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精神经济研究

来源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古玩经济为示例证明,信息态是历史的运动状态与过程,是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的源泉、基础、灵魂,是经济发展方向的动力源;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是“水溶性”关系;人们对物质经济的需要是有限的,对精神经济的需要是无限的;大力发展精神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合乎经济发展方向的新信息趋势。
  关键词:信息态;精神经济;古玩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3—0072—09
  一、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精神经济学术史
  近年来,学界研究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精神经济队伍有所扩大,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
  (一)关于信息态
  林左鸣教授近年来已有系统研究,其代表性著作是2010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该书第139页说:“当信息作为独立的宇宙存在形态出现时,我们有理由认为,其实物质和能量是一不是二……实际上是物质态和信息态组成了我们的世界和宇宙。而宇宙中的物质态和信息态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问是要发生相互作用运动的,这个相互作用运动就是容介态”。第146页又说:“人归根到底是具有物质和信息两种需求的。物质一开始就是为满足人们的生理欲望,或者可以说物质更多地是满足人们的生理欲望。而信息则是一开始就是满足人们的心理欲望(思维欲望),或者说更多地是满足人们的心理(思维)欲望”。当然,林左鸣教授论述的信息或信息态系广义信息或广义信息态,意义重大,是经济哲学中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二)关于精神经济
  1985年,青年学者李向民提出了“精神经济”问题,并于1999年1月出版了其著作《精神经济》。他认为:“所谓精神经济是指精神产品(包括哲学、宗教、科学理论、科学技术、文艺作品等)的生产再生产活动,它包括生产、传播、消费三个基本环节,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还认为:“实际上,任何产品,只要它是人类劳动的现实产物,就必然要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精神内容,一是物质形式。精神内容是产品中凝结的思想、情感和技巧。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元素形式。”一种产品具备了精神产品的基本特征,但它本身并不是精神产品,可称为“准精神产品”;所谓“物质形式,是指产品中能够被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感知的,精神内容所赖以附着在其上的外在物质载体和信号系统。它表现为一种已失去其昔日权威,被人类精神控制了的自然物质力量。……精神内容是产品的本质,物质形式是产品的外在表现。”人类产品的精神内容称为“泛精神产品”。泛精神产品深蕴在可感物质形式的内部。
  2000年7月出版的董书通、方程著《新经济背后——精神经济浮出水面》,认为新经济的主体是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本质是一种与能源工业经济、石油工业经济、电力工业经济等物质经济完全不同的新经济——精神经济。”
  陈燕研究了精神经济的历史进程与价值属性,认为精神产品千百年来一直在商品化的道路上缓慢前行,其商品化具有客观的社会根源,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推进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精神产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学术价值三个方面的价值属性,更好地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精神经济活动的繁荣,引领精神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乔民研究了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的关系,认为精神经济的高速发展将是21世纪最大的特点。精神作为一种理念和理想充当了物质的情感因素而寄生于物质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经济时代的到来虽然使人类脱离了物质的纠缠,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物质经济而随风飞翔。人类的财富事实上也没有出现过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完全脱离,两者相伴相生、互依互靠,才让精神产品呈现多样化态势,也才让精神产业化在异彩纷呈中不可阻挡地冲进人们的生活。
  学界对精神经济的研究,有三个重要意义。第一,精神经济命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需要与精神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二,精神经济充实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即政治经济学具有二元性质,是由物质经济学与精神经济学构成的;第三,精神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广义虚拟经济是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二元”的主旨是物质需要与心理需要的相容、相纳,共生、共相。心者,精神也。从经济哲学意义考量,心理需要亦即精神需要。
