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作为,在形成以生为本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辅助必不可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导学单的设计和使用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拓学生思维。
关键词:小学英语;导学案设计;使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当然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作为,在形成以生为本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辅助必不可少,其中导学单在教学中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导学单的设计
1 . 1 立足学情,分层设计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导学单的设计伊始同样要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可以分成一般性分析和具体分析。一般性分析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风格等。具体分析是指针对课堂具体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学习该内容的优势、容易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王宝珊, 夏秋荣 2010)
在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中,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导学单中笔者设计了Let’s read and match(见图1),以文字与图形连线的方式降低了作业的难度,学生也乐于做这一类题型。
在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中,同样在分析了解了五年级学生的学情后,根据五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词汇基础和逻辑联想能力,笔者设计了更符合五年级学生特点的思维导图(见图2),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单词,同时了解同类新单词。同样是图片与文字结合的题型,但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不同学情,教师需要思考摸索,设计更贴近学生的导学单。
除了不同年级学生需要分层设计,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异较大,在导学单的设计中笔者也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的分层设计,必做题中以基础题型为主,如听读单词、单词拼写、课文听读等;选做题中以拓展类题型为主,如头脑风暴、绘本阅读等。
1 . 2 立足教材,分类设计

译林版《英语》主要分为七个板块。Story time板块为课文学习,Fun time板块是趣味操练,Cartoon time板块是趣味阅读,Letter time(3A)/Sound time(3B-6B)/Culture time(5A-6B)板塊是字母学习、语音学习、文化知识,Sound time/Rhyme time板块是歌曲演唱和歌谣诵读,Checkout time板块是复习检测,Ticking time板块是自我评价。各板块功能各不相同但又有着内在联系,需要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在进行相关导学案设计时也必须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和结构为主线,以任务为目标,针对不同板块进行设计。
Story time板块要求通过对话或短文,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8 On the farm(story time)的导学设计中,笔者侧重课文阅读教学,通过四个听读任务由浅入深分析理解课文,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解、朗读课文的技巧。Task 1看动画,勾出农场有什么。学生通过看动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Task2 听录音,说出Mike在农场上提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找答案,在锻炼学生听力能力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教授听力的技巧,并且学生有了Task 1的铺垫,在进行Task 2时难度就会降低。Task 3自读课文,找找Grandpa和Liu Tao是怎样回答Mike的问题的。通过两个问题两个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帮助学生学习掌握阅读技巧。Task 4 小组朗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全文,整体把握。(见图3)
Sound time要求根据例词和歌谣,帮助学生了解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并发现简单的拼读规律。在译林《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6 My e-friend(Sound time)中,针对字母w的发音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导学练习,让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同时,了解更多w的发音并初步掌握规律。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搜集含有字母w的单词。经过课堂初步的学习了解了字母w的发音规律后,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单词,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解。最后进行发音辨析练习,将课堂所学内容输出。(见图4)

导学单的设计符合各个板块不同的功能特点,做出整体规划。但在实际教育中,同一板块的导学单也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课文类型的不同进行“量身定做”。如在译林《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A new student(story time)的导学设计中,根据课文要求学生掌握楼层的英语表达方法,笔者将导学单也放入楼房中,不同题目在不同楼层,学生完成题目的过程就是登上阶梯的过程(见图5)。学生对于这样充满趣味又贴合文本的导学单形式感到十分新奇,完成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这不是一个痛苦的作业,而更像是一场充满童趣的游戏。
1 . 3 立足学科,创新设计
在译林《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6 What would you like?(story time)教学中涉及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区分,由于课堂上很难直观展现,因此笔者在导学单中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区别的微课,并完成相应练习(见图7)。有了课前的铺垫,这一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被轻松解决。同样是这一课,在课堂教学最后还涉及了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别,如果在课堂花时间讲解必定影响课时,因此,笔者又在课后导学中,让学生们观看西方餐饮的微课视频,再小组合作参照微课找找中国餐饮特点,进行汇报交流。一节看似普通的英语课堂,融入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西方文化等元素,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在感受跨学科、跨文化学习的魅力。
2.导学单的使用
2 . 1 课前引导,自主学习
新课开始前,教师设计并发放导学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部分的相关问题,这其中要教授学生自学的方法,怎么样猜单词,通过录音听单词、课文,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录,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走进课堂, 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 2 课中辅助,重点突破
在课堂中,教师将课堂教学重难点通过任务阅读、练习题、小组合作等方式设计在导学案中,学生能够更直观明确课堂需要达成的目标。再借助符合学生学情、贴近学生日常的手段方式将问题难点碎片化,逐个击破,对于建立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
2 . 3 课后拓展,能力提升
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不同必然存在着英语水平的差异。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导学单中,将跨文化知识、绘本阅读、故事续编等作为学生课后拓展题,正是为了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舞台去发现自己、发现世界、展示自我。

