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自主学习”之我见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说“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情感的投入都非常清晰、主动。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同样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学生的“自主”并不排斥教师的“教”。
  在教学中,只有做到“教”与“学”的互动,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自主学习。我在《夏天的旋律》这一课中,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块:教——教学——自主学习。
  首先,我抓住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以他们对夏季的喜爱导入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课文,学生首先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文章中六个标题“立夏、小满、芒种、小暑、大暑”究竟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对此并不十分了解。此时教师的“教”,就是让学生明白:原来二十四个节气是用来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的,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文中的六个小标题是用来表示夏季的六个节气的。这时,学生又会提出一个新的疑问:同样是夏季,不同的节气各有什么特点?
  接下来的工作是教学生如何学。为了让学生了解夏天六个节气的不同特点,我就让学生找出每一个节气里有代表性的动植物,并描述其状态。至此,学生对每一节气的不同特点开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比较零散。为了让学生了解六个节气的连贯性以及文章的整体性,我就让学生试着找出一种几乎在每一个节气里都出现的动物或植物,比较它在不同节气中的生长变化状态。通过启发,学生找出了“荷”这种植物,并对该植物在不同节气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的比较。这样,学生对六个节气的不同特点就有了比较直观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对课文的内容融会贯通。
  教学生学的另一方面是教学生如何朗读。六个节气分为六个部分,有的要缓慢朗读,有的要急促朗读,有的要读出丰收的喜悦,有的要读出抢种的急迫……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一定要标准,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读声中,感受到六个节气的不同特点。
  随后,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这一自主学习过程,包括自主朗读、自主鉴赏、自主探究。
  首先,我让学生在自主朗读的过程中自主鉴赏,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激情朗读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一环节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不同个性,包括阅读的个性化和表达的个性化。通过这种方式,既激励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又锻炼了学生“动口”的能力。
  自主探究包括自主独立探究和自主合作探究。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更强调在个体独立探究基础上的合作探究,独立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前提条件。当然,这里的探究并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各抒己见,而是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在模拟的情景中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但在自主学习中,仅有动口是不够的,还要动手.既要训练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堂里的小作文是对课文理解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延伸。在《夏天的旋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了夏季的特点体现在此时的各种物候中。与此同时,学这一课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各种草、树发芽的时候,于是我就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特点,写一个段落来突出我们现在所处的季节特点。由于同学们对身边季节物候的特点十分熟悉,又有了课文的借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再显得空洞无味,而是有情有理了。
  《夏天的旋律》的教学过程表明:教学中的“教”与“学”并不是完全脱离的,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的互动过程,而“自主学习”作为实现基础教育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一目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教师应当在教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讲,“教是为了不教”。
  
  [作者通联:贵州大学子弟中学]
其他文献
我国1949年解放,1951年就实行了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从1951年—2007年,56年里除去之间1966年—1976年因“文革”高考中断了的11年,加上从2002年由北京、上海首先开始的分省作文命题,再加上一些省的两选一或三选一的命题,高考作文题一共出现了121个大题目(小题目若干,略去不说)。这121个作文题分别陈列于下,让大家一目了然后,再行析说。  1951年: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的工作 
马上要学习老舍的戏剧《茶馆》了,为了上好这篇经典课文,我事先安排学生预习《茶馆》。按照惯例,我要求学生用练习本写好阅读中的主要问题。第二天练习本收上来,我细细批阅,发现有一大半学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怪”问题——为什么庞太监要娶老婆?  我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件趣事说给同组老师听,大伙议论纷纷,都说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尽在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把无聊当成有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同事们的谈论倒真引起
Blackboard教学平台是一个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它突破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为个人展示、小组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更具前瞻的平台。这一新型的教学平台融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于一体,多层面、多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语文沟通技巧,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样式。这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比如独立探究的能力,深化思维的能力,多元解读的能力等等,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提高了课堂教
在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均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玄宗天宝年间,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因为封建帝王此时对诗歌的提倡,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时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而又因为科举制是于隋朝固定下来,先于唐诗
通过研学旅行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十分符合现代新课标的理念,是新课标下进行高中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经之一。在新课标背景下的研学旅行是基于在真情实景之上的语文素养培养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语文的教学进行无缝的衔接,不仅仅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生活化的展现,也是对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一种重要的补充。研学旅行通过将学和行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曹禺在《雷雨》中让许多人物都有着不道德的一面,“残忍”地将人物置于命运的熔炉中煅烧,人物的“恶之花”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丑陋。对于这个教学素材,课堂教学时通过插入微辩论,以学生自主研究和思考,对疑难问题勇敢亮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思路   很多优秀文学作品擅长的手段就是将人放在“恶”之土壤上,使其开出丰富多彩的“恶之花”。即使是正面人物,拥有正义
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它所肩负的教育职责就是通过经典阅读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以及精神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因此,正确的经典阅读理念、适当的经典阅读文本和富有成效的经典阅读学习方式,早已成为语文经典教学探索的重要因素。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的现状如何呢?从现在我们所身处其中的社会文化语境考察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众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
设计意图:《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及其夫人与儿子的往来书信辑录而成的一本家书。它收录了100多封自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的家信。对于一本信息量如此庞大,内容繁杂,没有明显叙述线索的书信体作品,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阅读呢?如果逐字逐句地读,会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我们平时的课业负担又那么重,所以选择一个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非常重要。   师:他被世人授予“钢琴诗
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简称《文》)一文,便是最好的注释。  元丰(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见到了亡友文与可在洋州时赠送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成了这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至情散文。  作为一篇悼念文,前人曾评此作“戏笑成文”(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似有微词。而《三苏文范》引邱
《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传统的新闻有所不同,传统的新闻是纯客观的报道,但是由于该新闻的作者饱含爱国之情,所以融入了不少爱国之情、自豪之情。   这篇新闻也不同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因为作者的身份代表了中国,不方便直接称赞中国,贬低英国的议论性言辞。因此,该新闻的文体特点表现为是一篇融入了文学手法的新闻,也是一篇运用了春秋笔法的新闻。因此,笔者尝试运用标题展开法和变换文体法,通过这些方法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