  当然,学界关于精神经济学的研究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关于精神经济的内涵,若局限于精神产品,显得仄狭。精神经济应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一切精神要素,是有意识的人(包括精神生产者和物质生产者,马克思将其归纳为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精神生产手段和精神产品的有机结合。而且,有些物质并非劳动产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例如,当你在海滩上捡到一块奇石,或在山上发现一块硅化石,这是天然的造化,没有人文信息,亦非劳动所得,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完全是偶然的财富占有。若投放市场,往往有好价钱,能满足他人的精神需要。
  关于精神经济的效用,学界当前的研究尚含混不清。效用即有用,即使用价值。应该说,广义的效用包括对人的心理的满足。例如收藏一块元代的青瓷片,表面上看是毫无用处的,但它集中了元代青瓷文化发展的信息态,能满足收藏者对瓷文化研究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故亦有价值效用。虽然这种效用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穿、不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
  关于精神消费抑或虚拟消费,目前的研究还比较浅显。精神经济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经济活动,精神经济当然更多地包含人的消费活动,即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例如服务,很大程度上是精神文化活动。好的服务,往往有好的效用,有事半功倍之效。马克思说:“对于提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但是对于买者来说,这些服务只是使用价值,只是他借以消费自己收入的对象……他们同这些商品的生产毫无关系”。
  二、精神经济的理论内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经济的论述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劳动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对人类发展有重要意义。“分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在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在统治阶级内部表现出来”。“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理论是建立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的,实质上论证的是脑力劳动或 精神生产的价值功效。同时,这种分工并非绝对,任何劳动成果,无不包含着精神元素,如知识信息、技术信息、工艺信息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分工无非是并存劳动,即表现在不同种类的产品(或者更确切地说,商品)中的不同种类的劳动的并存”。马克思所说的“并存”,就是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互相容纳。这正是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的内容。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产的传承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明显包含“精神经济”思想的论断,马克思说:“在精神生产中,表现为生产劳动的是另一种劳动”。他引用昂利·施托尔希的话说:“显然,人在没有内在财富之前,即在尚未发展其体力、智力和道德力之前,是决不会生产财富的,而要发展这些能力,必须先有手段,如各种社会设施等等。因此,一国人民愈文明,该国国民财富就愈增加”。精神生产同样具有历史传承性,这种传承,就是信息容介态的折射。“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问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识到精神生产的传承性的同时,提出要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问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可以窥见,精神经济具有传承性,是因为经济信息态是一个历史的运动过程。它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承。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产的劳动时问。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神圣家庭》中说“甚至精神生产的领域也是如此(即精神生产领域也是有劳动时间的)。如果想合理地行动,难道在确定精神作品的规模、结构和布局时就不需要考虑生产该作品的所必需的时问吗?否则我至少会有这样的危险:我思想中存在的事物永远不会变为现实中的事物,因而它也就只能具有想象中的事物的价值,也就是只有想象的价值”。而对于精神智力因素在形成商品价值中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明确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第四,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力的理论。精神生产力即精神生产的能力,它与物质生产力相比,有更强的附着力和价值升值力,有更丰富的信息运动力。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明确提出精神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有:一是,在谈到货币的作用时,马克思说:“货币的简单规定本身表明,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二是,在分析原始共同体的解体原因时说:“只要更仔细地考察,同样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关系的解体,只有在物质的(因而还有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马克思还说,劳动者在共同劳动中,“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生产力”。三是,在谈到分工与手工业制造时,马克思说:“精神方面的生产能力,只是因为已经在许多方面消灭,所以在一方面扩大了它的规模。……作为手工制造业分工的一个产物,物质生产过程所需的精神能力,因此就当作别人的所有物……大工业则把科学当作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使它和劳动分离,并强迫它去为资本的利益服务”。
