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需要与精神生产力

来源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u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学界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不断深入,甚至断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广义虚拟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心理需要和虚拟价值,抑或精神需要和精神价值力,其理论依据,实际上仍然是马克思关于精神需要与精神生产力理论。
  关键词:精神需要;精神生产力;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F0911.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1-0023-08
  商品与自然世界诸物一样,既是实体,又内嵌物质性及精神性,系一体二性的复合。而人,则是自然界最高的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体。马克思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又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这就说明,人在欲望与兴趣的引诱下,若生理需要已经满足,那么,精神需要便日益突显,并转化为巨大的精神价值力。这也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常有的信息态。2010年6月3日,徐悲鸿的《十二生肖》和《春山驴背图》分别以6500万和6000万元人民币落槌,黄庭坚的《砥柱铭》以4.368亿元人民币成交;2010年11月11日,一个估价80万英镑至120万英镑之问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以上艺术品均由中国藏家购得。“这是精神的食欲”。因为,美感是人们与自然的历史交往中所积淀的程式化社会心理。当人们的生理需求满足后,便追求对美的需要,并通过市场价格得到社会认可。或者说,历史遗存的稀有艺术品,能折射出历史名人的物质信息态与精神信息态,当进入到现代人的精神视野后,其价值力的爆发则无与伦比。尽管其虚拟价值并不是由于劳动所创造。
  虚拟消费,满足精神需要,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价值生活方式。所谓广义虚拟经济,就是指“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心者,精神也。从经济哲学意义考量,心理需要亦即精神需要,其理论基础,宏观言之,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微观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需要与精神生产力理论。
  一、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
  (一)商品既能满足物质需要,又能满足精神需要在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期,人们购买商品,动机很明确,因为它既能满足其物质占有的欲望,亦可满足其精神需求。当然,物质欲占主导地位,精神欲隐藏其中,抑或相互交织,交替攀升。马克思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从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马克思引用尼古拉·巴尔本的话作注解说:“欲望包含着需要;那是精神的食欲……大部分<物>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们满足精神的需要”)。又及,郭大力、王亚南合译的《资本论》,光华书店1948年版和三联书店1950年1月第1版的译文略异:“一个商品,首先就是我们外界的一个对象,它有许多性质,可以满足人类的某种欲望。这种欲望无论性质如何<比方说,无论是从胃脏起,抑是从幻想生>,都是一样的”。(马克思引用尼古拉·巴贲《新币轻铸论》的话作注解说:“愿望含有欲望;那是心的食欲,和饥饿之于身体一样是自然的。……大多数<物>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满足了心的欲望”。翻译的不同版本的例证意义是:“心理需要”等同于“精神需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突出人的需要,认为人的需要包含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二个方面,非常精辟。因为这是商品市场得以扩张与延伸的源头活水。
  第一,商品是物质的,具有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从二重见地去观察,即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每一种有用物,都是许多性质的集合体,故可在种种方面有效用”。效用即使用价值。“物的效用,使那物成为一个使用价值”。铁可以制造农具等多种多样的工具;纸可以用来印书等。
  第二,商品中潜藏着精神信息态。物的“许多性质”,有些是可见的,如大小、外观等,有些是不可见的,如产品的品牌、名人效应、历史文化效应等等,但二者均可以用“信息态”去统一。或者谥对商品中存在虚拟价值。这也证明了《新帕格雷经济大辞典》中“价值判断”所表明的意思:价值可能存在一种难于被人们所了解的信息,甚至是人们不可能掌握的信息。这个信息就是物质中潜在的“隐价值”。抑或说,物质中包含着精神,精神中包含着物质。物质为本体,精神为本用。
  第三,人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因为商品既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胃产生),又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幻想产生)。大多数物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如古董,作为物质,可以装饰,可以赠送,可以出售赚钱……更重要的是,古董有着深厚内涵的精神文化,内嵌着诸如名人款识、历史事件、文化遗存等,可满足人们怀旧追古、修身养性的精神需要,“用以养德行”,“用以治天下”,使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需要相契合,相得益彰。
