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妇罗的真相让你大吃一惊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45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43 年,一艘载有三名葡萄牙水手的中国船前往澳门途中偏离航向,最终登上了日本的种子岛。安东尼奥·达莫塔 、弗朗西斯科·泽特莫塔和安东尼奥·佩肖托三人是第一批踏上日本国土的欧洲人,被当时的日本人认为是“南方的野蛮人”,因为他们来历不明而且长相“奇特”,不像日本人。当时,日本人正处于内战之中,最终日本开始与葡萄牙人做生意,通常也是为了购买枪炮。于是,在日本开始有了一个葡萄牙贸易站,从枪炮开始,继之而来的是肥皂、烟草、羊毛、甚至食谱等其他物品。
  
  这些葡萄牙人一直留在日本,直到 1639 年,因为执政的幕府将军认为基督教是对日本社会的威胁,他们遭到了驱逐。当乘船离去之前,葡萄牙人在日本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种粘了面糊油炸的青豆蔬菜——“炸花园鱼”。如今它被称为天妇罗,已成为日本的一道主要美食。
  没有人知道它的确切起源。米其林星级厨师何塞·阿维列斯经营多家著名的里斯本餐厅,在他的其中一家餐厅 Cantinho de Avillez 见到他本人时,他说,“我们只知道 1543 年就已经有它了。但在此之前,就说不清了。”
  事实证明,青豆改变了食物的历史。
  然而,“天妇罗”只是世界各地受葡萄牙人启发的众多菜肴中的一种。事实上,在意大利菜、西班牙菜和法国菜的掩盖下,葡萄牙菜仍然被很多人所忽视,但它却可能是地球上最具影响力的美食。
  
  葡萄牙人来到印度果阿后,一直待到 1961 年,他们会烹制一道加入红酒的蒜味猪肉美食,名叫“carne de vinha d’alho”,后来被当地人变成了一道深受欢迎的印度菜。在马来西亚,包括辣炖汤在内的好几道名菜,都源自几个世纪前的葡萄牙商人。在中国澳门和南方地区,蛋挞是里斯本面包店里的蛋挞的直系后代。而巴西的国菜肉烧,一道豆子和猪肉的炖菜,也起源于葡萄牙北部的米尼奥地区;如今,在葡萄牙人航行经过的很多地方,包括果阿、莫桑比克、安哥拉、澳门和佛得角,你都能看到葡萄牙美食的变体。
  人们通常在大斋节或四季节享用“炸花园鱼”(“天妇罗”这个词来自拉丁语“tempora”,用以指禁食的时间),因为教会规定,这段时间天主教徒不能吃肉。阿维列斯说:“所以我们把像青豆一样的蔬菜粘面糊油炸。如果你不能吃肉,这就是很好的替代品。”
  它还有其他功能。阿维列斯说,“穷人买不起鱼的时候,他们会吃这些油炸的青豆作为替代品。”长途航行中,水手们会把豆子炸出来,方便保存。在很大程度上,这就像数百年来,人们为了保存食物而制作咸肉和腌肉一样。
  也许不受传统的限制,日本人减少了面糊,也改变了馅料。今天,从虾、甘薯、到香菇,都能变成天妇罗。
  阿维列斯说:“日本人从我们那里继承了这道菜,并把它发扬光大。”
  阿维列斯表示,有时,日本人在他的餐馆里看着他的菜会说:“嘿,葡萄牙菜也受到了日本料理的影响。”他补充道:“我会说‘不是,情况恰恰相反’。”在阿维列斯的米其林二星级餐厅,一位出生在日本的副厨师长甚至选择去葡萄牙而不是去法国参加培训,因为他认识到葡萄牙对自己家乡美食的影响,特别是“天妇罗”。
  
  阿维列斯对这道菜也有怨言。通常,豆子往往早上油炸,等到当天晚些时候上桌的时候,早就凉了而且濕软。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只在有客人点这道菜的时候才下锅炸,而且还添加一种叫“nutrios”的淀粉来保持酥脆。豆子被放在面粉、鸡蛋、牛奶和淀粉做成的面糊里裹起来,然后再进行油炸。
  我在葡萄牙采访过的其他厨师也有各自的炸青豆食谱,但并没有太大区别。我在 Avani Avenida Liberdade 餐厅见到大厨奥利维尔·达科斯塔时,他表示,“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菜,我会用面粉、牛奶、鸡蛋、盐、胡椒和啤酒做成面糊。”“啤酒吗?”我问。“是的!它能让面糊发酵,而啤酒泡沫让它的味道更好。”当时他的菜单上并没有这道菜,所以我不得不接受他的说法。
  达科斯塔说,葡萄牙人喜欢吃“炸花园鱼”的原因之一是怀旧。“我们小时候都吃过它,因此对它有美好的回忆。如今,它又卷土重来了,不仅因为人们现在吃的素食更多,还因为年轻一代对我们当地的美食更感兴趣,因为他们想要回到那个简单的时代。”
  阿维列斯将这种对传统葡萄牙超级美食的兴趣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和他的日本出生的副厨师长一起,计划临时供应一种名为“1543”的试吃菜单,这是葡萄牙人第一次来到日本的年份,菜单中包括“炸青豆”和其他葡萄牙菜肴,这些菜肴都曾给日本菜带来启发。除了葡萄牙菜,他还计划供应日本风味的葡萄牙菜,这些美食都是四个半世纪以前葡萄牙人带到日本的。
  
