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与毛边本出版始末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hen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年我与出版人邓占平先生到中央编译出版社拜访编审邢艳琦女史,适逢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炳月先生,与之谈及出一种鲁迅作品单行本的计划。他认为时下鲁迅作品的版本极多,堪称纷繁复杂,若再出一种版本,无论是从市场考虑还是对读者的增益似乎都无所裨,不如将鲁迅著作的初版本影印一版。
  鲁迅著作的初版本在新文学圈子里历来受重视,被奉为“新文学善本”,迄今为止没有完整地影印过。鲁迅从1923年8月在新潮社初版《呐喊》,到去世后的1937年遗稿《且介亭杂文末编》的出版,著作单行本之初版本共有22种(同一作品在不同出版社重复出版的不计),如果将这些本子收集全,影印出版,无论是对普通读者还是对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随后,我与邓占平先生拜访了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副馆长黄乔生先生和文管部主任刘思源先生,得以一睹鲁迅著作初版本的真容,发现初版本均为毛边本。毛边本亦称作毛装书,早期流行于欧洲,尤其是法国,法国人将之称为“未切本”。欧洲毛边本大多为精装本,读书的人一手持刀裁切,一手翻看阅读。电影《戏梦巴黎》和《安娜·卡列尼娜》中都有裁切毛边书的细节。中国的毛边本源自清末留学生,鲁迅先生就是最早的发起人之一。鲁迅先生喜欢毛边书,对于毛边书,他有一个很好的诠释:“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书籍装订好,不切边。民国时期的一代知识分子,不独开启民智,更注重读书的情趣。毛边书,便是这种见证。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臧克家等诸多文化大家的作品都曾以毛边书的形式面世,甚至连一些杂志也有做成毛边本的。
  鲁迅先生曾自称“毛边党”,与其弟周作人推行“毛边书”最力。他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初版就是毛边本,如今已成珍罕书籍。他曾在1935年给曹聚仁和萧军的信中都曾有过提及毛边书的问题。(编按:前文亦有细叙,详见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2005年11月版13卷436页和501页)
  在鲁迅先生看来,毛边书大概是冠发莹润的少年或是青丝委地的美人吧,它有一种错综的、天然的美。而切光了边的书,则像是秃子。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生前所出的作品初版本大多为毛边本。
  了解了这些,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此次影印鲁迅作品,要如何编订、装帧、要不要做成毛边本?
  为了确定可行性,特别邀请了鲁迅研究专家王得后、王世家、李允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作家止庵、解玺璋,藏书家谢其章等十余位专家座谈,最终决定以“原大,原封面,原版式,毛边”为原则,尽可能地保留民国时期初版本的全部信息,这就促成了《鲁迅著作初版精选集》的出版。之后,又拜访了一些老出版人和资深的印刷顾问,在毛边本的制作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际上,建国后毛边本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生疏的概念,以致于发生了这样的笑话:有出版社制作了毛边本发货到书店,结果被退回,书店责备印厂将没切边的半成品发出去了。直到近年来一些藏书家的鼓吹,才重新兴起了“毛边风”。然而,时下的毛边本与鲁迅所倡导的毛边本仍然有一定距离,时下的毛边本“书芯”大于封面,长出来一截,看起来十分毛糙,这是因为印厂装订后,省去了切边这道工序。主要原因还在于毛边本爱好者群体较小,单独制作毛边本成本太高。因此,一些作者只好要求印厂在装订完大货之后,留出几十本或一二百本不切边,这就是毛边本了,这便是现代毛边本粗糙的根本原因。民国的毛边本之所以没有这种情况,是因为民国书籍制作工序和现代工序不一样,折纸主要采用手工折纸。现代书籍制作采用机器折页,因为人工折纸成本太高,印厂不愿意为了几十本或一两百本书而动用人工折一次纸。
  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毛边本是小毛边,并不伸出封面之外,要制作成鲁迅式的小毛边本,非采用人工折纸不可。因此,经过多次与装订厂沟通,最终达成了手工折纸的协议。这是很难得的,《鲁迅著作初版精选集》分为两种规制,一种是函装版,另一种是典藏版(注:函封装帧采用更为名贵的黑丝绒材质烫金,鲁迅像章为100克纯银)。两种版本都附赠雕塑大师张松鹤制作的鲁迅像章以及牛骨裁纸刀等稀缺物件。