  (二)精神需要与精神消费
  1943年,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人的基本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五个需求中,应该说只有一个半是生理需求的,因为安全可以理解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各占50%,其他三个半则完全是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占了70%。可见,心理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的主体。也就是说,精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人的生理需要是有限的,而精神需要是无限的。即使是生理需要,也离不开精神唆使。马克思同意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观点:人的精神需要亦存在于物的自然价值中。“任何物的自然价值,皆存于其适宜性,适宜于供给人生的必需,或适宜于供给人生的便利”1512。马克思认为,产品可以是享受的对象,并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奴仆,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
  有精神需要便有精神消费,或者说精神生活消费。它系指人们针对以精神产品为消费对象,以达到满足精神文化需要、提高认知能力、陶冶生活情操、愉悦生活情趣、美化生活环境、修养与修身、养生与健身等目的的消费。从一定意义上说,精神消费就是虚拟消费。科学发展虚拟消费,实现经济转型,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应有之义。如人们购买门票看戏、跳舞、逛公园,主要是花钱买精神消费;人们购买并收藏古董和艺术品,主要是为了精神享受。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甚至“本身决非商品的东西,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也可以由他们的所有者,拿来换取货币,并由它们的价格,取得 商品形态”。精神消费包括生活性精神消费和生产性精神消费。精神消费不仅要求消费者具备经济消费力,还要求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心理承受力等文化修养和素质。
  毋庸讳言,随着小康目标的实现,中国社会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将面临一个全面的变化。非物质消费逐步成为主导性消费,物质产品将逐步成为精神消费的载体,经济的精神化进程也将随之加速。所以说,虚拟消费,满足精神需要,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价值生活方式。
  (三)价值的物质性与精神性
  马克思认为,发财致富是普遍存在的价值观,也是价值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并通过货币符号得以实现。“致富欲望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欲望,也就是说,它不同于追求特殊财富的欲望,例如追求服装、武器、首饰、女人、美酒等等的欲望……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对象,同时也是致富欲望的源泉。……一抽象的享受欲要求有一个包含一切享受可能性的对象。货币在它作为财富的物质代表的规定上,使抽象的享受欲得到实现。”这就是说,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是同一的价值体。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经济上的本质。”钟光荣先生认为,在任何一个价值事物中,都具备了物质性和精神性这两种性质。如一粒种子种在泥土里,在阳光等物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试想,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灵魂与生命精神,何来生命活力呢。价值既有物质的属性,又有精神的属性。并且,价值是自然物质与自然精神相结合的产物。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说:人的精神可以从意识到自我意识、到理性、到精神和绝对精神。这种价值本持就是自然物质的效用能力和自然精神的作用能动,就是说,价值寄存于自然物质之内,运动于自然精神之中,价值没有物质无以寄存,没有精神不能运动。
  (四)价值偏私与精神自利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从历史上看,政治具有明显的偏私性。自然物一旦成为社会物,其价值有时亦表现为偏私性。例如,两个出自同一厂家的民国笔筒,一个刻上了某官僚的款,一个刻上了普通书生的款,但在市场上,往往前者价格高于后者,这就是物的政治价值偏私。同样,还有文化价值偏私、信息价值偏私、时问价值偏私等。正因为“致富欲望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欲望,”故价值偏私与精神自利便是常见的价值形态。如人民币,是极为严肃的国家经济行为,但当有极个别残次品流出来后,经市场炒作,其价格便成倍上涨,并堂而皇之进入收藏领域,满足收藏者自利的精神需要;又如错版邮票,发行后发现错误虽及时收回,但仍有少量流入社会,成为所谓珍邮,如“全国山河一片红”、“蔡伦公元前”等邮票。2009年10月31日,在香港布约翰邮票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秋季邮票拍卖会上,一枚“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以368万港元成交,为什么这么贵?这是因为人们强烈的价值自利与偏私的物质性与精神性,更由于人们个体存在个人中心自利,从而促使精神需要偏离正常轨道并过渡虚拟。
  另外,诸如生产假冒产品,破坏价值的原始存在形式,摧毁价值本来的生命存在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人类自身的做法实错而自以为对的反自然行为上,如对价值过渡虚拟和金融泡沫化,导致金融危机等,均可视为精神自利。
  二、马克思精神生产力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力命题的提出
