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城市的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合肥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内在学习需求,优质、普惠、多样的教育服务成为提高生活品质、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基础性需要。十年来,作为正规教育的拓展与补充,立足社区、服务全民的社区教育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个体终身学习习惯养成,服务重点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从摇篮到拐杖”的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保障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终身学习理念在安徽省合肥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百姓对终身教育关注度较高。立足于安徽省合肥市社区教育工作近十年的实践探索,通过回顾社区教育发展的背景、历程,介绍合肥社区教育发展路径及模式。
[关 键 词] 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合肥;报告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034-02
一、社区教育在合肥市发展的背景及历程
20世纪以来,从欧美兴起的社区教育蓬勃发展并蔓延至全球,以美国“社区学院”、日本“公民馆”、北欧“民众教育”、英国“工艺社”为代表,诸多发达国家尝试打破传统校园围墙,将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社区教育在发达国家被当作一种新型社会福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普及,终身教育理念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1999)。经过二十余年,社区教育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尤其是在实践领域硕果累累,虽仍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存在,但社区教育服务现代社会的各项功能已逐渐被开发并得到认可。随着合肥市的快速发展,市民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合肥市社区教育通过打造线上数字化学习平台与举办线下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立足百姓的需求、培育百姓的团队、开发百姓的课程、打造百姓的讲堂、搭建百姓的舞台,以学习为入口,以才艺展示、志愿教学、学分转换等为出口,架起了终身教育的桥梁。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群众自发性娱乐、休闲、健身为主的民间社区教育活动已经出现在我市部分街道、社区中,并形成了一些团队,例如旱船队、莲湘队、腰鼓队、民歌队等,他们零散分布,多以技艺传承、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大大增强,涌现出诸多以兴趣爱好、社会交往为主要驱动力的具备显著“教”与“学”元素的摄影、书画、舞蹈、模特等社区学习团队。此外,教育部门针对在职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培训、民政部门针对弱势群体的就业创业培训、企事业单位针对在岗职工的岗位培训、人社部门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农业部门针对农民的新技术推广培训、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针对成人的学历补偿教育、少年宫针对青少年的课外培训、商业培训机构针对成人及青少年的短期培训等,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幼儿园、中小学及大学校园内,学习不仅仅是校内学生的需求,人人可为“学生”。
2011年,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合肥分校(以下简称“合肥电大”)立足广播电视大学体系办学优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回应合肥市民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勇担教育新使命,拟订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即“将合肥电大办成一个立足合肥终身教育的公共服务基地,办成一个满足市民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超市,办成一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开放型大学”(孙江陵,2011)。为学习国内社区教育先发地区的宝贵经验,尽快打开合肥市社区教育工作局面,在合肥电大的努力争取下,合肥市教育局、合肥电大共赴江浙沪等地开展社区教育专题调研,并形成报告呈交市政府。领导机构的成立为社区教育在合肥这一创新之城快速发展揭开了新篇章。从此,社区教育逐渐成为合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电大逐渐成为服务合肥市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
2014年12月,由合肥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主办,合肥市教育局、蜀山区人民政府承办,蜀山区教育体育局、合肥广播电视大学协办的合肥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在蜀山区举办,标志着合肥电大正式增挂合肥社区大学校牌,合肥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架构之市级架构正式搭建形成。同月24日,由合肥市教育局主办,合肥电大承办的合肥终身学习网正式上线,以海量线上资源供给探索合肥市民数字化学习新路径,此平台也逐渐成为全市社区教育新闻资讯发布主阵地。
2017年11月13日,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主题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合肥成功举辦,此次活动既为合肥提供了一次全面展示社区教育发展成果的机会,也促进了终身教育理念在全市的传播,还加强了各县(市)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合肥市社区教育发展路径及模式
基于过往社区教育的探索发展历程,总结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方法、路径,合肥市探索形成了社区教育“931”发展模式(孙江陵,2017)。该模式既是对上一阶段(2011年至2017年)社区教育工作的凝练概括,也在下一阶段(2017年至2021年)社区教育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得到了检验,又为未来我市社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及路径。其内容包含9个“一”,3个“库”,1个“目标”。 9个“一”具体是指:(1)成立一个由市委副书记任主任,市直17家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全市终身教育领导机构,即合肥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2)建立一套政府支持机制。包括将社区教育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将社区教育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目标任务考核,形成市级社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制度并逐步扩展至区级。(3)构建一个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市级)1所社区大学—(县/市、区级)12个社区教育学院—(街道、乡镇级)147个社区学习中心—(社区、村级)1518所社区学校。(4)创建一批市级、省级、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单位。(5)搭建一个“互联网+”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化平台,即安徽合肥终身学习网络平台。(6)打造一批社区教育品牌活动及终身学习体验基地。(7)培养一支基层社区教育骨干队伍。(8)建设一批具有合肥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9)打造一个社区教育宣传阵地,先后为《江淮晨报·终身教育专刊》《合肥晚报·终身教育专刊》。
