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结果式“得”字句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1988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果式“得”字句是指“谓词+得+结果补语”的句子。聊斋俚曲是清代蒲松龄所作的通俗谣曲,语言俚雅参半,大致反映了清中叶以前山东内部方言的基本面貌,是研究后期近代汉语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语料。这部语料所反映的语法现象非常丰富,结果式“得”字句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即以这部语料为调查对象,对聊斋俚曲中的结果式“得”字句进行分析讨论。由于俚曲中结果式“得”字句中的结构助词“得”有一部分写作“的”,所以本文的结果式“得”字句实际上指的是“谓词+得(的)+结果补语”。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得”前谓词记作V,“得”后结果补语记作C,V所表示的动作或情状的主体记作S,动作的客体记作O,S的部分或全体记作S’,O的部分或全体记作O’,S和O之外的第三者(即相关的人或物)记作X。
  
  一、“得”后成分C的句法分析
  
  1.动+得(的)+形/动:C是单个形容词或动词。动词一般是不及物动词,119例。
  (1)高季说来得仓猝。(禳.1229)
  (2)给他治下宅子地,还愁他后日过的穷。 (墙.829)
  (3)夫妻正然说话,忽听的窗外有人走的响,两个都挣了一挣,只当是官府家又来拿张鸿渐来的。(富.1312)
  (4)看见万岁穿的平常,就淡了半截心。 (增.1591)
  (5)二人说的投机,各各欢喜,交股而眠。(增.1626)
  
  2.动+得(的)+形/动+了: C是单个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后还有助词“了”,26例。
  (1)公子上云连日江城与小生竟有了说笑,虽则是我去奉承着他么,到底也还奉承得过了。(禳.1241)
  (2)有刀枪,有刀枪,你使的发了才遭殃,不止说瞎了钱,还着你捱来榜。(姑.886)
  (3)女大十八变,那江城也未必不变的标致了。(禳.1168)
  (4)不想灾星未退,又使的抄了,病了一日。(磨.1402)
  (5)金总兵被打的重了。(磨.1520)
  2与1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结构助词“得(的)”可以省略,如:“使的发了”可以说成“使发了”,“变的标致了”可以说成“变标致了”,而后者则不可以。
  
  3.动+得(的)+形动词组:C是形容词性或动词性词组,422例。
  (1)他就唬得打溺战,老头无路乱烘烘。(快.1139)
  (2)有丫头到东厢,胡百万才下床,脸儿洗得没停当。(增.1662)
  (3)且不说珊瑚养病,却说老王奔到家,安大成迎着说:“你来的怎么这样快?” (姑.866)
  (4)昨日煞进门就是顿巴掌子,劈头就是顿踏棍子,打的露着血真脉子。(禳.1147)
  (5)那二姐一宿不曾睡着,困乏极了,睡的好不甜美!万岁恐怕露了马脚,轻轻的起来,扎挂停当。(增.1627)
  这种类型的补语数量最多,这与结果式补语极强的叙述性和描写性有关。
  
  4.动+得(的)+名词词组:C是名词性词组,《聊斋俚曲》中25例。
  (1)从那里来得这等无状!(蓬.1078)
  (2)张大拉起来说:“没似你弄的这脏像儿!”(墙. 838)
  (3)你回去到家中,老实看着把地耕,可休学你大舅舅,踢弄的一个精光腚。(翻.965)
  (4)这奴才见了我这汗巾就慌的乜样,我再拿出那扇子来谝谝。(增.1621)
  (5)呀,倯强人,嘲畜生!割了肉来胡触送,终朝每日瞎作蹬,弄的天那大窟窿。(俊.1111)
  这类补语的名词一般跟指示代词、数量词结合在一起。
  
  5.动+得(的)+主谓词组:C是主谓词组,《聊斋俚曲》中265例。
  (1)既爱奴家,既爱奴家四,就做夫妻也不差;已是惹得娘娘嗔,到了如今还说嗄,到了如今还说嗄! (蓬.1086)
  (2)不肖的两畜生,饿的他达啀哼哼,墙头上几乎送了命。(墙.857)
  (3)那一年三月里,输的我着了极,寻了一条最妙的计,取钱就指妻作保,抗了钱来没人知,还了梢还转下了十亩地。(翻.946)
  (4)西北风来好不冷,冻的我几乎近了心!打寒森,好难禁,忍寒挨冻到如今。(快.1128)
  (5)老鸨子这一声,羞犯了王老冲,二姐笑的眼没缝。(增.1637)
  