  (二)精神消费
  1 内涵
  说到底,经济全球化便是消费经济全球化。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说:“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消费……消费为人类生活的目标,所以消费问题当为人类生计问题中最要部份”。什么是消费?马寅初说:“物品之生产为满足欲望也,人取所需之物,以满足其欲望,谓之消费。……夫欲望生于人身,满足之则人快乐,不满足则现苦恼……人类消费的欲望,随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增多。人类愈文明,欲望愈多,欲望愈多,则所以满足欲望之各种物品亦愈多。有物品以满足欲望,则此欲望因满足而消灭。于是新欲望又生。有新欲望,则又有满足此新欲望之新物品。迨新欲望满足后,则第二种新欲望又生。如此循环不息。欲望与物品,适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即欲望愈多,物品愈多,物品愈多,欲望愈多……消费含有享乐之意,日用单调之物品,有何乐趣可言”。
  马寅初在20世纪40年代的这番通俗的论述,为我们打开了消费经济的钥匙。
  第一,人们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获取“所需之物。”物品的效用力只有通过人的欲望才能体现出来,欲望是消费的源泉活水。
  第二,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即“人类愈文明,欲望愈多,欲望愈多,则所以满足欲望之各种物品亦愈多”。物品、市场、欲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三,人的欲望、消费,内含着精神享受。消费是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统一。郭沫若说“人类生活的究竟目标是在使全体人类生活得更合理,更幸福,科学的应用正应该适合于这种目标”。显然,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欲望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过程。
  所谓精神消费,又称精神生活消费,是指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陶冶思想性情,愉悦情绪等目的的以精神产品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是相对于物质消费而言的一种消费行为。它同时追求人类无形的劳动产品,例如名声、名气、名人、名誉、名牌、商标等。信息消费是精神消费的最高形式。附加在品牌上的信息系精神消费者最重视的附加值之一。消费者通过消费名牌产品,往往可以获取附加在品牌之上的、被广泛认可的信息内容,例如寓意、意境、品位、时尚、理念、网络等。
  2 特点
  第一,精神消费的多元性。精神消费是“心的食欲”。因而,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口味。例如:在古玩市场上,虽然大家享受着淘宝的快乐,但是有的人喜欢集邮,有的人喜欢玩观赏石,有的人喜欢收藏钱币,有的人喜欢收藏烟标火花,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消费群体也有着不同的精神消费需求。少儿喜欢看动漫,青少年追求名牌、名星,中年人喜欢唱歌跳舞,老年人喜欢健身和聊天等。并且,精神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会有不同的效果,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第二,精神消费的无限性。人的物质消费是有限的,精神消费是无限的。精神消费弹性很大,属持续性消费,能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如钱币收藏家马定祥、余榴梁等,几乎以毕生之力,从事于钱币收藏与研究,其乐无穷,即使是节衣缩食也无怨无悔。又如湖南“岳州八怪”之一何光岳,仅小学文化,但七十年如一日,买书、藏书、读书、写书。现有藏书13.5万册,仅明、清至民 国流传下来的家谱便收藏了5.5万册,已出版的论著总字数超过了2700万字,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民族源流史学家。他谈到藏书时,说真是“苦不堪言、乐不堪言”。这八个字,非常精辟,就是生理上苦,心理上乐。苦与乐共生共相,苦中作乐,苦与乐都集中在精神需求这一坐标上,反映了人对精神消费追求的空问非常大。
  第三,精神消费的超时空性。人们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往往会积累一些消费信息(生活经验、生活知识和家务劳动)并容人物质消费中。衡量精神产品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而优秀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魅力。如古籍中的四书五经、《诗经》、《离骚》;如唐寅等艺术家的书画;如古代遗存的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等等,均可折射出超时空的价值信息,具有其他财富不可比拟的保值增值性。
  第四,精神消费的共享性。对于有生命力的精神产品,往往为历代消费者所共享,以满足其精神需要。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数千年被人们传颂不绝。又如,古籍鉴赏是雅事韵事,充满着情趣。历来藏书家多在自己的藏书上钤盖精致古雅的藏书印,及至朱墨累累,交相辉映,使藏书增色,更具垂绪源流、印鉴作证之功效。因增加了藏书者的信息态,往往令后嗣开卷一乐,相与流传。即使流入市场,亦是身价倍增,藏书者也随之播名垂远。
  3 类别
  精神消费按其类别,大体可分为泛精神消费和纯精神消费两种。