合肥市通过以上九种举措,大力推动了社区教育走在全省前列、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多样的终身教育服务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为居民提供的新福祉,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深入群众心中,终身学习的实现成为市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得到了百姓的关注、参与及点赞,其发展势如破竹,以“合肥速度”匹配并惊艳着这座创新之城。通过积极服务重点人群,合肥市社区教育逐步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老年人的新舞台、新市民的心灵家园、在职人员的加油站,也在实际工作中成为社区治理的助推器,让城市更加乐居、宜业、尚学。
3个“库”是指:合肥市社区教育专家库、合肥市社区教育志愿者库、合肥市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
合肥市通过“能者为师——寻找社区好教师”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并选拔具有一技之长、热心公益、长期奉献社区的优秀志愿教师,通过全市性技能与教学的比赛及认定,与合肥社区大学签订志愿服务承诺书,并颁发聘书,将他们纳入合肥市社区教育专家库或合肥市社区教育志愿者库。此外,通过整合资源,共享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全省家庭教育专家资源,并成立父母“童”学讲师工作室,建立全市家庭教育专家库;并开展面向12个县(市)区的合肥市社区教育指导员选拔聘用,探索建设合肥市社区教育指导专家库,进一步扩大专家来源,充实、丰富合肥市社区教育专家库专家资源。
1个“目标”指的是: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合肥市社区教育“931”发展模式是非静止的,其内容随着合肥社区教育工作的推进不断更新,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其政府主导、教育牵头、四级联动、线上线下的机制符合社区教育发展要求。变化的是具体举措及活动,不变的是以市民学习需求为核心、以办老百姓满意的终身教育为宗旨的理念。
三、结语
2011年以来,合肥市在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搭建起了立足社区、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网络体系,建立起了以合肥社区大学为龙头,自上而下的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依托这个体系,以老年人、家长、青少年、新市民、妇女等为重点服务人群,广泛开展了多元、多样、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形成并不断拓展了具有合肥特色的社区教育“931”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乃林.改革开放进程中社区教育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经验[J].终身教育研究,2018,29(6):12-17.
[2]吴遵民.当代终身教育理論的研究现状和课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7-112.
[3]沈光辉.关于加快推进我国社区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41-44.
[4]赵文君.试论社区教育助推学习型城市建设:宁波社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4):65-68.
◎编辑 栗国花
[关 键 词] 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合肥;报告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034-02
一、社区教育在合肥市发展的背景及历程
20世纪以来,从欧美兴起的社区教育蓬勃发展并蔓延至全球,以美国“社区学院”、日本“公民馆”、北欧“民众教育”、英国“工艺社”为代表,诸多发达国家尝试打破传统校园围墙,将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社区教育在发达国家被当作一种新型社会福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普及,终身教育理念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1999)。经过二十余年,社区教育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尤其是在实践领域硕果累累,虽仍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存在,但社区教育服务现代社会的各项功能已逐渐被开发并得到认可。随着合肥市的快速发展,市民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合肥市社区教育通过打造线上数字化学习平台与举办线下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立足百姓的需求、培育百姓的团队、开发百姓的课程、打造百姓的讲堂、搭建百姓的舞台,以学习为入口,以才艺展示、志愿教学、学分转换等为出口,架起了终身教育的桥梁。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群众自发性娱乐、休闲、健身为主的民间社区教育活动已经出现在我市部分街道、社区中,并形成了一些团队,例如旱船队、莲湘队、腰鼓队、民歌队等,他们零散分布,多以技艺传承、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大大增强,涌现出诸多以兴趣爱好、社会交往为主要驱动力的具备显著“教”与“学”元素的摄影、书画、舞蹈、模特等社区学习团队。此外,教育部门针对在职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培训、民政部门针对弱势群体的就业创业培训、企事业单位针对在岗职工的岗位培训、人社部门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农业部门针对农民的新技术推广培训、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针对成人的学历补偿教育、少年宫针对青少年的课外培训、商业培训机构针对成人及青少年的短期培训等,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幼儿园、中小学及大学校园内,学习不仅仅是校内学生的需求,人人可为“学生”。
