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的毛边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rrow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毛边书得先谈它的定义。由于现代的铅印平装书对于我们来说是舶来品,而线装书才是我们的专利,所以谈起“毛边”的定义,还是得遵从西方的说法。法俄英德称毛边书为“未切本”,定义是“书籍出版后,有经装订而书页尚未切开的,称为‘未切本’,在法文书中甚为流行。”我们叫习惯了的“毛边书”之“毛”,实际就是西方定义的“未切边”——“书或杂志常有折页尚未切口的,此边称之为‘未切边’。”
  说起来,毛边书实属图书装帧的范畴,是装帧的手段之一,如同封面、扉页、字体、行距、插图一样,它们共同完成了一本书的外观和内在。只不过读者们习惯了切边本,看到毛糙糙的没有裁开的书页很是怪异,他们通常会说,“这本是个废品吧,你瞧连页还没裁开呢。”实际上,读者没有说错,将书边裁齐是印书车间的最后一道工序,除非作者特别嘱托了“别裁边”,工人们是不会忘了这“最后一刀”的,忘了就是废品。一个世纪以来,喜欢毛边书的人群乃“小众里的小众”。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毛边书热了三十来年了,但是如今谈起毛边书来,好像仍然处于启蒙阶段,仍然得ABC地从头谈起,这个A就是鲁迅先生;说毛边书,鲁迅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号主角。鲁迅关于毛边书的经典语录被无数次地提及,现在依然如此。
  鲁迅先生曾自称“毛边党”,他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初版就是毛边本,如今已成珍罕书籍。他曾在1935年4月10日写给曹聚仁的信中说:
  《集外集》付装订时,可否给我留十本不切边的,我是十年前的毛边党,至今脾气还没有改。但如麻烦,那就算了,而且装订作也未必肯听,他们是反对毛边的。
  此事是指《集外集》的付印,大概是曹聚仁筹划此事,所以才会有先生的叮咛。在同年的7月16日,鲁迅先生给萧军的一封信中同样说到毛边书的问题:
  许(指许广平)谢谢你送给她的小说,她正在看,说是好的。切光的(指小说《八月的乡村》,此书有毛边本)都送了人,省得他们裁,我们自己是在裁着看。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
  鲁迅的兄弟周作人也对毛边书有着精辟的见解。周氏兄弟所办《语丝》杂志是非常有名的刊物,在1927年4月的那期(第129期)上有位青年读者方传宗给周作人写信询问“毛边装订的理由”。方说,“近来毛边装订书的制出真是风行一时了:北新啦,创造社啦,光华啦,开明啦……等书局最新出版的书籍几乎都是毛边装订的。”这口气分明是对一窝风的毛边书热的不满。方抱怨道,“若说阅读时带着一把小刀是富有艺术意味,那更是不值一驳的一句牵强话!”方向周作人求助,“岂明先生,你是留心我们青年种种问题的人,好在《语丝》也并不是那一类毛边装订的书,那我才敢大胆地向你提出我的意见,求你公开解决我们对于读那类书的时间上的损失(至少是我个人的损失);或者请你更详细地,满意地来解答毛边装订书的理由。但切不要以‘此自古已有之’或‘外国亦然’等敷衍话来塞责!”
