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仰教育的大学生“粉丝文化”现象探析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_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娱乐时代”,越来越多大学生加入粉丝社群,走上追星之路,以致“粉丝文化”现象盛行.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是大学生信仰空虚、对自我幻想的折射;是其渴求认同、反抗主流的快感以及情绪资本和资本逻辑的作祟.可开展信仰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群体认同感,关注大学生群体情绪价值;加强网络监管三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走出“虚拟狂欢”.
其他文献
博物馆作为蕴含着过去与未来的中枢机构,在历史的发展中完成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后疫情时代下的博物馆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催生出来的,表现为依托当代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并传播文物信息.本研究以全国民族类博物馆现状研究为基础,深刻探讨新形势下博物馆教育的表现形式、传播特点以及影响意义,力图结合实际传播情况,提出在后疫情时代下博物馆应将“以人为本、以物为根”的发展理念相结合、夯实内容基础与借力数字手段联合出击,实现博物馆教育从单一的后方阵地到复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在不断深化提升.文章重点阐述了信息化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定位,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中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通过拓展服务领域和新技术的应用以达到更大程度的资源共享,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始,社会各界就呼吁“学生减负”,但中小学生减负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且有“愈减愈重”趋势.将“博弈理论”应用于“学生减负”,发现在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上国家政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 校、教师与家长都是“学生减负”的博弈主体.因此,切实做到“学生减负”应从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打破“学生减负”的博弈困境.
虚拟教研室是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的新事物,在保留传统实体教研室教学与科研功能之外,突破了时空界限与高校行政界限,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建设研究生思政课虚拟教研室,通过重视顶层设计、形成制度规范、明确分工职责、发挥技术优势、建设共享平台、统一线上线下等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带动教师能力提升、推进课程建设、促进校际合作的作用,解决当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文章从生命历程中的场域和惯习出发,运用累积效应理论探讨当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差异的影响因素.通过对H省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进行两层次随机系数模型分析发现,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是否独生子女并没有显著影响其劳动素养水平;由于累积分化效应,农村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理念与劳动教育方式显著提升了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家庭文化资本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研究还发现,不同职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职业阶层处于上层的家庭,其大学生劳动素养水平显著更高;中小学劳
高度重视人的责任教育是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的重要思想传统,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突出优势.在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体系中,形成了以注重修身为本为基础、追求人格完善为内容、实现兼济天下为目标的传统责任教育体系,于当前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新时代,责任教育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向、体现坚定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构成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推进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必须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强化“时代新人”认同,引领大学生责任目标确立;培养“知行合一”理念,促进大学生责任行为自觉;构
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质量最终要落脚于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充满规律的心理过程,具体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过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认知过程包括由刺激产生心理因子、由心理因子转化为理性观念、由理性观念衍生意识准备三个环节,情感过程包括由感性认知导引为感性情绪、由感性情绪稳定为理性情感、由理性情感熔铸为高尚情操三个层次,意志过程包括下定决心、树立信心、保持恒心三个方面,行为过程包括从认知观察到尝试模仿、从尝试模仿到自主偶发和从自主偶发到形成习惯三个阶
近年来,高校比较青睐于“学分制”,而且还将其应用于教学管理中,对此,广大师生予以肯定,所以实施学分制就是大势所趋.然而,在高校对“学分制”大力推行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所以,教学工作者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努力拓展选课资源,从而促进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先分析了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并深入探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境,最后提出强化高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路径,真正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新时代跨学科视阈下口述史成为历史学重要分支,给史学研究与教学带来诸多新境.“口述成史”不仅能丰富和补充史料来源,还能推动史学研究转向强调“诠释视角”,从范式革新意义上重视文本的形成路径与各方因素,甚至还能察及传统史学研究向来不太为人所关注的层面,充分关照社会底层,赋予历史新面向,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口述成史”因其史学属性,能够从根本上追求历史真相,并体现出独特性即“为什么”有如此口述表达.口述史因注重底层关怀,所存口述材料既能丰富社会记忆,也能全景式观察人们关于社会的认知和态度.“口述成史”对史学人才培
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技术对中国商会治理研究的历史演进、机构作者、合作网络、热点主题及高被引文献等情况进行全景式分析发现,21世纪以来国内商会治理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在若干方向上产生了高质量文献,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对商会治理的学术关注度还不高、研究机构和作者分布极不均衡、期刊支持有限、跨学科和机构的合作网络没有形成.内部治理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强,外部治理的分析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治理和政治参与上,对社会治理和文化融合等问题缺乏关注.加强商会内外部治理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