3.结语
总之,导学单的设计和使用都必须基于学生的学情、教材的內容、学科的特点进行,在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发挥导学单引导、教学、启思的作用,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让学生能真正明晰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
参考文献
安琦.2010.教师自主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
关燕云.2011.新课程“导学案”的创新设计和运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3).
顾润生.2012.对学案导学的批判性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
关键词:小学英语;导学案设计;使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当然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作为,在形成以生为本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辅助必不可少,其中导学单在教学中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导学单的设计
1 . 1 立足学情,分层设计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导学单的设计伊始同样要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可以分成一般性分析和具体分析。一般性分析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风格等。具体分析是指针对课堂具体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学习该内容的优势、容易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王宝珊, 夏秋荣 2010)
在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中,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导学单中笔者设计了Let’s read and match(见图1),以文字与图形连线的方式降低了作业的难度,学生也乐于做这一类题型。
在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中,同样在分析了解了五年级学生的学情后,根据五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词汇基础和逻辑联想能力,笔者设计了更符合五年级学生特点的思维导图(见图2),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单词,同时了解同类新单词。同样是图片与文字结合的题型,但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不同学情,教师需要思考摸索,设计更贴近学生的导学单。
除了不同年级学生需要分层设计,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异较大,在导学单的设计中笔者也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的分层设计,必做题中以基础题型为主,如听读单词、单词拼写、课文听读等;选做题中以拓展类题型为主,如头脑风暴、绘本阅读等。
1 . 2 立足教材,分类设计

译林版《英语》主要分为七个板块。Story time板块为课文学习,Fun time板块是趣味操练,Cartoon time板块是趣味阅读,Letter time(3A)/Sound time(3B-6B)/Culture time(5A-6B)板塊是字母学习、语音学习、文化知识,Sound time/Rhyme time板块是歌曲演唱和歌谣诵读,Checkout time板块是复习检测,Ticking time板块是自我评价。各板块功能各不相同但又有着内在联系,需要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在进行相关导学案设计时也必须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和结构为主线,以任务为目标,针对不同板块进行设计。
Story time板块要求通过对话或短文,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8 On the farm(story time)的导学设计中,笔者侧重课文阅读教学,通过四个听读任务由浅入深分析理解课文,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解、朗读课文的技巧。Task 1看动画,勾出农场有什么。学生通过看动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Task2 听录音,说出Mike在农场上提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找答案,在锻炼学生听力能力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教授听力的技巧,并且学生有了Task 1的铺垫,在进行Task 2时难度就会降低。Task 3自读课文,找找Grandpa和Liu Tao是怎样回答Mike的问题的。通过两个问题两个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帮助学生学习掌握阅读技巧。Task 4 小组朗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全文,整体把握。(见图3)
Sound time要求根据例词和歌谣,帮助学生了解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并发现简单的拼读规律。在译林《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6 My e-friend(Sound time)中,针对字母w的发音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导学练习,让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同时,了解更多w的发音并初步掌握规律。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搜集含有字母w的单词。经过课堂初步的学习了解了字母w的发音规律后,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单词,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解。最后进行发音辨析练习,将课堂所学内容输出。(见图4)

导学单的设计符合各个板块不同的功能特点,做出整体规划。但在实际教育中,同一板块的导学单也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课文类型的不同进行“量身定做”。如在译林《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A new student(story time)的导学设计中,根据课文要求学生掌握楼层的英语表达方法,笔者将导学单也放入楼房中,不同题目在不同楼层,学生完成题目的过程就是登上阶梯的过程(见图5)。学生对于这样充满趣味又贴合文本的导学单形式感到十分新奇,完成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这不是一个痛苦的作业,而更像是一场充满童趣的游戏。
1 . 3 立足学科,创新设计
在译林《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6 What would you like?(story time)教学中涉及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区分,由于课堂上很难直观展现,因此笔者在导学单中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区别的微课,并完成相应练习(见图7)。有了课前的铺垫,这一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被轻松解决。同样是这一课,在课堂教学最后还涉及了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别,如果在课堂花时间讲解必定影响课时,因此,笔者又在课后导学中,让学生们观看西方餐饮的微课视频,再小组合作参照微课找找中国餐饮特点,进行汇报交流。一节看似普通的英语课堂,融入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西方文化等元素,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在感受跨学科、跨文化学习的魅力。
2.导学单的使用
2 . 1 课前引导,自主学习
新课开始前,教师设计并发放导学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部分的相关问题,这其中要教授学生自学的方法,怎么样猜单词,通过录音听单词、课文,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录,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走进课堂, 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 2 课中辅助,重点突破
在课堂中,教师将课堂教学重难点通过任务阅读、练习题、小组合作等方式设计在导学案中,学生能够更直观明确课堂需要达成的目标。再借助符合学生学情、贴近学生日常的手段方式将问题难点碎片化,逐个击破,对于建立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
2 . 3 课后拓展,能力提升
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不同必然存在着英语水平的差异。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导学单中,将跨文化知识、绘本阅读、故事续编等作为学生课后拓展题,正是为了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舞台去发现自己、发现世界、展示自我。

3.结语
总之,导学单的设计和使用都必须基于学生的学情、教材的內容、学科的特点进行,在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发挥导学单引导、教学、启思的作用,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让学生能真正明晰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
参考文献
安琦.2010.教师自主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
关燕云.2011.新课程“导学案”的创新设计和运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3).
顾润生.2012.对学案导学的批判性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