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样化载体培养学生有效阅读历史教材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lcc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阅读历史教材是学生提高历史学习效益、应对新高考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顺应新课改的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个借助多样化载体培养学生有效阅读历史教材的教学体系,即通过以学案为载体实现课前有效预读教材,通过以“教材”为载体实现课堂有效解读教材,通过日清本为载体实现课后有效品读教材,有效推动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关键词】有效阅读;学案;学材;日清本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23-02
  沃德曾经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阅读历史教材是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一种最基本形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体现。
  有效阅读历史教材应该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多样化载体通过反复阅读得以实现。笔者通过实践探索,构建了一个借助多样化载体培养学生有效阅读历史教材的教学体系,即通过以学案为载体实现课前有效预读教材,通过以“学材”为载体实现课堂有效解读教材,通过以日清本为载体实现课后有效品读教材(如图1)。
  一、以学案为载体推动课前有效预读教材
  课前预读教材是学生有效阅读历史教材的第一环节,但目前许多学生因缺乏有效的载体引导,往往使之流于形式,无法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课前以学案为载体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实现预读教材。
  (一)学案的编制
  学案是指学生学习的方案。它不是提前作业,而是预习作业,是以学生为本的作业设计形式。学案编制是否合理、科学,是推动学生将课前预读教材落到实处的前提。因此,学案的编制应当体现有效预读教材的功能,不要过于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而失去使用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笔者在实践中将学案由学习依据、教材填空、结构初建、问题清单四个部分组成。学习依据是依托《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中的要求,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材填空是通过还原教材,对教材重点词句进行填空,实现学生在课前将教材预读一遍,并帮助学生学会寻找有效的文本信息,有效关注教材中的关键信息。结构初建是对教材知识的初步梳理,使学生在课前预读教材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认知的知识结构。问题清单是让学生在预读中对存在的困惑及时记录,便于提前了解自己的课堂需求,提高课堂听课效益。
  (二)学案的实施
  学案实施是否到位,是推动学生将课前预读教材落到实处的关键。笔者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必须在上课前自主完成学案;在完成学案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学习依据确定阅读内容,结合阅读内容边阅读边完成教材填空,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完成知识结构初建,并把困惑按知识顺序记录下来。老师在上课前检查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分析学生预习情况,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二、以“学材”为载体推动课堂有效解读教材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也是学材,教本也是学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变教材为“学材”,实现有效解读教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主梳理教材知识,另一方面变教材为“学材”,通过有效设计问题带动学生解读教材。
  (一)解读目录
  一本书的目录就是一本书的骨架,有效阅读课文目录,可以形成清晰的框架结构。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用好教材目录,帮助学生达到形成知识框架结构的目的。如借助设问让学生重新排序和整合专题,让学生整合专题构建新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梳理线索,实现对目录的有效解读。
  (二)解读导语
  人民版教材在每個专题前设计了专题导语,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专题导语,把握专题背景、线索。教师可以借助教材这一设计结构,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充分运用导语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专题前清晰专题线索。如关于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导语的解读,通过为何会出现近代民族工业、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历史命运如何这三个有层次的递进设问,帮助学生理清本专题的基本线索,把握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三)解读标题
  标题就是主题。教师通过解读标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题是什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是如何围绕主题进行编写和表述的。如笔者在解读《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抓住标题中“统一”和“第一个皇帝”两个关键词,帮助学生明白统一既包含领土的统一(外在)又包含各项制度的统一(内在措施);第一个皇帝可以指向皇帝制度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本节的主要内容。
  (四)解读课前提示
  课前提示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结论,教师有效解读课前提示,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也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如笔者在讲解《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时,依据课前提示“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这个结论,设计两个问题:明清时期李、黄、顾、王四位思想家各自侧重从什么角度批判儒学正统宋明理学的?为什么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
  (五)解读教材正文
  教材正文是主体,是学生阅读的重点,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有效阅读教材正文,夯实历史知识。如借助设问实现对内容的逻辑建构,借助设问有效解读正文语句,以教材为素材通过设计试题的方式实现深挖教材文本内涵,借助表格形式让学生自主梳理教材内容,借用高考题实现有效梳理教材内容目的等。
  (六)解读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等教材附件
  阅读“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可以拓展思维,加深对正文知识的理解;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念;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思维观察力、想象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以有效利用。如讲解《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通过有效利用资料卡片、学习思考,帮助学生加深对明末清初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效阅读材料的能力。讲解《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有效利用知识链接,帮助学生理解“清代文字狱”“改土归流”两个历史概念。讲解《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有效利用教材表格,让学生清楚了解黄海海战双方实力对比和战役结果,进而帮助学生感受黄海海战爱国官兵英勇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讲解《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有效利用教材地图——秦朝疆域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讲解《罗马人的法律》,有效利用地图册的罗马地图,弥补教材的短板,加深学生对其关联的认知,帮助学生认识到罗马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国家发展重要的保障。
