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运24天见闻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stephenmengste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4月10日下午6点,占据了台湾“立法院”整整24天的反服贸学生群体退出了会场,轰轰烈烈的“太阳花学运”暂告一个段落。作为一个大陆交换学生,我目睹了学运现场的热火朝天,领略了课堂讨论的针尖麦芒,更见识了当地电视节目的疯狂炒作。
  这场运动从“占领36小时”到攻下“行政院”,再到舉行50万人大游行和公民议会;学生的要求从反服贸黑箱立法监督再审查。在这24天中,台湾社会为之牵动而不得安宁。
  我第一次听闻“反服贸”这个说法,是在3月19日早晨上课途中。我偶遇几位同校的台湾学生,寒暄没几句他们就主动和我说起了昨晚学生占领“立法院”的事件。经过19日一整天的酝酿,在学生群体中似乎已经无人不知晓,熟人见面必谈“服贸”。
  其实,“反服贸”的声音由来已久,只是在3月17日之前,仅仅由一些较活跃民主团体进行小规模的抗议活动,较少为民众所熟知。3月18日,台湾“立法院”内举行了内政等八个委员会联席会。其间国民党立委张庆忠抢到麦克风,用30秒的时间宣布了会议决议:“出席人数52人,已达法定人数,开会,进行讨论事项。海峡两岸服贸协议已逾3个月期限,依法视为已经审查,送院会存查,散会。”这时的张庆忠一定料不到,他的这段话将会点燃一场海内外瞩目的学生运动。
  18日当晚,由反服贸民主阵线等数十个民间团体组织于“立法院”门口举行“3·18守护台湾民主晚会”。然而,原本希望通过街头民主讨论和静坐抗议“执政党野蛮粗暴做法”的活动,在400名学生冲破警方封锁线占领“立法院”议场之后,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上半场:“狂欢节”
  3月20日晚,是学运最初“占领36小时”呼吁到期的前一晚。台北下了一整晚的雨,而学生们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台湾当局的响应。我抱着看看事件真相的想法,与几位好友到“立法院”一探究竟。听说当晚将会有政府的清场行动,我原以为现场气氛应是紧张和不安的。但真的进入了学运现场后,却惊异于一片热烈、欢腾的气氛,简直是一个狂欢节。
  “立法院”位于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1号,邻近忠孝东路。中山南路是台北南北向主干道,而忠孝东路是东西向主干道。除此以外,距离高铁、台铁以及两条捷运线汇集的交通枢纽──台北车站,不过200米。正是在这样一个人头攒动的闹市区,学运人群将“立法院”团团围住。
  北边的青岛东路与南边的济南路是运动的主阵地,抗议学生占据了马路,人挨着人坐,水泄不通。人群的中心设有公民讲台,时不时会有人冲上去把着麦克风大吐唾沫星子。此外,也有各种各样唱着民主歌曲的乐队、提供免费食物和水的学生纠察队零星分布在四周。
  而“立法院”正门则遭受一排排简易棚围堵,棚顶大多标有白底上绿色台湾地图的民进党标志。在这周围,满满地插上了数十面旗子,小字口号虽各异,大字标语却如出一辙地写着“台湾独立”。这里是所谓的“台独组织”大本营,棚里坐着的不是搞运动的学生,而是民间组织的活跃分子。“立法院”那小小的门口则由防暴警察以身躯堵住,防止更多的人冲击会场。不时有人上前,对着沉默的警察大动口舌,不遗余力地咆哮。
  我在“立法院”四周据称数量过万的抗议人群中艰难穿梭,耳边远远传来大喇叭里的呼喊声。随着进入“立法院”围墙内的想法渐渐打消,我决定要在学生群体中过夜。
  我在青岛东路人群的外围偶遇同校的陈同学。陈同学的身边是他在台中上大学的姐姐和在台南工作的哥哥,他们特地赶来,想亲身体验一下学运。当我问及他们对“服贸”的看法,提及对“服贸”的了解,他们几乎只停留在道听途说和一知半解的层面。
  坐在青岛东路,我穿着从纠察队志工递来的黄色一次性雨衣,淹没在了人群中。饥饿、寒冷和耳边的嘈杂让我着实想睡也无辙,愣是坐着听了一整晚的公民短讲。其间,偶有志工分发姜汤、面包、暖宝宝等为学生果腹驱寒,我全递给了身边的人。作为来自对岸的学生,我不会戴上抗议的黄色布条,也不会穿上游行的黑衫,更不会为台上恶意的污蔑和讽刺叫一句好。
  同在外围两个角落中,有两只聚光灯。光线照亮了围墙内的讲台,讲台边悬挂着两条大标语──“人民议场,坚持民主”。愿意站上讲台的人络绎不绝,有学生,有学者,也有社会人士。就像学生暴力冲入“立法院”一样,讲台上的人在我看来也毫无理性可言,他们吹着冲锋号,满嘴跑火车。“这样对不对”、“你们要不要”之类煽动式的语句不绝于耳,偶有对大陆的非客观评价更是引来阵阵呼应和叫好。我非常惊异于周边同龄同胞们,何以如此剑拔弩张地恶意中伤?我尽量压抑着内心想要反驳的冲动,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身份的差异只会牵扯到政治立场的对立。
  早晨,我起身离开的时候,把身上的雨衣还到了志工处。
  下半场:分歧与理性回归
  3月23日,“狂欢”不再。晚间时分,大量学生冲过路障,用占领“立法院”相同的手段──爬梯子、破窗户,进入了“行政院”。同时,台湾警方于凌晨开始采取强制的驱离行动,一度动用了防暴水车。一直到清晨,占据“行政院”及在“行政院”外静坐的所有学生驱离完毕。事情演变到此,开始多向发展。一边,“反服贸学生”谴责政府动用行政暴力,但学运团体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另一边,民众开始反思学生的行为,更多的异见声音出现。
