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不吃别人嚼烂的馒头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介绍:
  在我做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教导我们:“不要吃别人嚼烂的馒头。”现在我也对我的学生说同样的话。的确,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如下场景比比皆是:教师“振鬣长鸣”,学生“万马齐喑”。为此我有过困惑有过叹息,大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格”之感,同时也有过探求。
  二、过程简述:
  在“环节动物——蚯蚓”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并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我的一再鼓励下,同学们竟提出了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问题。
  有的同学问:“自己曾将一条蚯蚓放进浓糖水中,一段时间后蚯蚓变得又瘪又小,极度萎缩,为什么?”
  有的同学问:“既然水蛭能吸食不同动物也包括人的鲜血,而人是有不同血型的,水蛭有没有血型?它会不会象人一样因‘输错血”而死亡呢?”
  有的同学问:“既然课本上说蚯蚓的身体是湿润的,那么我如果在蚯蚓的身体上涂上胶水,蚯蚓又会怎么样?”
  有的同学问:“蚯蚓有没有眼睛?如果没有眼睛,它为什么一见到光就拼命往土里钻?它用什么来钻土?”
  有的同学问:“将一条蚯蚓从中间切开,切开的两半会各自长成一只新的蚯蚓,那么这两只蚯蚓是否一模一样?如果将一条蚯蚓切成多块,又会怎么样?人如果有这种能力有多好啊。”
  有的同学问:“在寒冷的冬天,蚯蚓怎样生活,会不会冻死?”
  有的同学便站起来说:“在今年植树节这一天,我挖开地面下的冻土层,在地下两尺多的地方发现了一条不大活动又极其消廋的大蚯蚓,它不可能是新生出来的的,我认为它是在地下相对温暖的深处冬眠的蚯蚓。”
  有的同学问:“蚯蚓怎样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
  问题越问越多,竟一发不可收拾。这一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所认识的,也都是课本上不讲的,考试不会考的,但又和课本知识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几乎包括了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与人类的关系等具体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我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本,讨论交流,自主学习,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相互争论,相互补充,思维相互碰撞、激荡、融合,伴随着思维的相互碰撞、激荡、融合,每一个问题都迎刃而解,教学目标也得到顺利解决。
  三、分析反思:
  45分钟太短,我望着学生们因兴奋而绯红的笑脸,因成功而愉悦的眼神,蓦然发现原来学生的小脑袋里竟有如此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如此的奇思妙想,有如此大的积极主动性,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那样地可爱,深深地感到人才就在我的身边,何须天公来降。
  有人说,副科(包括生物学)教学的秘诀就是划拉背,贝(背)多芬(分)。我自认为并没有那样做,而是认真钻研每一节教材,力求每一个知识点都给学生讲透讲彻,生怕有一个学生不明白。以课堂上时间的浪费为最大的浪费,在课堂教学中争分夺秒,恨不得发明一种“智慧水”溶解所有知识一下子注进学生的头脑中,永远不忘。常常是根据教学任务提出一个问题后不等学生思考完毕,就迫不可待地提示或干脆直接说出结论,甚至叱斥学生不动脑子,然后要求学生记住结论,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一次次地巩固,反馈,再巩固……最后迎接考试的检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少不了严格的课堂管理,严格的纪律让学生不得不听课,不敢不记忆。当然我也懂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其方法不外乎要么投学生所好讲一些生物趣闻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品”(说实话此时才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要么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搞一些小组或个人的竟赛,对所讲过的必考的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这样教师的工作主要就是把知识这一块“馒头”嚼烂,然后喂给学生,看着他们消化吸收,直到考试时能准确无误地吐出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就是不得不咽下被老师嚼得稀烂的“馒头”,在老师的监督之下消化吸收,在一系列争分夺秒的机械活动中通过提高记忆的准确性来换取考试的高分。这样生物教学所本来具有的素质教育的功能已被无意淡漠,而作为考试升学工具的功能却日益受到刻意膜拜。
  很多有识之士指出: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的学生往往会有一个相似或相同的答案,而且学历越高,答案越趋向统一;而十个外国学生,十个人或许有二十种答案,尽管想法有些离奇。现在很多人都在埋怨中国的学生越来越缺乏个性,越来越缺乏自主意识,越来越缺乏创新精神,越来越厌学。
  责任何在?抛开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说,我们教师是有责任的,同时又是无奈的,不容讳言,现行考试制度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摆脱考试这一指挥棒的掌控,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逃脱学校主要针对考试成绩而设置的种种严密的考核制度,同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能幸免。
  从“环节动物——蚯蚓”一节的教学中我受到启发,学生并非空着脑袋进入课堂,他们在生活中已形成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挖地三尺见蚯蚓,将蚯蚓放进糖水中,人有不同的血型不能乱输血等,可以说从自然到社会,从宏观到微观,从天文到地理,几乎无所不包,尽管有的并不全面,并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的知识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当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能同化外部刺激时,他的认知结构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部刺激时,平衡就会被破坏,这时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寻找新平衡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以丰富、提高和发展。