  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是生产力前行的两个轮子,不可缺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明确提出精神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有:一是,在谈到货币的作用时,马克思说:“货币的简单规定本身表明,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一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二是,在分析原始共同体的解体原因时说:“只要更仔细地考察,同样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关系的解体,只有在物质的(因而还有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马克思还说,劳动者在共同劳动中,“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生产力”。三是,在谈到分工与手工业制造时,马克思说:“精神方面的生产能力,只是因为已经在许多方面消灭,所以在一方面扩大了它的规模。……作为手工制造业分工的一个产物,物质生产过程所需的精神能力,因此就当作别人的所有物……大工业则把科学当作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使它和劳动分离,并强迫它去为资本的利益服务”。马克思将生产力划分为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且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成熟的理论,是对社会生产力理论的重大贡献。
  (二)精神生产力的内涵
  简单地说,精神生产力即精神生产的过程和能力。因为在物质生产中,自然要融入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等精神元素,故又指生产过程中一切精神要素的总和。精神生产力是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手段和精神生产对象的有机结合。
  发展精神经济,创造精神财富,是精神生产力的体现。精神生产力由文化、思想和信息因素构成。文化因素包括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等,它是精神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与基础;思想因素包括世界观、理想、信念、信仰、信用、道德、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等,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价值取向;信息因素包括互联网、炒作、名人、名气、名牌、概念等,它决定着产品的精神价值力。显然,精神生产力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广义虚拟经济中虚拟价值力的主要内容。
  (三)价值力:物质价值力与精神价值力
  所谓价值力,是指客体(事物或人)满足主体(个人主体或集体主体)需要的效用力和作用力,包括能量、能力、活力等。它既反映了客体的客观属性,也反映了主体的主观需要、偏好与理想。锺光荣先生认为,价值力的存在具有同一性。就是说,任何价值体内都同时存在物质价值力(物质的能量及能力)和精神价值力(生命的灵魂及活力)。相对于人对价值力的认识来说,物质价值力具有感性的特征。这是因为,物质价值力的释放和演化对人有直观感受性。同时,人们对其利用,具有体会的经验性。而精神价值力的释放和演化对人只具有间接的领悟性。并且,由于精神价值力必须通过物质载体并以物质的效用表现出来。从而,人们往往把精神价值加以否认,只承认和肯定物质价值协和。
  马克思将生产过程中应用的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力量称为“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物化了的知识力量”,它既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亦可以创造无限的价值财富,可以促进物质价值力与精神价值力的相互转化。即,一方面,将精神价值力物化到客体上;另一方面,又要将精神价值力物化到主体上,传授给直接劳动者。
  (四)精神生产与精神需要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精神生产主要是知识的运用,它包括精神劳动者及其精神劳动、精神资料、精神生产对象、精神 生产效力等内容。这是人类特有的。
  马克思在分析劳动者的劳动日时问时说:“劳动者还需要有时问来满足他各种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目,视一般文化状况而定”。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提出劳动者有精神需要,但与文化素质有关。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应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满足其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与精神生产是紧密联系着的。马克思说:“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生产把消费的动力、消费能力本身当作需要创造出来。”“致富欲望是所有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创造了一般财富”。马克思的精辟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消费生产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亦即,生活创造财富,生活开发和利用价值。以人的需要为旨归,显然是以人为本的生活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必将呈基本饱和和相对过剩状态,致令精神产品生产与再生产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并吸引更多的资源向其集中。智慧、知识和情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湖南卫视为例:2010年,凭借日益扩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层出不穷的创新节目,湖南卫视全年收视和广告创收36亿元;2010年6月,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湖南卫视品牌价值达72.51亿元。一个省级电视台,生产的精神产品价值,相当于甚至超过一个大型实体企业所生产的价值。显然,以精神产品生产为龙头的新兴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不能对方兴未艾的娱乐业、体育产业、名声产业(包括广告业、传媒业等)等闲视之,其规模和影响已经超过了许多传统工业部门。