  6.动+得(的)+名+形/动:名词跟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它们是用来作补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的,26例。
  (1)昼夜寻思千般法,怕的是前生没结欢喜缘,但结得我那金莲见一面,总就是再贬红尘心也甘。(丑.1144)
  (2)小小孩儿知甚么?只该打他三五下,叫他再来好记着;好记着,没奈何,就是打的他忒也多。 (慈.895)
  (3)处治的李家极痛快。(富. 1352)
  (4)丫头说太太吃的饭少,近来也瘦了。 (磨.1489)
  (5)好歪货不流水快走,近前恶心的我慌! (增.1604)
  5与6这两种形式表面上都可以分解成“名1+动1+名2+动2(形)”这种格式,但二者还是有着显著不同的。岳俊发先生认为:“凡是名2与动2之间存在直接语义关系的句子,我们一律认为是名2与动2组成主谓结构作补语。”也就是说5中名2与动2构成主谓结构后作补语共同修饰动1,其结构关系为“V+得(的)+C”。而1.6中的名2与动2之间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其结构关系为“V+得(的)+ O+C”。因此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构形式。
  
  7.动+得(的)+(名)+趋向动词:C是趋向动词,仅1例。
  (1)仅仔剩了人一个,割舍的出来受颠连,那后娘的心肠,这也就摘下帽子看见纂。(慈.929)
  由于“割舍的出来”与“割舍出来”在语义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得(的)”字变成了一种冗余的语法形式。“‘V得C’结构与‘VC’结构在表趋向结果义上相近,也许这就是在现代汉语中‘V+得+(O)+C趋向v’已不用的原因之一。”鉴于此,聊斋俚曲中“V+得+(O)+C 趋向v”格式的出现频率几乎可以视为零。
  
  8.动+得(的)+副词:C是副词,54例。
  (1)娘娘便问:“这树是那位仙卿的法力?从何处移来?齐整得紧!” (蓬.1083)
  (2)张老说:“平生不会撒谎,今日反唠自己的儿孙,讨愧的紧,可笑的紧哪!”(墙.849)
  (3)可怜咱爷老实的很,动动就是骨朵揎,乜女人可又难争辨。(寒.1043)
  (4)这一向来打的狠,二十五板命难逃,这里头想是有点窍。(磨.1372)
  (5)报子钱净了粮食囤,到不如坐监的时,清净的很。(磨.1503)
  在聊斋俚曲中,充当补语的副词就“紧”、“很(狠)”两个。
  9.动+得(的):C在特定的语境中隐含不说,有无法形容的意味,至于结果如何,只有让听话人自己去体味了,仅5例。
  (1)公子说因着乏了,晚间吃了几杯酒醉的。(磨.1479)
  (2)我着他爷俩琐碎的,闷闷的这头也懒刷刮。(磨.1503)
  (3)吐指头就拉胳膊,江城说打不的,是你从头里灶的我。(禳.1151)
  (4)你平日纵然有些差池,断不肯像你以前嗄待的我。(磨.1454)
  (5)杨蕃说都是张老爷宠的他,我有甚么错呢?(磨.1542)
  
  二、“得”后成分C的语义指向分析
  
  “语法结构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词语所充当的某个句法成分,总是在语义上和结构中的另一个词或句法成分有着直接的语义关系,即在语义上直接说明另一个词语或另一个句法成分”,也就是说,在语义平面上,一定的句法关系还会表现出一定的语义关系。结果式“得”字句中的补语C也一样,在不同的句子中,它的语义指向是不同的,因此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聊斋俚曲中的C语义指向有以下几种:
  
  1.C指向S:即C表示S的某种情状,84例。
  (1)于氏说:“你扎挂的合妖精似的,你去给那病人看的,只顾在这里站嗄哩?”(姑.862)
  (2)那孩子生的唇红齿白,夫妻爱如至宝。 (蓬.1091)
  (3)不一时,丫头回来,跑的只吁吁的喘,都面无人色,(增.1675)
  第一个例子中的“合妖精似的”指向珊瑚,表明了婆婆于氏对儿媳的厌恶。例二中“唇红齿白”指向“那个孩子”,旨在说明孩子的可爱。例三中“只吁吁的喘”指向“丫头”,说明她跑后的样子。
  
