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ongdezha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的改革,都要求教师要更新理念,转变思想,改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本文作者就初中数学教学合理设计,提升课堂效率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情景活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18-01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数学新教材备课难,课堂操作更加难,难就难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完全改变,教材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难在要凸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难在要突出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难在要用个性化教学替代模式化教学上;难在教师角色的转变、理念的转变上。而这些“难”最终落脚反映在操作层面上就是一个数学教学设计难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具、学具准备费时间,教学情景难创设、活动难组织、过程难展开、教学突发事件难应付、课堂进程难调控,教学任务难完成等。其实,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教学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我就平时的教学教研实际重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一个丰富、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情景。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觉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可言。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加工,就地取材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活动情景、故事游戏情景或实验情景等,用一个好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用切合生活实际的情况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性,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增加教材的感染吸引力,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爱学数学。
   二、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
   数学即活动,无活动的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无活动的数学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无活动的数学将失去生命力。在七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的教学时,一位老师让学生课前自制各种盒子和收集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子,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盒子展开与折叠,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学生这些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体验了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观察、实验、制作、测量、猜想验证、讨论交流、阅读、游戏、竞赛、表演等一系列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设计要从活动的内容、任务、形式、组织、到达到的目标、使用的材料、涉及到的问题、活动的程序等方面作一个全面计划安排,要在备课中书面反映出数学活动设计。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去猜想,去探索,把数学活动要作为学生知识生成、知识建构的载体来加以重视。
   三、突出数学知识生成、发展、演变的过程设计。
   以前的教学都是以成绩、以分数来论英雄,教师的教学是以分数为目的的,学生学习也仅仅是为了提高数学成绩,这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不明其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以,我们要彻底改变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内容很赤裸、直白、简约化的呈现方式,把知识的生成点、发展演变的过程,通过教具、学具或多媒体的演示,通过学生相关的一些活动,通过模拟能揭示本质特征的现实情景,通过数学的一些方法及相关的实验,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了解,明白其中的变化,明白其中的道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在过程设计中应从上述几个方面去斟酌。如一位老师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度量中位线和三角形相关边的长,发现规律,再用图形的割补变三角形为平行四边形,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而再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这一定理,这位老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去经历、感悟、体验。因而,要在过程教学中突出学生的数学思考,也就是要强化學生的思维训练,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感悟数学内容中蕴含的本质特点及规律,而不是对知识浅表性的感知和记忆,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去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完成知识建构。
   四、精心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正确思考。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问”。让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学会解疑,这样才能更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一堂课,问题设计得不好,不仅无助于教学的开展,提高不了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可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绊脚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反之,问题设计得好,解决问题就变得非常容易。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会以好的问题为前提,数学问题设计得好,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它可以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进程。所以,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把数学问题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一个线索来处理。数学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数学内容的重难点,首先设计“中心问题”或“核心问题”,然后围绕“核心问题”向前后辐射,设计与之相关且有梯度的“问题串”来,最后考虑设计问题的提出时机,问题的展开与分析探讨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另外,备课时一定要书面反映出你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中要避免满堂问,随心所欲的问。
   总之,教师就是要深入钻研初中数学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准备教学设计,通过课堂的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技能,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蒋永鸿,朱万举.关于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J];甘肃教育;2002年10期
   [2]农若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3年第08期
其他文献
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毁林围海造田、毁林
【摘要】针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而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中职计算机教学面临的就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动手操作性,并且近些年来教育部明确地提出,在中职教学当中,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教学办学的根本和宗旨,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教学的未来就业方向和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将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一个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就业中职计
由于两栖类具有水陆两栖的生活周期、高渗透性的皮肤和无羊膜的卵,使得两栖动物对周围环境的化学污染物很敏感。据对全球范围内两栖动物种群的调查发现,世界各地的青蛙、蟾蜍及
学位
桉树属于桃金娘科植物,是一个具有多种经济效益的优良经济树种。其优势集中表现为:木材的生长极其迅速;轮伐期时间非常短暂;种植抚育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已经可以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的教学工作发生巨大变化,课堂作为新课改实施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课题。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14-0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部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维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能为人类生存提供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但是由于人类对森林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使森林资源受到了日
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 ,给出了一种柔性制造系统 (FMS)控制系统任务间通讯方法 ,将各个任务间的通讯采用基于对象的统一的接口方式 ,以UNIX操作系统的socket传递信息 ,实现FMS
【摘要】新课标改革为我国的教育教学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教学观念到教学目标再到教学评价都赋予了教学新的使命。而初中数学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成绩的关注,更需要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包括初中数学在内的每一学科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策略  【中圖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1
花楸(Sorbus pohuashanesis Hedl.)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研究以花楸成熟合子胚和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体胚发生,研究外植体、培养基对体胚发生的影响和体胚发生中
针对地质灾害监测传感器的采集数据具有数据波动变化慢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增量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前端监测点仅在各传感器的数据发生变化时,向监测管理中心传输数据变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