  在物质产品的生产还处于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因素的作用主要是潜在的和间接的。而当物质产品的生产力极大发展后,经济活动中的精神因素则更为活跃,并成为主导因素。对于企业和商品来说,就是商标和品牌。公众对商标和品牌的认识直接决定了其市场销路和经营状况。我们生产一件无品牌的衬衣,即使是优质布料,一流工艺,出口亦不过卖十几美元,若是知名品牌,同样的衬衣,可能卖100多美元,甚至更多。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对需求者来说,品牌能够满足使用主体一系列情感和功能效用。所以,在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精神生产力的作用,精神生产力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
  (五)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问题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这种强烈追求,就是精神动力,它与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状态有很大关联。恩格斯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显然,恩格斯已经指出成为头脑中反映和意识到的动力,便是精神动力,她首先是由精神需要所创生的。黑格尔说:“自我意识首先只是精神的概念……自我意识投身到生活里去,将它出现时所带来的那个纯粹的个体性予以充分发挥。它并不那么注意去创造它自己的快乐,而毋宁是直接地取而享受之。……它为自己去取得生活,就如同去摘取熟透了的果实一样,刚动手去摘取,果实自己也已经落到手里来了”。从以上经典论述可窥见,精神需要与精神生产力是精神动力的价值源,是价值需求与占有的起点。
  三、广义虚拟经济与精神需要
  (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
  以林左鸣先生为代表的团队认为,现代社会已进入到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乐”在经济链条中的出现,是广义虚拟经济出现的显著标志。由于人们的心理需求的无限性,致令由“乐”行业组成的庞大产业乃至相关产业日益兴盛,并逐步在国家的GDP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而这些产业创造和交换的实际上主要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
  第二,品牌与品牌效应,已成为人们生活对象化的重要特征。劳动容纳人品牌信息的活动,便从劳动对象化进化到了生活对象化。生活对象化成为人类活动的全部概括。
  第三,信息成为第一资源。在被数字化所包围的经济社会,信息能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因而产生了信息生产力。同时,伴随着“物本”向“人本”的回归,带来了人们财富观念的转变、财富属性的扩展以及财富标志的转移和泛化,使以“人气”为表现的信息态成为重要的第一资源,使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刘曙光博士认为,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从满足人们需求的角度来看,都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为主导的;从所生产的商品来看,其价值都是以非物质为主要形式的。也就是说,广义虚拟经济或者说非物质形式的生产已经占主导。广义虚拟经济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实物价值与虚拟价值、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信息态)的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中,—方面,主体客体化、精神变为物质、虚拟价值实物化;另一方面,客体主体化,物质变为精神、实物价值虚拟化。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信息态与实物价值的交互作用。任何一个时代的生产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物质生产或纯粹的精神生产,我们判断一个时代的经济特征只能以占主导形式的生产。马克思曾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包括体育产业、旅游业、文化传媒产业、教育产业、信息产业、博彩业、收藏业等等,其经济总量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
  第四,信用经济。人类从最初的储存谷物牛羊,到后来储存金银,再后来成了有价证券、邮票、古董。人类从“务实”到“务虚”,根本原因是人们对已有信用制度的信赖,也是精神生产力发达的结果。晓林、秀生说:作为货币背后所支撑的“信用”,已经成为财富的标志。凝结人类生活过程的信息态就是真正的财富。即生活本身就是财富。
  (二)广义虚拟价值的发现.开发与占有
  广义虚拟经济的要义是虚拟价值的最大化,因之,亦可称其为广义虚拟价值经济。广义虚拟经济的核心是精神需要,抑或心理需要。
  从自然本源考量,即使是商品,其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亦并非价值的全部。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关系中产生的”。“因为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现象形态,不是价值”。“是包含在商品内的价值的独立表现方法”。马克思认为交换价值是“与自然形态相异的现象形态”。所以,人们可以发现新的价值,同时,通过价值投资等形式,加以开发与利用。“在一切情形下,人都须(需)要在自然界发现各种现成的外物,来满足他的需要,或由 自然取得物品加以制造,来满足他的需要……他(指洛贝尔图)应该在这个现象背后,发现‘价值’”。通过学习马克思的以上论述,笔者认为:
  第一,物的价值是客观存在。马克思说“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中的“自己的属性”,实际上就是指物的本体价值。如海南黄花梨,其价值本体就是木,不管人们怎么开发改造,做成什么样的器具,均不可改变其木的本体价值。
