(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文学代表人物之一)最具个性的一部代表作,俄罗斯当代文学的经典。全书由十三个内容相对独立的“叙事短篇小说”组成,全部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诱惑的西伯利亚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荒凉苦寒的自然环境,同时又是尽显壮美广袤富饶之地,人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