  第一,泛精神消费。消费经济同样具有容介态特征。即人们在物质消费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精神消费,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精神消费,且物质需要的满足本身也是精神使然。物质消费中吸纳精神元素,就是泛精神消费。如“吃”中的精神消费。人们已不满足于吃饱,而是首选吃的环境及档次,其次是吃的品味和特色。另外,逢年过节、婚嫁丧葬、生辰寿诞、敬神祭祖、迎来送往、接待宾朋、官场应酬、洽谈生意、集会结社,多设宴会,甚至宴会上还有钟鼓礼乐伴奏。又如“穿”中的精神消费。人们穿着打扮,言必选名牌。一件同样质地的衣服,是否是著名商标旗下的名牌,价格相差倍数。这些,均表现着物质消费中容纳着精神元素消费。
  第二,纯精神消费。纯精神消费就是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消费,具体表现形式是“乐”。如自汉代及其以后,民间雕琢刻画无用器物,人们爱好五光十色的小玩艺儿和五彩绣衣,演戏,玩“马戏”,民问唱歌说戏的人很多。现代人们观看体育赛事、电影电视,出席音乐会,崇拜影视明星,概念炒作等等。
  三、信息态与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
  (一)以信息态为基础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
  凡能反映物质或非物质价值总量的内外因素,可称为信息,而信息的运动状态便是信息态。信息态包括时间、空间、品质、名牌、名声、名誉、风险、环境等运动过程。虚拟价值是信息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衍射,同样,心理需求亦可看做是信息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衍射。可以说,一切价值态是从信息态发源的,信息态是容介态的基石,且信息本身亦是特殊的价值,是能够产生价值增长或生成新价值的价值。
  所谓容介态,从字义上看,193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寅集·子集》说:容,受也;包函(含)也。介:际也,谓交接于二者之问也(亦可称介点信息)。可喜的是,林左鸣先生受现代物理学和信息论的启发,率先提出了基于信息态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林左鸣认为,容介态,顾名思义,也就是在宇宙中某一已经存在的事物通过容纳入信息介质后实现质变的一种运动形式和运动过程的状态。从这个意义而言,容介态的基础是信息态,没有信息的存在和变化就形不成容介态,因此信息态的变化决定了容介态的形成状态。
  (二)以信息态为基础的经济容介态
  林左鸣认为,心理需求是信息态的衍射。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就是传统商品价值因不断容入旨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它实质上是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并以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为基础的进化及其发展规律。为什么说经济信息态是经济容介态的基础?因为信息态是经济容介态的灵魂。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信息可以提高物质存在的价值量,同时,信息是可变的价值,只要有信息存在,物质运动就得进行下去,并左右物质价值的升降。
  (三)信息态趋势下的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
  从以信息态为基础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视野考量,可以认为,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是“水溶性”的关系。
  第一,在任何一个价值事物中,都具备了物质性和精神性两种性质。因之,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简单经济哲学问题。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也是互相容纳、吸纳的信息状态。这种信息状态,实际上是一种运动过程,或者说,二元价值容介态是信息态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亦是“溶”的过程,就象一滴墨水滴入水中后,便在水里扩散,与水溶为一体,难分彼此一样。例如,古代流传下来的民俗钱(压胜钱),在当时并不作为货币流通,主要吸纳的是寓意这一精神元素:生肖钱,用以祝福人们身体健康成长,以十二生肖为主,背为12种动物,一般给少年儿童佩带;咒语钱,用于祈祷;吉语钱,以吉祥含义为主,以长命百岁、发财豪华、生意兴隆、高官厚禄、安居乐业等为主题,如“长命富贵”、“福寿双全”、“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堆金积玉”、“招财利市”、“指日高升”、“和合如意”等吉语。寓意是古代民俗艺术用品的灵魂,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因为这些民俗钱溶入了大众“心之食欲”,并以“钱”的形式作为物的载体,才为历代大众所追捧,当下市场价格已是不断上攻。小物质,大精神。若没有美好的寓意“溶”入,这些只是一堆锈铜,没什么效用了。
  第二,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精神经济与物质经济是两种相向的运动,不可能统一。实际上,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生产,虽然反映了人们两种不同的需要,但是这两种需要并不相克或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是人类需要的两个方面,是互为胶着的、统一的,具有质的同一性。这就是容介态理论的本旨和内涵。例如一件元青花瓷,其本质是信息态的存在,物质态功能的财富同符号(货币)信息态财富互感互生,如同电磁感应。两种形态财权频繁地在时问坐标、人际坐标和价值坐标构成的价值空间震荡。最终,以信息态而非物质态来决定其价值走向。所以,容介态运动,是宇宙中以信息态为基础,使事物从量变到质变,从而实现变异或进化的运动。……容介态既是一种运动形式,也是一种事物的状态。