  回到阿维列斯的餐厅,我点的“炸青豆”已经摆在面前。它们像铅笔一样有形,表面凹凸不平,呈淡淡的黄色。每咬一口都回味无穷:酥脆、清淡、超级美味,面糊给硬硬的豆子增添了脆脆的质感。在阿维列斯 2012 年开设的这家餐厅里,这道菜是菜单上一直没有改变的几种菜式之一。
  阿维列斯说:“我没办法去掉它,因为那样我的老主顾会不高兴的。”
  (摘自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编辑/莱西)
其他文献
现在的工作环境比50年前好多了,公司也变着法儿的让我们开心,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不喜欢工作?  最近,我一个朋友的老板对其所有下属发表了一番鼓舞士气的新年致辞。“你们每人都有权热爱本职工作,”他对部下们说。我的朋友觉得这话很可怕,看上去有点被雷到了,我则指出这话既危险又不切实际。没谁“有权”热爱本职工作。不仅如此,大部分人都讨厌工作。  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上输入“我的工作——”,搜索引擎就会联想出你要
钢管舞,这一起源于脱衣夜总会的娱乐活动,有朝一日将可能与始自古希腊战场的撑杆跳高一样,名列国际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这并非空穴来风。  果真成功,那么英国和中国都有功劳。 钢管舞在中国大陆相当受欢迎。舞者被要求不仅身怀钢管舞绝技,同时还是“缘杆文化”的传播者英国立项  国际钢管运动联合会IPSF的创始人是41岁、来自英国赫德福德郡的凯蒂·寇茨。  她经过11年的争取,终于让这一组织被国际单项运动
一位美国大学生用一种惊世骇俗的方式确保她的毕业照让任何人都过目不忘——她头戴学士帽,站在水中,与一只长达四米的鳄鱼合影。  麦肯兹·诺兰是德州农工大学的学生,她今年毕业,并获得野生动物和渔业学学位。  这名大四学生一直在博蒙特救援中心实习,该中心有大约450只包括鳄鱼在内的各类爬行动物。但这只名叫泰克斯的短吻鳄却出尽风头。  因为过度喂养,体型巨大的泰克斯成为当地船只的麻烦事,2016年它被救援中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中餐馆遍布街头的各个角落,但仍被大多数人视作油腻、快捷、廉价的代名词。再美味也不如日式料理或法国西餐来得高贵。不仅如此,中餐厅的主要消费者多以华人为主,想要进入欧美社群的主流圈子并被广泛接受,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却有这么一家中餐厅是个例外。这家一席难求的美国最“传奇”中餐厅被《纽约时报》形容为“一间屹立不倒的餐厅”,它的食客囊括几个时代的全球名流:披头士、滚石、波普艺术家
英国大选保守党获胜,似乎解决了脱欧前景明朗化问题,但也为苏格兰独立努力注入新动力,重新复活了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前出现的防务难题,即英国核威慑何去何从的问题。  英国国会议员麦克尼尔认为,如果英国首相对苏格兰民族党举行独立公投的计划置之不理,就应该制造一个在整个苏格兰举行中期选举的局面,为独立争取民意。英国大选后,苏格兰民族党领袖,苏格兰首席部长斯特金证实她要正式要求授权给苏格兰议会举行苏格兰
Beyond Meat 在美上市一夜暴涨 163%、星巴克等巨头纷纷推植物肉产品,这些都助推植物肉概念在二级市场走红。但今天,星巴克一家门店每天植物肉的销量为个位数,植物肉在中国国内的整体消费数据乏善可陈。“概念火爆,现实骨感”就是植物肉在国内创业、投资领域的现状。高开低走的植物肉如何才能反弹?  北京一个阳光和煦的冬日午后,从写字楼走出来的白领们三三两两进入到星巴克,“一杯大杯美式、一份别样牛肉
沉船啤酒是一款波特风格的啤酒,带有辛辣的丁香味和巧克力味  澳大利亚是个泡在啤酒里的国家。18世纪末杰克逊港(即悉尼前身)建成后,当地人所渴望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稳定供应的啤酒以及各式佳酿。  1796年,殖民贸易公司坎贝尔和克拉克委托“悉尼湾”号从印度加尔各答向杰克逊港运送啤酒、葡萄酒和烈酒,以及谷物和木材等必需品。但商船却未能达到目的地。  “悉尼湾”号在保留岛附近搁浅(岛名起得倒很合适),渐
近几年,亚洲珠宝设计师(尤其以中国香港设计师为主)创作的高端珠宝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佳士得拍卖行的国际珠宝高级主管沃伦设计版的记者说:“我认为,在过去的5年里,这些设计师获得了更高的国际地位。”沃伦表示,设计师的“自我成长”是部分原因,当然也包括国际展览、以及“拍卖行的力量”:拍卖行会为他们看中的珠宝设计师提供支持。这些设计师中最受欢迎的,要数中国香港的王幼伦。最近出版的新书《王幼伦的设计》
纽约马拉松比赛正式开始前,有选手席地而睡,储存体力 来自西班牙的两名参赛者在抵达纽约马拉松赛的终点——中央公园时相拥 来自非洲厄立特里亚的选手吉布雷斯拉希冲刺纽约马拉松终点线 2016年美国纽约曼哈顿,历史悠久、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纽约城马拉松再次开跑,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赛者穿梭在纽约城的街道中来自日本的选手抵达终点  纽约维拉森诺大桥是纽约马拉松的标志性建筑 选手们陆续通过维拉森诺大桥,场面壮观 
有些事情我们天天经历,却很少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最近汇总了一些受众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请专家深入研究之后为你揭开谜底。谜思一你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感?  许多人生活中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你觉得自己好像到过这里,或是曾跟某人说过同样的对话,但你明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被称为“déjà vu”,这个短语其实来自法语。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一个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人脑中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