  三、以日清本为载体推动课后有效品读教材
  课后品读教材是学生有效阅读历史教材的后续环节,但课后阅读教材如缺乏有效载体,在作业挤压等外力影响下,往往会使学生难以持续或者效率不高。以日清本为载体,明确学生的课后任务,可以帮助养成课后品读教材的习惯。
  (一)日清本的构建
  日清本是基于“日清日结、绝不延迟”的自主学习理念,构建纠错反思性学习的有效载体。日清本的构建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准备一本精美的笔记本,进行知识梳理、体系构建、错题整理、问疑解惑等,让学生与历史学科的学习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学生课后品读教材。如一个学生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学习后对抗战时期战役进行如下归类梳理:①时间维度:防御阶段、相持阶段;②战场(区域)维度:正面战场、敌后战场;③对象维度:国民党、八路军;④归属关系维度:太原会战与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按时间顺序知识梳理。通过这样的整理,可以提高学生对类似知识的辨别力和理解力。
  (二)日清本的使用与指导
  学生将日清本构建后,分不同时段进行使用。一是利用周末的自主学习时间,将本周整理的知识和错题进行回顾,二是利用考前自主复习,再次将之前整理的知识和错题进行回顾。学生在回顾过程中与课本阅读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教材知识,理解教材的历史概念,辨别和辨析教材的易混易错知识。
  学生如何构建和使用日清本,需要老师的细心指导。从形式上可以分为课堂指导、个别交流、印发自主整理的学习材料等。从内容上需要告诉学生一些基本方法与基本要求,整理什么,如何整理,如何使用等。如笔者关于使用问题对学生有以下要求:与书结合,不断增减,考前翻看,练习强化,归类整理,交流解惑。
  培养学生有效阅读历史教材,不仅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效益,从而提高历史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在信息时代顺应时代潮流,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国民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以及国家发展对更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在对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优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其中一个重点的部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与生活经验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对学生進行阅读与写作教学时,重视指导学生与生活的结合,在提高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面对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如何通过合适的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又可以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兴趣中得到发展。本文旨在分析如何尽可能地发挥小学美术课堂的作用和价值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创造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05-02  美术教学
期刊
【摘 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注重的是课堂内外时间的调整,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其应用到西班牙语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探究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翻转课堂在西班牙语课程中的应用作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翻转课堂;西班牙语;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
期刊
【摘 要】在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初中语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尤為重要。语文是一门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的学科,通过语文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作为教师,更要重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维护好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高中时期语文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略显不足,部分中职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及课堂观察等方法,对粤东地区中职生厌学逃学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教与学两方面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探讨矫正中职生学生厌学逃学的方法。  【关键词】厌学逃学;师爱;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5 【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运动也越来越关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大量的运动后都会感到很累,这就属于运动疲劳。当进行了一定的运动之后运动能力就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机体随之会产生不适感。如呼吸急促、酸软无力等现象。在进行有氧运动时,机体会产生大量的乳酸,随着运动时间的加长,体内的乳酸就会大量的聚集,产生酸痛和无力的感觉。本文就体育竞争中运动员的疲劳类型展开分析,
期刊
【摘 要】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语文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当前,我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导致低效课堂现象的出现,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低效课堂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提高教改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低效课堂;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15-02  在素质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学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初中语文的学科优势,立足于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语文阅读文本为素材,深度推进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全面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的今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不仅要求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进行培养。对“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不同阶段应该有分层次的解读。在初中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是重要的课程,以心理教育为视角探索教学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接受程度,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教育体系中,提升学生思想认知水平。本文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价值,并探寻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
期刊
【摘 要】历史课程教学是高中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通过历史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本文通过分析联系教学实践,阐述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历史课堂;家国情怀;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127-02  家国情怀是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