  2.C指向S’:即C表示S’的某种情状,3例。
  (1)若教俺两眼睁的圆,一个人也不认识,倒反是极难。(磨.1486)
  (2)八戒病了十日整,浑身消瘦鬣毛卷,腮子掉了二斤半,后坐瘦的竖脑尖。(丑.1144)
  (3)耳朵搐的相薄脆,前槽搭喇踠了肩。(丑.1144)
  例(1)中补语“圆”指向眼睛,例(2)“竖脑尖”指向“后坐”,例(3)“相薄脆”指向“耳朵”。那么“眼睛”、“后坐”、“耳朵”都为句中主语的一部分,补语主要是描写了S’的某种情状和程度。
  
  3.C指向V:C表示V的某种结果或程度,397例。
  (1)娘娘便问:“这树是那位仙卿的法力?从何处移来?齐整得紧!”(蓬.1083)
  (2)俩鬼嫌他走的慢,矁眉裂眼乱咕哝:恹缠缠你害的什么病? (寒.1055)
  (3)姜相公说:“不料老郑处置的这样痛快!” (翻.955)
  例(1)中“紧”指向“齐整”,例(2)的“慢”指向“走”,例(3)“这样痛快”指向“处置”,分别表示了句中动作的结果或者程度。
  
  4.C指向O:即C表示O的某种情状,351例。
  (1)忽梦见您兄弟俩,把我剥的赤条条,床上不觉的死声子叫。(墙.848)
  (2)惯搭的不通人性,到如今待说甚么! (墙.841)
  (3)员外还活我父死,又罚的歪子穷断筋,可怜报的忒也甚。(寒.1074)
  例(1)中“赤条条”指向“我”,原句可以换成“剥得我赤条条”;例(2)“不通人性” 指的是张老的两个儿子——张大怪和张二怪,在这里承前省略了;例(3)“穷断筋”指向“歪子”。
  
  5.C指向O’:即C表示O’的某种情状,91例
  (1)头一程,头一程,手脚绑的直挺挺。(磨. 1463)
  (2)盛上喝了一口,咧着嘴说冰的牙根这样疼痛,怎处怎处? (墙. 834)
  (3)鸿渐说:“绑的我这腿不能走路了。” (磨. 1452)
  例(1)中“直挺挺”指向“手”,例(2)“这样疼痛”指向“牙根”,例(3)“不能走路”指向“我这腿”。
  
  6.C指向X:即C表示X的某种情状,17例。
  (1)大娘子不抬头,哭的天昏地也愁;一肚子血也没处出,变成清泪眼中流。(姑.867)
  (2)句句说的天花乱,眼前银子一大堆,数着日子大富贵。(翻.1009)
  (3)韵哥玩耍回家转,不见亲娘泪满腮,一哭哭的人无奈。(蓬.1103)
  这类句子中的C表示动作发生后致使X出现某种情状。
  
  三、“得”后成分C的语用分析
  
  语法成分的语用分析,主要指的是“研究言语使用者在交际中如何通过语用手段和途径,组织语言成分表达特定的语用信息。”结果式“得”字句的补语成分C在句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它是句子的表达重点,即句子的焦点。这种情况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模式: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汉民族总是喜欢把已知的旧信息放在前面,将未知的新信息放在后面。结果式“得”字句的补语C无论是单音动词、形容词,还是复杂的语法结构,都能准确生动地体现句子谓词以及谓词所涉及对象的情状,传达出了句子的关键信息,是全句表达的重点。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验证:
  
  1.从句子的逻辑重音来看
  在句子的表达中,往往是通过重音来强调焦点信息。补语成分历来都被看作是句子的逻辑重音所在,它所传达的是未知的新信息。因此,结果式“得”字句的补语C自然也是句子的重音所在。如:
  (1)他就唬得打溺战,老头无路乱烘烘。(快.1139)
  (2)于氏说:“你扎挂的合妖精似的,你去给那病人看的,只顾在这里站嗄哩?”(姑.862)
  (3)王尚书听说,只唬的魂飞天外,魄散九霄了!(增.1674)
  以上三个句子的逻辑重音分别是“打溺战”、“合妖精似的”、“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2.从句子的提问方式来看
  由于结果式“得”字句的补语C旨在说明谓词以及谓词所涉及的事物的情状,句子说明的重点是“… …怎么样”的问题,因此只能用疑问代词“怎么样”来提问,补语C大多可以成句,可以用来单独回答“……怎么样”。如:
  (1)还合那曹操讲义气,如今闷得口难学。(快. 1140)
  (2)看见万岁穿的平常,就淡了半截心。(增.1591)
  (3)略不停时,将酒席摆的齐齐整整。(增. 1652)
  以上三个句子可分别用“闷得怎么样”、“万岁穿得怎么样”、“酒席摆得怎么样”来提问,也可分别用句中补语“口难学”、“平常”、“齐齐整整”来回答。
  