  令我想不到的是,当年毛边书初兴之时,会遭到如此猛烈的反对。这位方先生说《语丝》不做毛边,也许是他没看到,《语丝》也做有少量的毛边本,笔者收存好几本呢。有趣的是,我抄方先生的这段话就是从毛边《语丝》上抄来的。
  周作人回复方先生,称毛边书有两个好处“第一,毛边可以使书不大容易脏,——脏总是要脏的,不过比光边的不大容易看得出。第二,毛边可以使书的‘天地头’稍宽阔,好看一点。不但线装书要天地头宽,就是洋装书也总是四周空广一点的好看。……至于费工夫,那是没有什么办法,本来读书就是很费工夫的,只能请读者忍耐一下子。”
  热爱毛边书的一族虽然拥有鲁迅这面大旗,可是在民族危机频发的年代,这种小摆设的个人趣味,只有黯然地隐退到书房一隅,这一退便是半个世纪的光阴。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泰民安,“毛边书热”又悄然兴起,尽管依旧文人趣味,但是赶上了全民收藏热潮,毛边书沾了光,勃兴至今三十年,未见颓势。狂热之程度,参与之人数,均非二三十年代可比。
  说起毛边书的第二次热潮,藏书家唐弢(1913-1992)居功至伟。唐弢的杂文风格酷似鲁迅,在三十年代唐弢使用笔名“晦庵”发表杂文,居然被误为鲁迅的又一个笔名。唐弢藏书多为新文学绝版书,自然地继承了鲁迅的爱好。唐弢说:“我之爱毛边书,只为它美——一种参差的美,错综的美,也许是我的偏见吧:我觉得看蓬头的艺术家总比看油头的小白脸来得舒服。所以所购取的书籍,也以毛边的居多。”唐弢去世后,藏书捐给现代文学馆,文学馆出版了好几本关于唐弢藏书的图书,使毛边书爱好者可以一睹早期毛边书的风采。据最新消息,前向在香港的一场旧书刊拍卖会上,唐弢签名本《晦庵书话》拍出了27000港币的惊人高价。
  比唐弢稍晚一辈的藏书家姜德明、倪墨炎也为第二次毛边书热起了推波助澜之作用,姜倪所出作品都要留几十本毛边本,以赠同好。二十年前我初涉猎书之事,听说到了“毛边书“这个专业词,那是从唐弢、姜德明这一代新文艺藏书家写的书里得知的,感觉真是很了不起的一种书。唐弢先生我没见过,他去世的那一年(1992年),我开始给姜德明先生写信,一封接着一封地写。姜先生当时已写了文章《告别“毛边党”》,文中说,他编撰的《北京乎》出版时曾留有几十册毛边本,寄给了朋友。孙犁给他写信说:“从昨天上午收到你惠寄的书,就开始了裁书的工作,手眼跟不上,直到今日上午才把两册裁完。这当然是雅事,不过也耽误先睹为快的情绪。心急读不了毛边书,这就是结论。当年鲁迅提倡,然而‘毛边党’后来没有普及,恐怕就是这个缘故吧?”孙犁的话给姜先生提了个醒,至少毛边书对于老年读者不适宜。孙犁说的很对,“先睹为快”是一本好书对读者的召唤,而毛边阻隔了阅读的快感。当一本书失去阅读的快感,它的外型再奇特也没有实际的意义,也就是一向所说的“徒有其表”。
  我认识的几位资深“毛边党”(对深度毛边书痴爱者的称谓),都有一个共同的操守,新入手的毛边书只为收藏绝不会裁开了阅读,如果阅读的话就会另外买一本,并美其名曰“一本藏,一本读”。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毛边书,操守便成为一句空话,因为能够得到早期毛边书的机率很低,更不大可能收藏到没有裁开的毛边书。精明的贩书者会在出售一本毛边书时着重加一句“本书的毛边是没有裁开的”,当然价钱你可是要多付三四成的。   我以前说过很多赞美毛边书的话,现在似乎不觉得毛边书有神乎其神那么美丽,甚至对于当下“逢书必毛”的现象心生反感。不只毛边书这一件事,我对过去如痴如狂地热爱过的许多事物的态度都发生了相反的改变。我惟一没有改变的是对于图书本身的喜爱。
  当年我也收到了姜德明先生赠送的毛边本《北京乎》,异常兴奋,别说裁了,连姜先生邮书用的旧报纸和大信封我都原封未动地保存至今。我又另外买了一本《北京乎》来读。
  在收到《北京乎》之前,姜先生还送了我一本他的书话集《余时书话》,也是毛边的。这本书初版只印了一千五百本,其中毛边做了一百册。当时我还不知道毛边书的珍贵,收到书后马上就急着咔嚓全给裁了,还在书页的空白处乱写了许多字,现在很后悔,我毁了一本极其难得的毛边书。