  第三,信息态是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核心和灵魂。作为精神产品的价值属性,一是吸纳储存信息。如历史信息、名人信息、技术信息、艺术信息等等,系信息态的汇聚器,二是释放信息。2010年11月,在中国嘉德拍卖 会上,一幅宋元时期王羲之的书法摹本《平安贴》,拍出了3.08亿元的天价,说明信息量的累积与时间成正向关系,而信息量的释放又是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林左鸣教授说:世间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生成、携带和释放信息(信息介质);同时又都在永不停息地接受(容纳入)别的物事释放出来的信息(外源信息),并受外源信息的催化和影响而使自身发生变化,进而生成、携带和释放出新的信息,再被别的物事所接收……正是这种往复循环、永无休止的容纳入信息介质的状态(容介态),主导着宇宙万物的重构和升华。
  (四)古玩信息态趋势
  好古敏求,是人的共性,或者说是人共存的情趣和精神享受。一件古董,之所以能满足收藏者的精神需要,就是因为收藏者能发现其中诸多的信息。古董所释放的信息态决定其价值态。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元代青花罐“鬼谷下山”,以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若现在做一只同样规制的青花罐,其劳动成本亦不过数百元左右。所以,元代青花罐“鬼谷下山”的价值量完全是通过信息态反映出来的,而其物质态可忽略不计,且现代人做一个同样的青花罐还可以使用,收藏者购买这只元代青花罐,绝对不会使用它,只能用来观赏或研究,满足其占有的心理需要。
  由于古董的交换往往是以心理价值为度量标准,所以,古玩属精神经济范畴。理由有四:
  第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认为,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古董、罕见艺术品的价值原理,因为古董的劳动价值已消逝在历史信息态中,为历史信息态所替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当谈到剩余价值如何在不同部门转化的时候,“是撇开真正的艺术作品不说(按问题的性质来说)”的。“在考察各种现象形态时,要牢牢记着,本身无任何价值,那就是不是劳动生产物的东西,例如土地,或者至少像古董,某一些著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等等一样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的价格,可以由各种极为偶然的结合来决定。要卖一件东西,唯一必要的,就是它要是能够独占的,并且是能够让渡的”。
  第二,古董系历史文化遗产,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皆不可再生,不可复制,不可再生产(再生产或仿制便是工艺品),劳动的痕迹已随历史消逝,除法律禁止的以外,人们可以占有,可以让渡。正如明代董其昌说:“骨董有大小,大小骨董,稀世之宝玩也。其递代流传,收藏之家,赏鉴之人,皆有记载可考。无名氏得之,即成名家。其授受不轻,不能以劳力取之也”。举例来说,人们收藏的原始瓷,往往非常粗糙,且多不完整,简直与现代瓷不可同日而语,但其价值趋势却与日俱增,是现代瓷无法与之比拟的。为什么?因为原始瓷本身虽非再生资源,但其文化、文物信息态随着时问的流逝而堆积,而释放,多元价值之和便构成了巨大的价值量。
  第三,收藏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超越经济形态、超越生活形态、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生活方式。人类社会一经出现,便有了收藏。在原始社会,人的服饰、玉佩、耳环等个人佩带的装饰品,便是私有制出现以前的“私有财产”,甚至人死后也要随葬,成为人在阴问的“私有财产”。显然,好的收藏品,就是一种财富标志物。这样一种文化传统,是人的天性,是精神的寄托,是精神的补充,是精神的满足。“世俗所贵重者,但知有黄金而已,可使一磁盘一铜瓶,几倍黄金之价,非世俗所知也,故人能好骨董,即高出于世俗”。
  第四,人们为什么要收藏古董?董其昌又说:“人之好骨董,好其可悦我目,适多流行之意也。充目之所好,意之所到,不先于骨董也,至骨董而好止矣。夫人有耳目口鼻心,知之性,必有声色臭味之好。得所好而乐,失所好而哀。故耳好声,必欲和天下之新声,目好色,必欲得天下之艳色,口鼻之于臭味,亦然。故人情到宝贵之地,必求珠玉锦锈粉白黛绿丝管……焚膏继晷,穷日夜之精神,耽乐无节,不复知有他好。……因骨董乃好声色之余也,能从顶上翻身,求我心知之好……有赖以存,可永我乐”。显然,“永我乐”就是人们追捧和收藏古董的真正动机。按理说,高科技时代的许多工艺品的美观度是许多古董所不及的,但其价值却远不及古董。主要是古董中有非常丰富的已发现的和没有发现的文化信息态。信息态正是广义虚拟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些信息态能满足收藏者“玩”的精神需要。
  第五,收藏古董能满足人们养生健身的精神需要。人都希冀自己健康、长寿,这是最大的精神需要,许多古董的寓意多与养生健身有关,能给人有益的信息暗示。董其昌认为,古玩有利于长寿。“骨董之可贵,为其长寿也。其所以得长寿者,由古之良工尽心力于斯,务极精工,不使有毫发欠缺,踌躇满志,善而后存之。……故能使见之者,亦莫不爱重宝惜,递代相传,不言而喻,不约而同,一出展玩,惊犹鬼神,无不改容静对,敢轻毁之乎?于以见人之心力用之,治一物即善一物,苟用以治身心,未有不造至善之地,……自古成德之士,平生服用之物,子孙奉为宗器,有常主而无失坠,则无物非骨董何?骨董非宗器,其为寿,岂不大哉”。在董其昌看来,第一,古玩本身“长寿”,以其寿推及人之寿。人们对精品古玩,不胜其爱,往往作为传世品保存,“永宜子孙”;第二,收藏者不时拿出来欣赏把玩,调适身心,乐在其中,自然使人长寿。董其昌还认为,“玩骨董有祛病延年之助。骨董非草草可玩也,宜先治幽轩邃室,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于风月晴和之际,扫地焚香,烹泉速客,与达有端士,谈艺论道,于花月竹柏问,盘桓久之,饭馀晏坐,别设净几,……次第出其所藏,列而玩之,若与古人相接欣赏,可以舒郁结之气,可以敛放纵之习。故玩骨董有助于祛病延年也”。也就是说,因古玩收藏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修炼人的心态,可以舒郁结之气,可以敛放纵之习,故有祛病延年之助。
  四、结论
  第一,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是“水溶性”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容纳。精神经济有些可以通过介点信息感觉到,有些则隐晦莫测,带有神秘性。这是以信息态为基础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的魅力所在。