  另外,学生作为一个人,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都有作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当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旦被解放,智慧之门随之被打开,头脑中各种新奇的疑问乃至创新见解就会喷涌而出。同时认知决定着情感,情感又影响着认知。在认知结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伴随着学生认知的碰撞、激荡和融合,便会产生有疑问、有争议、有悬念、有惊讶、有紧张、有放松、有笑声的课堂情调,这种愉悦和谐,科学民主的课堂情调才能激发出学生内在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在学习中促进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在这种“灵动”的课堂中,才能教者津津乐道,学者兴致勃勃。
  在我从前的课堂教学中,的确非常想让学生掌握知识,尽管精心备课,倾力授课,但仍然教者昭昭,学者昏昏,究其原因,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授课过程,完全无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无视学生心灵深处固有的内驱力,另起炉灶,从外部凭空装进新知识,这样教师把知识这块“馒头”嚼得越烂,学生吃起来越没有滋味。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吃别人嚼烂的馒头?答案就是把“馒头”还给学生,教师应正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正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正视学生心灵深处的驱动力,创设愉悦和谐,科学民主的课堂情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其他文献
课文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课文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和道德情操的陶冶,为学生奠定了人生的坚实基础。语文教师应为自己借助语文完善自我而庆幸,更应庆幸的是,我们借助语文教学来完善学生的生命,使他们渐渐脱离凡俗,渐渐情趣高雅,一步步向着人生的美好境界前行。这就需要我们更好的引导学生投入课文,更多的接触名篇佳句,通过对照比较、总结归纳等方式,把思想的触角伸展开来,在感悟、联想、积累、运用的系列活动中达到陶冶情操
期刊
摘 要:黄庭坚以其诗及诗论著称于世,被誉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作为一代诗人,他亦有大量词作流传于世,且风格多样。黄庭坚的时代是词境和词风开始变革的时代,作为一代词人,他以自己独特的山谷诗法注入词的创作中,即所谓的“以诗为词”,使词呈现一种独特的风貌,对后人词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黄庭坚的“以诗为词”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呈现了一种别样的风貌,即“以黄庭坚的诗为黄庭坚的词”,明显具有山谷诗
期刊
教材分析: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情真意切。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和对故乡的无限追思之情。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在《春酒》一文里作者就是用这样一种洗净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家醅、炮制、挑剔、薏仁。  2、过程与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寻找最优化的教学模式。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关键词:两个转变 两个优化 体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脱离不了生活,它可以作为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作了一些粗浅地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
期刊
摘 要:数学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建立一个相应的认知结构。学习数学,没有活跃的思维是不行的。  关键词:分析问题 思维空间 延伸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数学老师孜孜以求的,但是,你有没有认识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呢。学生的思维是怎样发生的?怎样才能使它持续发展呢?显然,学生的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亚里士多得曾精辟地指出:“思
期刊
日照图的读取是高考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不少学生因不会提取有效信息而头疼不已,下面我将一些主要解题方法及原则列举一部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一、在赤道上,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间为当地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间为18:00如下面为其中的两种情况。  1、读下图,图中的阴影部分为黑夜,且A在点极圈上,读图后回答  1),此时<a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出生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自然形成了大批学额在30人左右的“自然小班”。在“自然小班”状态下,教与学个体可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大大拓展,那如何发挥“小班”优势来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打破语文传统教学中“一刀切”、“一窝煮”的局面,探索语文生动活泼、主动积极、以人为本的崭新的教学活动方式,我们从“分组,分层,分步”的教学策略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实践,期待小班中
期刊
“老师,郭峰在打篮球,不站队!”  上课铃声已响过好一会儿,队伍已集合,但郭峰同学还在篮球场奔跑、跳跃的投篮,压根不听体委的指挥。  “老师,我们也想打篮球!”“老师,我们也要玩!”同学们七嘴八舌。  同学们这么热切地盼望上篮球课,可我的教学任务却是通过探究影响跑速的因素,借助多种跑的练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摆臂姿势并跑成直线,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的快速跑教学。我原来预设的导入是通过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
期刊
新一轮课改已经结束近两年,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从实际教学的效果来看,“综合浮躁症”还比较突出,教师过多地重视花样和形式的翻新,把过去“满堂灌”、“满堂问”的形式改变了,可实质还没有跳出“耗时低效”的怪圈,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真正改善。因此,以务实的态度重构课堂教学设计,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是课程改革当中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这里,我们先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