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ch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個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荀子说: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本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说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传道的重要性。高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不再轻信和盲从,喜欢发表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和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取得学生的信任,发挥自己在情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宽容学生的失误,支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的问题和设想。只有学生能提出新的问题和设想,才真正学会了学习,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同时又是瞬息即逝,无法再现的,鲜活的历史真实已经在流动的时空中消失,学生们今天所学习的,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只能一笔带过,或略而不提。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实教学内容,再造历史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此而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感性。
  第一,结合相关的文学知识来教历史,既可以活跃课堂气,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把一些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内容,如此记忆就会轻松得多。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武昌起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可以引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相关内容:“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人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称谓罢了。”引述完后我们可以补充一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水到渠成般轻松地理解了所学的历史知识。
  第二,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时,不妨多引用名言、成语、歌词等,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语言,能使那些呆板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在这样的情形之,历史知识则不再枯燥,自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解释“绥靖政策”时,可以引用成语“借刀杀人”“丢卒保驹”来帮助理解。还有在讲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运动战”时,可用毛主席的形象解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和“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等。
  第三,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如可以编排一些相关的历史情景剧来教学,开阔学生的眼界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感受课堂的趣味。(如在讲罗马法时可以模拟法庭审案,罗斯福新政模拟美国大选等)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会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如“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这一问题,可以这样设计“有人说:‘如果袁世凯不出卖维新派,变法就不会失败’”。这就把一个枯燥的问题通过一个发人思考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的讨论,并在讨论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这样问题可以得到灵活解决,又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视野,也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四、完善评价机制,重视学生质疑提出后的总结评价
  应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不能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科学的评价,包括问题的提出,对问题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综合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要只是放在学习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同时,要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群策群力,相得益彰。
  胡适曾提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大胆地质疑,才会点燃智慧的火把,照亮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也只有小心的求证,才能实现过程与目标的和谐统一。
其他文献
有人说:“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基础,爱能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爱是迷惘的灯塔,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教师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宽容去理解学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才会心悦诚服地去接受老师的教育。我们对学生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丧失了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  有一件事,至今仍使我感悟颇深,受益非浅。那是去年12月24日,上课铃响了,我怀着愉快的心
期刊
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而育人,也就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应常抓不懈。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大多以说教为主,与儿童认知、情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因此,给小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贴近生活情感的德育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主题班会作为教育学生的一项重要集体活动,是班主任影响学生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优良品质的重要阵地。有计划地组织开
期刊
尼克拉认为:“艺术的目的,是把正面情感传达给观众,当人们在欣赏我的作品时露出笑容,我就会觉得很开心。”所以美是一种具体的视觉感受,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满足,让人欣赏、享受、喜爱。教师对审美度的把握应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让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向往。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调动学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经常研究和探讨的主要课题。在近年来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学的写作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积累、降低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兴趣、引导观察、教给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
期刊
一、引言  最大流问题是指在满足容量限制条件和中间点平衡条件的要求下求取流量值达到最大的可行流的一类优化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的算法是一个传统的研究课题。本文对最大流问题的算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最大流问题的两种算法:割集矩阵算法、表格算法。  二、最大流问题简述  给定一个网络图 ,设 为 的一个点集,若对于 中的每一个顶点 都是 中弧的发点,称 为 的发点集; 为 的另一个点集,若对于 中的每一个
期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材简析:  在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千克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另一个质量单位吨,由于“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
期刊
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  首先,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者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
期刊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课堂引入就如一场好戏的开头,在整节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排雷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要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中来。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重视课堂引入这一部分,使学生高度热情
期刊
民办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极强的工程技术学科,是将化工类的最新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是一门通过改造和设计化工类技术的功能,能更经济、更有效、大规模地为人类提供所需各种产品的技术学科,是化工类专业技术成果走向工业化的关键。本文主要是针对化工类专业,研究民办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如何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化工类专业主要培养德、智、
期刊
一、站出来,我能行  当班干部对学生来讲是件非常荣耀、值得骄傲的事情。每个学生都有当班干部的愿望。因此,在任用班干部时,不搞终身制,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种促进。在我执教的班级里,定期竞选一般半个学期一次,每人都有机会。利用一节班会课,先让竞选者登台演讲,然后无记名投票,公开唱票,当堂公布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观察到那些准干部们的显著变化。他们发言时的慷慨激昂,唱票时的忐忑不安,公布结果时的喜上眉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