  对于书什么要做成毛边,周作人的说辞是毛边翻脏了还可以切掉,这本书又跟新书一样了。这个理由看似有道理,仔细一想则不尽然,世上除了辞典一类的工具书有可能由于经常使用而翻脏之外,还有哪种书能达到翻脏之程度?过去有可能,因为过去图书是稀有之物得来不易,一本书会被很多人传阅。脏即切掉,此书就不再翻阅了么,再脏可就无边可切了。
  毛边书是对书籍本身功能的反动,这话也许说得不大得劲儿,还是打个比方吧。邮票的功能是邮资,是寄信使用的,可是一旦进入了收藏的范畴,邮票原来的固有属性就发生了动摇甚至完全改变了原有属性,这是现成的例子。当然这种动摇或改变,并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反而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我一开始是集邮的,后来才转入搜集图书。我写过《别矣,我的集邮》,意思有点像现在对毛边书的态度。我断然将收集了二十年的邮票“清仓出货”,可说是情断意绝。对书籍,我却是一本也不愿意舍弃,利用自有书刊,竟然写了十几本书。
  我写的书,每本都嘱付责编做些毛边本。1999年第一本书《漫话老杂志》做了十本毛边,做出来后编辑觉得新奇留了两本,到我手只有八本了。我的朋友当然都得送毛边的,现在我只剩一本了,有人出很高的价钱,我舍不得卖,由此可见我对毛边书的态度是游移的,多重标准的。上海译文社2010年出了一系列精装毛边本,做工很精致,内容又是我所喜欢的,当即在当当网订了其中的《美国散文精选》,其中一篇《古宅琐记》,最初读的是北岳文艺版,那时的书做的真够粗糙的,但是那时读书就是读书,不大关注书的外貌。
  毛边书近年大受追捧,有一个具体的原因大家都没有提到,说的最多的老是“鲁迅如何如何倡导毛边本”的那几句话。毛边书大行其道,北京的网络书店“布衣书局”功不可没,这家书局八九年来不遗余力地宣扬毛边书,最重要的一点是书局是卖书的,不间断地出售毛边书,终于形成了规模效应,集结了一大批铁杆“毛粉”。毛边书好卖,出版社闻风而动也愿意做毛边。最快的毛边书销售速度是布衣书局创造的,100册《书边梦忆》(姜德明著)4分30秒售空;最多的毛边书销量也是布衣书局创下的,《四手联弹》售出235册。这样的销售业绩连大书店也自叹弗如。毛边书一旦和商业挂钩,来势之凶猛,前景不可限量耳。
其他文献
一向对自家的小吃、美食感到自豪的台湾,2014年却因为顶新集团的黑心油事件而重创许多消费者的信心,人人自危,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吃得安心?  台湾有句俗谚“吃饭皇帝大”,意思是吃饭就像当皇帝一样,是不可以被打扰的、十分重要的事情。难怪当台湾社会发现顶新集团竟然以劣质油品混充食用油卖给消费者,愤而发起全面抵制,誓言要把顶新集团赶出台湾。  说来有趣,食品造假事件,并非始自台湾。就以去年在台湾爆出的大规
期刊
毛边书自1909年由周氏兄弟引入中国,在二三十年代成为一时风尚,郁达夫、胡也频、郭沫若、林语堂、叶灵凤等文人雅士,北新书局、光华书局、开明书店等出版社机构也曾是当时的“毛边党”。“毛边党”是当时鲁迅的自称,后来的秋禾先生还做过一个“毛边党人排行榜”,将鲁迅推举为党魁,唐弢、周煦良、钟叔河、黄俊东为“四大金刚”,钱伯城、董桥、陈子善诸君为“护法使者”。  毛边党人自然是爱毛边的,像唐弢、陈子善、谢其
期刊
2006年,由朱赢椿设计的《不裁》获“中国最美的书”和德国莱比锡书展“世界最美的书”奖项,一时好评如潮。有评价说此书“成了一本需要边裁边看的书,让阅读有延迟、有期待、有节奏、有小憩,最后得到一本朴而雅的毛边书”。我印象当中,这是新世纪以来毛边书风潮进入大众视野的一个代表性事件。  其时,我初涉出版,对这种过于“形式感”的设计并无特别的感受和触动。对毛边本除了可怜的一点模糊印象外,知之甚少。也许是我
期刊
少如牛毛?懂这句话的人都会莞尔一笑,知道说的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说的是普及出版部总编辑林道群先生,说的是他制作的毛边书。这些年,以董桥系列作品为代表的OXFORD中文书籍装帧与内容俱美,深得读者激赏,极少量的毛边本更是爱书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每每现身江湖,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端的是凤毛麟角。  与林道群先生结缘于微博,他做书我说书,千山万水隔不断相投的志趣。蒙先生垂爱,时有新出版的毛边书见赠。20