  3.从句子的否定形式来看
  如果结果式“得”字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那么否定词“不”、“没”、“无”等只能放在补语C的前面而不是动词的前面。如:
  (1)有丫头到东厢,胡百万才下床,脸儿洗得没停当。(增.1662)
  (2)自家惹的无体面。(慈.905)
  (3)极仔想你不得见,又说你去的不光滑,痛恓恓把我心摘下。(翻.993)
  以上三个方面充分反映了结果式“得”字句中补语C是句中表达的焦点信息所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聊斋俚曲中结果式“得”字句的特点
  
  通过对聊斋俚曲中结果式“得”字句进行描写,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在句法结构方面
  (1)聊斋俚曲中的结果式“得”字句,当补语是单个动词或形容词的时候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后边不带“了”,一种是后面可以带“了”。这种现象反映了在近代汉语后期,动补结构中动词和补语的关系还不是很密切,结构助词“得”的功能还不像现代汉语中那么单纯,“还处在向单纯起‘引出’和‘连接’补语作用的结构助词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仍保留了一定的意义。”
  (2)聊斋俚曲中的结果式“得”字句中“得”后所带的补语形式非常丰富。“得”由动词语法化为补语标志后,最初所带的补语以单音节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补语的形式不仅由单音形容词、动词充当,而且开始发展出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名词词组、主谓词组、副词等各种形式。在聊斋俚曲中,补语由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充当的数量最多,共422例,其次是由主谓词组充当,共265例。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结果式“得”字句补语的结构形式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复杂;一方面也极好地凸现了这种结构极强的叙述性与描写性。作为一部通俗作品,语言上的生动活泼跟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法格式是分不开的。
  (3)聊斋俚曲中的结果式“得”字句中除可以记作“V得OC”外,其他格式都可记作“V得C”。“V得C”的大量增加是受动补结构发展的影响。动补结构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带来了把字句和被动句繁荣、受事主语增加等现象,这也影响到了结果式“得”字句。其结果就是在结果式“得”字句中出现了大量的把字句和被动句,很多结果式“得”字句中的宾语也通过话题化变成了句子的受事主语。
  
  2.在语义指向方面
  补语C在语义上指向最多的是动词,共397例,说明C的主要作用是对动作的结果或状态进行描写;其次是指向宾语O,共351例,说明补充说明受事宾语的情状也是补语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他的如指向主语或主语的部分或全体、宾语的部分或全体及相关的人和物则要少得多。
  
  3.在语用方面
  (1)结果式“得”字句中结果补语C是整个句子的焦点,它所传达的是新信息。从旧信息到新信息的语序排列,是人类语言最基本的语用规律。补语C处在句子末尾恰好符合这一认知规律。
  (2)结果式“得”字句中结果补语C的空缺在近代汉语中虽然是偶尔见之的现象,但也是近代汉语结果式“得”字句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早在《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白话作品中已经出现,如:
  a.妇人道:“你还说哩,都是你弄得我,肯晚夕来和我做做伴儿?”(金.487)
  b.你看你咬的我这鼻子,抠的我这眼!(醒.1151)
  补语C的隐含其实并不影响语义的表达,这种表达上的藏而不露是有着特定语用目的的。虽然没有说出结果,但在表达上却造成了一种含蓄、意犹未尽的感觉,可以任由听话者自由驰骋,去仔细玩味说话者的意图,从而大大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翟 燕,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其他文献
框架是通过对现实事件进行有意识地筛选、凸现和重组,重新定义事件、建构意义的行为和过程。它是围绕价值观和意义生产的控制权而展开的争夺,是网络舆论交锋的最高层阶。在网络
中国共产党创设党内监督机构始于1927年的中共五大。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创设及相关职能的规定,主要是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并借鉴了苏联共产党的经验,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
紫菜,是海中互生藻类生物的统称,一般生活在距离潮问带数十米的岩石上,与大部分藻类不同的是,紫菜是肉眼可见的多细胞生物?紫菜的蛋白含量高达30%以上,维生素A、B、C丰富,并含碘、磷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五十六《邻曲》诗云:“拭盘堆连展,洗脯煮黎祁。”诗人自注:“连展,淮人以名麦饵。”“黎祁,蜀人以名豆腐。”《辞源》和《汉语大词典》便据此将“连展”一词
自《四库全书》修成以来,关于《四库》馆内的汉宋之争时有论及,多认为《四库》馆为“汉学之大本营”,《四库全书总目》亦为汉学之体现.然若以翁方纲和姚鼐为中心,可以发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