  在我们针对服贸议题的课堂讨论中,那个曾明确表示反对服贸,要求退回甚至不愿见到台湾与大陆签订服贸的某同学,在此次事件之后也改变了观点。他对学生行为合理性乃至整个活动的正义性都产生了质疑,从而更倾向于对服贸进行重新审查,并对可能的通过表达承认。某档谈话类电视节目中,嘉宾和主持人也对学生运动表达出质疑。他们质疑学生领导人林飞帆和陈为廷过于煽动性的言论,左右了学生们的主观意见。质疑学生对林飞帆的盲目崇拜行为,诸如林同款外套的走俏售罄、学生群声呼吁林“选总统”等。
  与此同时,“反反服贸”的群体渐渐抬头。4月1日,“中华统一促进党”总裁张安乐在国会示威,甚至以台语痛骂民进党籍人物与反服贸学生;因名字被错念为“王伟忠”而名声大噪的青年政治人物王炳忠,也开始在新闻和电视节目中出现,并谴责学生运动是“绑架‘国会’”。对立意见的出现也能让民众更好地认识和看清“服贸”和这场运动。
其他文献
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2019年11月20日报道,当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北约各国外长首次正式宣布太空为作战领域,这项声明意味着,对于北约来说太空与空中、陆地、海洋和网络空间同等重要。这一举动表明了太空对北约越来越重要。  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表示,这可以让北约规划者请求盟国提供能力和服务,如卫星通信时间。太空对于北约的威慑和防御至关重要,包括导航、收集情报和探测导弹发射的能力。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依托主题网站“豫章书院”,探索网络校本课程《多维互动阅读》的开发与应用,从而使这一校本课程引领全校师生走进新领地,让师生通过读书增加底蕴,丰富精神世界,让书香氛围伴随师生成长,让书香特色引领学校发展。带着关注此校本课程的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问题,本期邀请豫章路小学的校长介绍了《多维互动阅读》网络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实践思考,并对其进行了网络采访。    腹有诗书气自华:概说《
延伸阅读  在通往杭州的高铁上,一位腿部残疾的叔叔,拿着他的半价票想要上车。不凑巧的是,他忘了带残疾人证。这下他只能补齐票款才能上车了,因为在列车员检票的时候,叔叔不能出示他的残疾人证。其实,从叔叔走路的样子就能知道他腿部有残疾,买半价票完全可以坐车,但就因为缺了这个小小的证件,影响了乘车。  我们去哪里办这些证件呢?一般去公安局。因为公安局户籍系统中录入的信息是真实准确并且最权威的。网络那一端是
在“安利爱心手牵手·世博会青少年体验营”的活动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环节,150多名孩子,随机地慰问世博园辛苦工作的志愿者“小白菜”。    盲童“看”世博    瞿殿业使劲睁大眼睛,努力让自己的目光捕捉地板上游动的“小鱼”。“鱼!鱼!”他兴奋地叫嚷。事实上,瞿殿业并不能真切地看到这些投射在地板上的电脑动画,快速游动的鱼在他眼中,可能只是一条发光的线条,但他还是很开心。薛婷则把脸靠在墙壁上,
不少人认为党管干部就是党委和书记说了算,否则就是淡化和削弱党的领导,从而对基层选举有抵触情绪。  中共干部人事制度的关键是“党管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近日在《北京日报》撰文说,在革命战争时期和计划经济年代,中共接受的是斯大林的干部思想:由掌握权力的组织和领导个人来直接指定、直接任命干部。但今天的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做法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了。  王长江认为,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
2019年,世界形式復杂多变,国际格局加速调整。在报复和挑衅中往复循环的美俄关系是会持续斗而不破的状态,还是会走向两败俱伤的彻底破裂?走出河内会议暖冬,进入诡谲多变、不可预测状态的半岛如何破局?中东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背后,是地区摩擦升级的偶然,还是大国利益趋势的必然?本期《军事文摘》特组专题“2019国际热点透视”,以飨读者。
我患有慢性阑尾炎,由于其经常发作,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帶来诸多不便。最近,我打算到医院做阑尾炎手术。请问,慢性阑尾炎手术后要注意哪些问题?  河南开封 王国君     从你描述的情况看应尽早做阑尾切除手术治疗。阑尾切除术是比较简单的外科手术,术后恢复也比较快。术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疼痛处理 当麻醉药的药效消失之后,患者会感觉到切口疼痛。患者疼痛时,往往会采取某一个舒适的体位而不愿意动。这样一
花韻
期刊
蜂戀花
期刊
作为学生,每天会有很多需要请教老师的问题,有时不知如何问,也不知何时问.作为教师,经常会被学生“一连串的问题题目”训练,最常见的情景如下:  生问:老师这道题怎么解?  师答:读题……,画图……,讲解……,会了吗?  生答:会了,老师,这道题怎么做?  师答:读题……,画图……,讲解……,会了吗?  如此周而复始,学生真会了吗?这种问题方式有效吗?根据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这种请教问题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