  第二,物的价值信息态可以发现和开发。如人们发现,海南黄花梨具有稀缺价值、艺术观赏价值、传世价值、身份价值等虚拟价值信息态,故大户人家往往请有名的匠人精心设计打造,做成家具或其他器具。
  第三,价值可以利用和占有。一对明式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成交价为8万元。因为这对官椅积淀了浓厚的价值文化,其虚拟价值信息态彰显:历史价值、“升官”的心理价值、名人工艺价值、大户人家灵气的文化价值、收藏和传世价值、稀缺价值,若待机拍卖,升值空间大等等。马克思说:“在考察各种现象形态时,要牢牢记着,本身无任何价值,那就是不是劳动生产物的东西,例如土地,或者至少像古董,某一些著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等等一样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的价格,可以由各种极为偶然的结合来决定。要卖一件东西,唯一必要的,就是它要是能够独占的,并且是能够让渡的。显然,人们购买古董,主要不在其效用即使用价值,而是占有其虚拟价值。如购买一个清代的青花瓷碗,肯定不会再用来装饭了。可见,物本价值融人人本价值,致令其价值链得以延长、延伸,价值内容更为丰富,且随着时空的流转,又留给人们更多的价值迷团与迷惑,更乐于占有。价值具有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属性。
  虚拟价值则是信息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衍射,正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信息态)的虚拟价值和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物质态)的实际价值,共同催生了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广义虚拟经济。
  (三)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马克思关于精神需要与精神生产力理论是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欲望膨胀的时代。人们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相互交织。虽然,尚不见马克思有虚拟经济或虚拟价值的明确表述,但是,马克思已经认识到虚拟价值存在于所有经济领域,精神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的半壁江山。而且,马克思还将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复杂劳动或脑力劳动,主要是精神生产力范畴,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虚拟劳动”。时代虽不同,人的本质依然。当今,已进入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精神需要便不断攀升,并有时占着主导地位。而且,人是由身心两方面组成的统一体。马克思关于精神需要与精神生产力的理论并未过时。科学认识精神需要与精神生产力的时代特性,是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二,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货币、信用等范畴到虚拟资本的论述,考察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虚拟经济,其实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经济。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2003年1月写给几位博士的信中说:“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显然,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广义虚拟经济这三个概念,有区别,亦有共性,共性在“虚拟”二字。其理论来源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经典著作。
  第三,马克思曾用“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过程)的概念对人的生活图式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生产出发规定人的类本质。“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应该说,“生活的对象化”已广泛存在于现代经济社会中,即通过人们的“虚拟劳动”满足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这也是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石。
  第四,马克思囿于时代局限,虽未论及虚拟经济,更没有论及广义虚拟经济。但是,本文阐明的马克思关于需要理论、价值理论、生产力理论等,正是我们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的主要要素。或者说,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就是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以及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虚拟价值。而且,马克思亦提出诸如“致富欲望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欲望”,以及艺术品、古董等虚拟消费的商品形态,也为研究广义虚拟经济提供了理论参照。
  第五,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劳动与生活溶于一体,就是人的心灵需要、精神需要。马克思实际上已预见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方向——满足人主体的需要和精神追求。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正是这一发展方向上的重要链条。
其他文献