期刊
前年我与出版人邓占平先生到中央编译出版社拜访编审邢艳琦女史,适逢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炳月先生,与之谈及出一种鲁迅作品单行本的计划。他认为时下鲁迅作品的版本极多,堪称纷繁复杂,若再出一种版本,无论是从市场考虑还是对读者的增益似乎都无所裨,不如将鲁迅著作的初版本影印一版。  鲁迅著作的初版本在新文学圈子里历来受重视,被奉为“新文学善本”,迄今为止没有完整地影印过。鲁迅从1923年8月在新潮社初
期刊
量化投资——策略与技术  作者:丁鹏  页数:561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定价:人民币118.00元  本书是国内少有的有关量化投资策略的著作。用60多个案例介绍了量化投资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分为策略篇与理论篇两部分。最后介绍了作者开发的D-Alpha量化对冲交易系统,该系统全球市场验证显示具有长期稳健的收益率。附录是作者开创性的理论“策略组合模型”,探讨了策略的定义、组合、杠杆、资金
期刊
三十岁那年,在《天下杂志》当记者的范钦慧,在做乡土教育采访时,忽然感受到内心涌动的对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从小在一个升学至上的环境中长大,很小的时候就被割裂了与自然的联系,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那次采访唤起了范钦慧内心的渴望,她听到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我好想成为那样的人,在森林当中,光用耳朵听,就知道鸟的名字;知道某个季节自然的氛围,什么时候会与什么样的动物相遇,什么季节该去
期刊
大抵三五年前,第一次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我一动不动地坐了整整一个下午,桌上的热咖啡完全凉透,一口也没喝。我完全沉浸在这本书里,跟随着季羡林先生忠实的记录,去了一趟那个离我很远的年代,我一会儿一阵冷汗,一会儿一阵痛苦,我愤怒、流泪,因为书中的描写太过真实过于狼狈,我竟然还笑了两次,立刻我就为自己的笑感到惭愧和不忍。但这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真实的感受,实事求是地记下来。由于职业的关系,平时也算是个
期刊
到过台湾的朋友,或惊叹于刀斧神功的自然风貌,或感慨于宾至如归的人文风情,但也一定会对繁华地段上的诚品书店24小时不打烊的文化坚守留下深刻印象。而随着4月8日起北京三联书店正式启动夜间模式(4月8日至17日为试营业),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书店终于登场亮相北京这座历史古都和文化中心。  作为书店,三联书店虽然没有走上连锁之路,但凭借三联出版品牌的影响和号召力,仍然奠定了其在大陆读者心中的地位,也一跃
期刊
从一粒种子,到一朵花的开放,复杂的生命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简单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描述为潜能的绽放,其结构正如一朵蒲公英:存在着丰富的主题,标示出不同的领域,而这些主题又彼此缠绕着,分享共同的源头。于是思想的图景表现为一个错综的球面,语言与历史、眼睛与声音、记忆与遗忘、神魔与弥赛亚,所有无关都是相对的,它们构成球体本身,并且最终以张力的形式展现出什么是哲学。  乔吉奥·阿甘本在《潜能》一书中写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