  这套书出版后,获得多方面的好评,因为它符合民国书籍的审美情趣,再现了传统毛边书的效果,有书香,也有气韵。从后来书友的回馈来看,毛边本宜少不宜多,因而在2014年出版的《海上述林》《鲁迅译作精选集》等书中,仅制作50套毛边本,且全编号,使之成为真正的“毛边党”的禁脔。尽管装订厂对小量毛边本的制作非常抵触,但为了制作出精美的小毛边本,编辑不得不再三和印务人员沟通。与《鲁迅著作精选集》不同的是,后续出版的《鲁迅译作精选集》(30册)规模更大,收录了鲁迅三十余年来的翻译作品的单行本初版本,其中不少书籍因当年印量小,世所罕见,如《域外小说集》《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更有6种书籍为毛边精装本,堪称精品中的精品。由此,大量鲁迅著译作品毛边本的问世,使读者重新认识了鲁迅的审美情趣,也重新认识了毛边本。
其他文献
http://book.jd.com
期刊
2014年是一战爆发一百周年,对今日香港人来说,一百年前的香港却教人感到陌生。比如香港人常谓,香港华洋杂处,华人虽占90%以上,然而来自欧亚各国的不同族群,亦云集香江,但对世代定居香港的非华裔族群,大部份香港人所知甚少,亦不感兴趣。在一战前夕,欧美列强在世界各地扩张竞赛,除了在澳门生活几百年的葡萄牙人和殖民统治者英国人外,来自其他殖民地的印度人和尼泊尔人、从事天主教传播的法国人、大英帝国的新兴敌人
期刊
一月的冬日夜晚,寒冷依旧,和王昀燕约在台北新生南路上一家名叫“巴黎米”(Cafe 8mm)的咖啡馆里进行访谈。店名指的正是影像拍摄使用的8mm胶卷,而她去年十月出版的新书《纸上放映:探看台湾电影本事》谈的正是电影,这本集结了知名刊物《放映周报》的影人访谈精选,新书分享会也正巧选在这间店,仿佛冥冥之中的巧合。从2009年至今,王昀燕不但为《放映周报》作影人专访,更进一步整理这些庞大的资料,编辑成书,
期刊
最近,毛边书炒得很热,不但旧的毛边书的价格节节攀升,新的毛边书也卖出了很好的价格,甚至做毛边书的收益超过做普通切边书的收益,于是不少出版人想打毛边书的主意。  其实,毛边书热也只是小众收藏者的市场。这几年经济好转,人们的收藏愿望逐步提高,加上毛边书早已被出版人遗弃,资源很少,所以变得异常紧俏起来。但毛边书毕竟市场不大,如果大家都做毛边书,毛边书的量大起来,毛边书的价格也自然会回落下来。  毛边书本
期刊
日子有时无声无息,有时轰轰隆隆,365天又过去了。  2014年,365天,两千三百万人的台湾诞生了四万六千多本新书,老实说,以人口为分母,出书量做分子来看,台湾当之无愧是出版大户。  问题是有多少阅读人口呢?根据《远见》杂志2014年“全民阅读大调查”,有近三成台湾人不看书——这个数字似乎也高估了,而有六成以上的人认为看脸书也算是阅读,所以出版业也流传着一种说法“编辑是一门正在消逝的艺术”。  
期刊
在近几年国内图书市场严重滑坡的不利情况下,国家财政部于2013年12月25日下发了《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从2013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的五年间,国家将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的增值税,并且该政策是整体行业普惠的,不仅针对新华书店及民营书店等地面店铺,同样也将当当、亚马逊、京东等网上书店纳入范围之内。如果再综合考虑早已开始实施的“营改增”政策,基本就相当于给书
期刊
一向对自家的小吃、美食感到自豪的台湾,2014年却因为顶新集团的黑心油事件而重创许多消费者的信心,人人自危,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吃得安心?  台湾有句俗谚“吃饭皇帝大”,意思是吃饭就像当皇帝一样,是不可以被打扰的、十分重要的事情。难怪当台湾社会发现顶新集团竟然以劣质油品混充食用油卖给消费者,愤而发起全面抵制,誓言要把顶新集团赶出台湾。  说来有趣,食品造假事件,并非始自台湾。就以去年在台湾爆出的大规
期刊
毛边书自1909年由周氏兄弟引入中国,在二三十年代成为一时风尚,郁达夫、胡也频、郭沫若、林语堂、叶灵凤等文人雅士,北新书局、光华书局、开明书店等出版社机构也曾是当时的“毛边党”。“毛边党”是当时鲁迅的自称,后来的秋禾先生还做过一个“毛边党人排行榜”,将鲁迅推举为党魁,唐弢、周煦良、钟叔河、黄俊东为“四大金刚”,钱伯城、董桥、陈子善诸君为“护法使者”。  毛边党人自然是爱毛边的,像唐弢、陈子善、谢其
期刊
2006年,由朱赢椿设计的《不裁》获“中国最美的书”和德国莱比锡书展“世界最美的书”奖项,一时好评如潮。有评价说此书“成了一本需要边裁边看的书,让阅读有延迟、有期待、有节奏、有小憩,最后得到一本朴而雅的毛边书”。我印象当中,这是新世纪以来毛边书风潮进入大众视野的一个代表性事件。  其时,我初涉出版,对这种过于“形式感”的设计并无特别的感受和触动。对毛边本除了可怜的一点模糊印象外,知之甚少。也许是我
期刊
少如牛毛?懂这句话的人都会莞尔一笑,知道说的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说的是普及出版部总编辑林道群先生,说的是他制作的毛边书。这些年,以董桥系列作品为代表的OXFORD中文书籍装帧与内容俱美,深得读者激赏,极少量的毛边本更是爱书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每每现身江湖,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端的是凤毛麟角。  与林道群先生结缘于微博,他做书我说书,千山万水隔不断相投的志趣。蒙先生垂爱,时有新出版的毛边书见赠。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