新五力模型  《销售与市场》2006.2    200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触摸到了传统方式的极限,因为占到全年SDP贡献率30%以上的外贸(比2004年增长300%),不可能在2006年仍然以这个速度增长——源于外国的抵制以及我们能源和劳动力价格的制约;而制造和投资受需求规模和投资回报率的约束,也将呈现边际效益递减之势。故而,景气周期将结束。2006年的竞争也必然更加残酷,新一轮的大规模产业洗牌和
期刊
央视黄金时段曾有一个广告片大家应该都还记忆深刻:红旗飘飘,广告演员手持扩音器一遍遍大声叫喊:“1:1:1”;这个广告被网友评为当年十大恶心广告,但正如其他被公众所反感的广告一样,只要你声音足够大,销量就会随之大幅提升,所以,“1:1:1”的叫卖声在央视被一遍一遍的叫喊着:  这个广告在开始播放后是否带来销量的大幅提升,现在无法考证,但随着广告的不断播出,金龙鱼的麻烦却来了:  有细心的消费者注意到
期刊
这是一个真人秀盛行的后网络时代。  一对广为人知,超级搞笑的年轻男生组合“后舍男孩”通过翻唱,不,应该是假唱流行歌曲,翻拍这些歌曲的MV,用他们独特、夸张、古灵精怪的表演手法重新演绎经典音乐,令人捧腹。他们可以说是年轻人中网络真人秀的典范,引领着一个真人秀盛行的后网络时代到来。  将网上风靡一时的“后舍男孩”式创作与央视《电影传奇》创意相结合,网易推出“后舍电影传奇”,掀起了新一鸵的电影卡拉OK模
期刊
摘要:信息态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在在线社交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在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概念框架下,对在线社交网络上信息态传播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研究,构建了UPNL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和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信息态本身的态度倾向性对信息态传播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友邻的态度是决定个体是否转变态度的决定性因素。本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信息态
期刊
现状篇:日趋鲜明的快速消费品营销传播模式    一、品牌成为消费者购买药品时重要的考量指标  随着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与政府积极倡导自我医疗保健的新观念,“大病上医院,小病进药房”已成为药品消费的普遍消费模式。如右图所示:各个收入阶层的消费者购买感冒药的主要场所为药店。过去5年中我国OTC市场增长快速,年增长率超过20%,预计未来10年仍将保持这一增长速度,超过我国药品市场的平均增长率,OTC市
期刊
西安,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璀璨的文化积淀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西安成为中国西北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与物资集散地。西安电视台也因此受到广大广告主的青睐。  西安电视台副台长陈晓沪介绍:“西安电视台是一座综合性省会电视台,设有六个频道,使用无线和有线两种传输方式,覆盖了西安、咸阳、渭南等大部分地区,两个无线频道可以覆盖东到山西运城地区,西到甘肃平凉地区,北至陕西黄陵县周围,南达秦岭以北
期刊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后危机时代,人类社会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命题,航空工业面临着产业环境重大变化,产业链运营困难重重等重大挑战。从广义虚拟经济的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构建的“三新”之道出发,航空工业才有可能走出危机,同时在人类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存在巨大的机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三新;航空工业  中图分类号:F40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运用我国1996-2008年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比例。研究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比例是动态的变化,我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处于较正常的波动区间。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经济演化趋势,协调发展比例能对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起到一定预警作用,可以根据实际比例与协调发展比例
期刊
摘要:以古玩经济为示例证明,信息态是历史的运动状态与过程,是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的源泉、基础、灵魂,是经济发展方向的动力源;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是“水溶性”关系;人们对物质经济的需要是有限的,对精神经济的需要是无限的;大力发展精神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合乎经济发展方向的新信息趋势。  关键词:信息态;精神经济;古玩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
期刊
摘要:在世界经济重建过程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趋势正在出现回归。本文以先行者美国的物联网产业为考察对象,探讨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崛起,分析它对美国的产业格局和经济结构的改造,折射其中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去脱节化”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虚拟经济;“去脱节化”  中图分类号:F713.50,F72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3—0025—16  自20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