2011年,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合肥分校(以下简称“合肥电大”)立足广播电视大学体系办学优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回应合肥市民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勇担教育新使命,拟订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即“将合肥电大办成一个立足合肥终身教育的公共服务基地,办成一个满足市民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超市,办成一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开放型大学”(孙江陵,2011)。为学习国内社区教育先发地区的宝贵经验,尽快打开合肥市社区教育工作局面,在合肥电大的努力争取下,合肥市教育局、合肥电大共赴江浙沪等地开展社区教育专题调研,并形成报告呈交市政府。领导机构的成立为社区教育在合肥这一创新之城快速发展揭开了新篇章。从此,社区教育逐渐成为合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电大逐渐成为服务合肥市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
2014年12月,由合肥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主办,合肥市教育局、蜀山区人民政府承办,蜀山区教育体育局、合肥广播电视大学协办的合肥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在蜀山区举办,标志着合肥电大正式增挂合肥社区大学校牌,合肥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架构之市级架构正式搭建形成。同月24日,由合肥市教育局主办,合肥电大承办的合肥终身学习网正式上线,以海量线上资源供给探索合肥市民数字化学习新路径,此平台也逐渐成为全市社区教育新闻资讯发布主阵地。
2017年11月13日,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主题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合肥成功举辦,此次活动既为合肥提供了一次全面展示社区教育发展成果的机会,也促进了终身教育理念在全市的传播,还加强了各县(市)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合肥市社区教育发展路径及模式
基于过往社区教育的探索发展历程,总结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方法、路径,合肥市探索形成了社区教育“931”发展模式(孙江陵,2017)。该模式既是对上一阶段(2011年至2017年)社区教育工作的凝练概括,也在下一阶段(2017年至2021年)社区教育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得到了检验,又为未来我市社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及路径。其内容包含9个“一”,3个“库”,1个“目标”。 9个“一”具体是指:(1)成立一个由市委副书记任主任,市直17家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全市终身教育领导机构,即合肥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2)建立一套政府支持机制。包括将社区教育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将社区教育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目标任务考核,形成市级社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制度并逐步扩展至区级。(3)构建一个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市级)1所社区大学—(县/市、区级)12个社区教育学院—(街道、乡镇级)147个社区学习中心—(社区、村级)1518所社区学校。(4)创建一批市级、省级、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单位。(5)搭建一个“互联网+”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化平台,即安徽合肥终身学习网络平台。(6)打造一批社区教育品牌活动及终身学习体验基地。(7)培养一支基层社区教育骨干队伍。(8)建设一批具有合肥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9)打造一个社区教育宣传阵地,先后为《江淮晨报·终身教育专刊》《合肥晚报·终身教育专刊》。
合肥市通过以上九种举措,大力推动了社区教育走在全省前列、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多样的终身教育服务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为居民提供的新福祉,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深入群众心中,终身学习的实现成为市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得到了百姓的关注、参与及点赞,其发展势如破竹,以“合肥速度”匹配并惊艳着这座创新之城。通过积极服务重点人群,合肥市社区教育逐步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老年人的新舞台、新市民的心灵家园、在职人员的加油站,也在实际工作中成为社区治理的助推器,让城市更加乐居、宜业、尚学。
3个“库”是指:合肥市社区教育专家库、合肥市社区教育志愿者库、合肥市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
合肥市通过“能者为师——寻找社区好教师”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并选拔具有一技之长、热心公益、长期奉献社区的优秀志愿教师,通过全市性技能与教学的比赛及认定,与合肥社区大学签订志愿服务承诺书,并颁发聘书,将他们纳入合肥市社区教育专家库或合肥市社区教育志愿者库。此外,通过整合资源,共享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全省家庭教育专家资源,并成立父母“童”学讲师工作室,建立全市家庭教育专家库;并开展面向12个县(市)区的合肥市社区教育指导员选拔聘用,探索建设合肥市社区教育指导专家库,进一步扩大专家来源,充实、丰富合肥市社区教育专家库专家资源。
1个“目标”指的是: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合肥市社区教育“931”发展模式是非静止的,其内容随着合肥社区教育工作的推进不断更新,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其政府主导、教育牵头、四级联动、线上线下的机制符合社区教育发展要求。变化的是具体举措及活动,不变的是以市民学习需求为核心、以办老百姓满意的终身教育为宗旨的理念。
三、结语
2011年以来,合肥市在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搭建起了立足社区、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网络体系,建立起了以合肥社区大学为龙头,自上而下的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依托这个体系,以老年人、家长、青少年、新市民、妇女等为重点服务人群,广泛开展了多元、多样、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形成并不断拓展了具有合肥特色的社区教育“931”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乃林.改革开放进程中社区教育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经验[J].终身教育研究,2018,29(6):12-17.
[2]吴遵民.当代终身教育理論的研究现状和课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7-112.
[3]沈光辉.关于加快推进我国社区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41-44.
[4]赵文君.试论社区教育助推学习型城市建设:宁波社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4):65-68.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