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无散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甲龙是湖南攸县党政领导中与谭震林(1902-1983,湖南攸县人,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同志交往密切的人之一。他说,与谭老相识相交,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最值得骄傲的幸事。这不仅是他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攸县人民值得珍重的历史财富。不久前,笔者走访了颜甲龙同志,听他讲述了与谭震林交往的点点滴滴。
  1957年4月,谭震林来湖南攸县上云桥乡进行民主办社试点,住在县委院内(中街),陪同谭老办点的有湖南省委秘书长秦雨屏和湘潭地委副书记高臣唐。
  我当时是20多岁的年轻小伙,在县委农村工作部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委、地委指示,要求县委对当前农村阶级现状做个调查,我被抽调出来担任调研组组长。
  “小鬼。你的调查实在”
  5月下旬的一天傍晚,县委副书记易晚珠陪同谭震林在县委院内散步,我把调研材料送给易晚珠时,第一次近距离见到谭老。易书记顺便告诉谭老:这是县委调研组组长,姓颜。谭老听了易书记的介绍,一口攸县土腔朝我问:“小鬼,你现在在做什么调查?”
  我说:“搞农村阶级调查,做阶级分析。”
  谭老饶有兴趣,说:“你谈谈调查情况。”
  因为是在室外,我不好意思让谭老站着听汇报,就说:“我们有个材料……”易书记忙拦住我的话头:“首长要听情况,你就简单汇报一下吧!”
  这样,3个人站在院子里,谭老认真听我讲了攸县农村劳动者的阶级情况。易书记见谭老还没有走开之意,便拎来一把椅子,让谭老坐着。后来话题转到阶级敌人方面(当时指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我说:“中央文件讲,土地改革后,农村阶级敌人鸣冤叫屈,配合台湾反攻大陆,暗杀干部,颠覆人民政权。从我们调查看,攸县的情况有点不同。”
  谭老插话:“你认为攸县有哪些不同?”
  我说:“攸县调查的实际情况,阶级敌人有四怕:一怕干部,见到干部绕道走;二怕讲错话,平日很少与人交谈;三怕斗;四怕‘土劳改’。”
  谭老听得很仔细,问:“‘土劳改’是什么?”
  我说:“‘土劳改’是把地富反坏分子集中,日里(方言,指白天)加倍劳动,晚上开斗争会,写交代书。地富反坏分子说,这样土劳改还不如去坐牢,坐牢每天政府还给饭吃。”
  谭老说:“这‘土劳改’还比较厉害呀!”随即又问,“阶级敌人这么怕,你是如何了解到的呢?”
  我说:“我常和乡治安主任、民兵营长打交道,集中四类分子开训话会,让他们自我汇报,了解改造情况时听到的。”
  “还有什么办法?”
  “我还到组里去,到群众中去,听群众反映四类分子的平日表现。有些积极分子,晚上还常到四类分子家外面去偷听他们讲什么。一来什么运动,他们会说,这会子(方言,这阵子的意思)要小心,不要让人抓住把柄挨斗;‘十一’‘五一’节期间,他们会说,这会子不怕,不会有斗争会开。”
  “还有没有什么办法?”
  “还有,上门去看,找四类分子本人去问。”
  “什么人去呀?”
  “我自己去。”
  “你也去?”
  我说:“我不去怎么行,人家怕挨‘四类分子’边,一挨就有人说闲话。上云桥有个地主分子叫胡伯友,有点文化,过去哪年哪月有兵荒马乱,何时何地遭水灾、旱灾、虫灾。受害多少田,死了多少人,倒了多少房,市场谷米什么价,记载很清楚,解放后不记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记,他说怕作为记共产党的账,挨批斗。”
  汇报完天也快黑了,谭老说:“这个材料可以,给我看看。”临走,谭老伸出手和我握手:“小鬼,你的调查实在。”
  “快来看家乡的烟呀!”
  “文革”中,谭老受到冲击。北京来了红卫兵,指名道姓要找我,开头要我讲攸县怎样学大寨,怎样搞水利建设等,后来集中到谭老身上,要我揭发谭老在攸县的活动情况。我知道来者不善,因此只强调谭老来攸县时我是一般干部,不知情,始终没吐露谭老与我谈话的情节。这天从上午开始一直批斗我,到了下半夜,红卫兵们把桌子敲得咚咚响,问我对毛主席忠不忠,叫我背“老三篇”,还骂我是黑爪牙、打手等,我由他們怎么弄,也没有给他们制造诬陷谭老的半句口实。
  1977年4月,我(时任攸县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出席了全国工业学大庆工作会议,会议在大庆报到,到北京结束,前前后后有一个月,湖南省委带队的是于明涛,湘潭地区带队的是陆明。在北京开会时,湖南与会人员住在北京西苑宾馆。一天上午,会上通知,湖南代表颜甲龙请到大会秘书处来,中央领导通知他到中南海汇报。大会秘书处派车把我送到谭老家。我来到谭老住处的客厅,谭老和夫人葛慧敏大姐在门口迎接。一见面,谭老双手抱着我,对夫人葛慧敏说:“葛秘书啊,我说了,就是这个乃几(方言,指男孩)。”后来才知道,谭老是在参加会议的人员名单中见到有攸县代表颜甲龙,但此颜甲龙是否是他曾经相识的颜小鬼呢,他自己认为是,但葛大姐认为不会有那么巧,两人为此可能有过分歧,因此才有了见面时的这一话语。
  谭老的家,其实也是办公室,室内整洁,很简朴。因为“文革”结束不久,我落座后,谭老便问:“你被批斗了吧!”
