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动手操作 优化数学学习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将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进行结合,把握教材的要求,领略教材编写的意图,深入解析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比、量、拆、剪、拼、摆”等動手过程中,将语言、思维、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全面结合,全面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理解数量关系
  小学低年级学生受生活经验、知识、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对练习册与教材中的图表和文字理解能力不强,所以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是解决问题。尤其是要解决“两数之间比多、比少”此类问题,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所以,教师既要强化比较教学,使得学生明确各个数量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解题思路,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掌握数学算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低年级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知识,思维还停留在具体形象的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数形结合思维,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课件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了解数学的算理。
  在学习“退一作十”时,教师可让小组代表通过摆小棒的方法上讲台边摆放边讲解。常规来讲,能够得到两种结论:1.摆2捆再加5根小棒,从一捆中拿出8根;2.摆出2捆再加5根小棒,把其中一捆小棒分开,拿出其中的3根和5根,一共8根。这两种结论都表现出学生基本理解了“退一作十”的数学算理。教师在这时可以进而教导学生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法:如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5合在一起是15,再减去8。学生对2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对“十位上退出一个十,还剩一个十”的算法,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
  可见,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全面结合数学算理与学具,就能够更为形象地了解数学算法与算理。
  三、促进数学探究
  教师要创立一个能够供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使得学生在折一折、分一分、摆一摆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掌握基本规律,解决各种问题。
  例如,笔者在教学“分物游戏”(平均分)时,先给出问题情境:“4个桃子要分给2只猴子,有几种分法呢?”然后让学生使用4根小棒替代4个桃子,2个圆片替代2只猴子,自己动手去摆放。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主要有这样三种情况:1.左边的猴子分到1个桃子,右边的猴子分到3个桃子;2.每只猴子分到2个桃子;3.左边的猴子分到3个桃子,右边的猴子分到1个桃子。然后,笔者追问:“假如将以上的三种分法划分为两种类型,你会如何分?”学生经过沟通交流之后,发现划分为两类的标准就是分到的桃子是否是一样多,最终得到结论,分到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总之,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实践操作可以让抽象的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掌握数学算理,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责 编 行 之)
其他文献
书声琅琅,捧书入境,沉迷于书的世界,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育人场景。我们是伏牛山深处的一群老师,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阅读推广人,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我们通过每一天的努力,让孩子们每一天都享受阅读的快乐。  当我们接触“南京亲近母语研究院”的时候,当我们第一次走近“亲近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时候,当上级教育部门把我们学校确定为“亲近儿童阅读课程化实验学校”的时候,我们终于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决心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