  我说:“不但斗了,而且被打伤了。”
  谭老说:“你告诉他们嘛!怕什么!”这时候我才听出,原来谭老是在担心北京红卫兵为找他的材料而牵连我挨打,我连忙解释,我的挨打别有原因,与北京红卫兵无关。
  家里水果早已摆好,谭老一面招呼要我吃水果,一面说:“今日我们谈谈攸县情况,谈一日。”我就攸县农业和工业生产情况向谭老汇报,汇报是漫谈式的,我讲,他听,时不时他问一问。听到攸县农业“四年三大步”,他很高兴。中餐谭老陪我在家里用餐,吃的菜是谭老亲自点的,武昌鱼、辣椒豆豉、红烧肉和汤。谭老怕我吃不饱,把他自己那一份饭的大半拨给我。中餐后安排我在会客室休息,休息后又继续谈,晚餐后我才回大会住所。
其他文献
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代世峰副教授、任德贻教授、李生盛博士为主要研究人员的课题组,最近在我国内蒙古准格尔发现了一个世界上独特的与煤伴生的超大型镓矿床,镓的储量达我国目前探明储量的8.5倍,并将全世界镓的工业储量一举提高将近一倍。  “煤中的镓、锗、钒、铀,都是有益的伴生元素。其中镓在国防科学、高性能计算机的集成电路、光电二极管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并被称为‘电子工业的粮食’。”代世峰介绍,目前世界上
“剃头挑子一头热”,说这话,孩子们搞不懂,也难怪,现在的孩子谁见过剃头挑子呢?  20世纪80年代,农村没有理发店,为了解决村民理发难的问题,每个村庄都聘请一位理发师傅。理发师傅绝大部分来自安徽,他们为了生计,一年四季在外漂,走村串户为人理发。“剃头海”就是我村的理发师傅,个子不高但长得很敦实,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每隔一个月他都会来,来时挑一副剃头挑子,一头是煤火炉,用来烧热水洗头的,一头是盆架、洋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民政协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我是1978年8月从部队转业到湖南省政协机关工作的,对湖南省政协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新时期湖南省政协工作的开展记忆犹新。今年是湖南省政协成立70周年,现将新时期湖南省政协工作的片段回忆记录如下,以志纪念。  “省政协正名了”  “文革”前,湖南省只有21个市、县政协组织,1640名政协
如今,在北京故宫建筑群的殿脊和屋脊上,有许多琉璃的瑞兽装饰件。主要有两类:正吻与脊兽,它们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正吻是宫廷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件:龙头、龙口,咬住正脊,是防火镇水的象征。脊兽就是紫禁城大小宫殿的檐角上,装饰的琉璃雕饰件,每一件饰物都是自古以来传说中的麟类、羽毛类和兽类的吉祥动物形象,形态各异,含义丰富。排在最前面的是骑凤的仙人。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
宋朝时,中原地区广种粟麦,北方多以面食为主,饼由此成为宋朝百姓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主食。散文家汪曾祺在《宋朝人的吃喝》中描述过宋朝人的饮食风俗:“宋朝的面食品类甚多。我们现在叫作主食,宋人却叫‘从食’。面食主要是饼。《水滸》动辄说‘回些面来打饼’。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东京梦华录》载武成王庙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五十几个炉子一起烙饼,真是好家伙!”可见,宋朝人是
王笑寒《中国古代的将军们为何没有“八块腹肌”反而都挺着“将军肚”?》  当我们问“为何中国古代名将都是将军肚,而没有八块腹肌”时,潜意识里已经将“八块腹肌”与理想的男性形象画了等号。但实际上,“八块腹肌”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它根植于古希腊文化中对人体肌肉线条的偏爱,又通过西方影视作品等影响了一代人。而在中国,并没有欣赏肌肉的历史传统。相反,中国古代画师笔下的战将看起来都有些“大腹便便”。秦始皇
“刻苦寻求八体书,清朝第一有嘉誉。穷追二李开新法,照古腾今邓石如。”这是日本著名诗人、书法家渡边寒鸥(1931年出生)论评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一首七绝。  邓石如( 1743-1805),原名琰,安徽怀宁人。他为表示自己“不贪赃,不低头,不阿谀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之品格,遂字石如。又因他家在安徽怀宁县皖公山下,便将“皖”字拆开倒用以为号,称“完白山人”“完白山民”。在他54岁时,嘉庆皇
《史记·扁鹊传》说,秦越人闻名天下,周游列国,“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据考证,“扁鹊”是翩翩飞舞的喜鹊之意。2000多年前,司马迁曾叙述了一个“扁鹊”的故事。他说这个人姓秦,名齐之,越人。后来有人觉得齐之与越人意思似乎不通,就自作主张将“齐之”两个字给删去了,直接叫做“秦越人”。  据传,秦越人以扁鹊名义出现之前,年轻时的他曾是驿舍的舍长(驿馆主事),至少在齐国某通衢大道上的驿舍待
1925年,金岳霖(1895—1984,哲学家、逻辑学家)留洋归国,被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消息传出后,金岳霖的好朋友艾思奇、梁思成却为他发了愁:金岳霖虽然满腹经纶,可他天生一副不苟言笑的刻板长相,怎么能胜任那份要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的工作呢?  次年秋,艾思奇和梁思成去清华大学探望金岳霖,当时学校里正在组织一场“优秀教授”的学生评选,金岳霖不仅榜上有名,而且还是第一名!艾思奇和梁思成正惊讶,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