  第二,从古玩信息态趋势考察,一件古董虽可“永我乐”,但精神需要作为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则难乐我永。因为收藏者总希望有更多的古董“永我乐”。所以,物质经济是有限的,精神经济是无限的。
  第三,人的精神欲望的大部分并非能自由然获得,亦并非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劳动。在价值需求多元的社会,需求的对象正趋向于精神化,愈来愈脱离物质的结构。一般说,科学理论多侧重于认知价值,艺术品多侧重于以意境为灵魂的审美价值,宗教产品等多侧重于伦理价值。
  第四,信息态是历史的运动状态与过程。是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的源泉、基础、灵魂。经济信息力决定了经济价值力,是经济发展方向的动力源。
  参考文献:
  [1]李向民.人类应当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精神经济学[J1.江苏商专学报,1986,(3).
  [2]李向民.精神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3]董书通,方程.新经济背后——精神经济浮出水面[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1.
  [4]陈燕.精神经济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道路[Jl福建艺术,2009,(6)
  [5]成乔明.精神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政府对策[J1.中国工业经济,2005,(3).
  [6]锺兴永,吴顺发.精神需要与精神生产力——兼论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基础[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1).
  [7]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26卷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l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26卷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
  [11]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2]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资本论l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3]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郭大力,王亚南译.资本论[c]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6]马寅初.经济学概论·消费论[c].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
  [17]郭沫若.人民科学丛书·序[c].北京:天下图书公司,1950.
  [18]林左鸣.自然容介态——以自然信息为基础的进化机理假说lJl.前沿科学,2010,(2).
  [19]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0]中共中央编译局译.资本论[c]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1]郭大力,王亚南译.资本论[c]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2][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见宋途、陆仁成据民国版影印.古玩宝典[c]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
  [23]李香华,锺兴永.古玩收藏与养生健身研究lJ].体育文化导刊,2011,(1).
其他文献
摘要:人们的效用满足不仅取决于物质方面,还包括人们心理和精神方面。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下,仅重视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是不够的,实际上,“经济人”还必须关注人们的心理、幸福、道德等多层面的感受,只有这样“经济人”才会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这就是说,“经济人”不仅要关注物本利益,还应更多关注人本方面的追求。物本经济强调金钱价值,重视物质利益胜过其他,但忽视人类的自由和福祉,这与人类的全面发展是不相容的。人本经济
期刊
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各国政府陆续开展对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探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进行政府管理创新,一直是我国体制改革的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但在广义虚拟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迫在眉睫。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期间,地方政府
期刊
新五力模型  《销售与市场》2006.2    200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触摸到了传统方式的极限,因为占到全年SDP贡献率30%以上的外贸(比2004年增长300%),不可能在2006年仍然以这个速度增长——源于外国的抵制以及我们能源和劳动力价格的制约;而制造和投资受需求规模和投资回报率的约束,也将呈现边际效益递减之势。故而,景气周期将结束。2006年的竞争也必然更加残酷,新一轮的大规模产业洗牌和
期刊
央视黄金时段曾有一个广告片大家应该都还记忆深刻:红旗飘飘,广告演员手持扩音器一遍遍大声叫喊:“1:1:1”;这个广告被网友评为当年十大恶心广告,但正如其他被公众所反感的广告一样,只要你声音足够大,销量就会随之大幅提升,所以,“1:1:1”的叫卖声在央视被一遍一遍的叫喊着:  这个广告在开始播放后是否带来销量的大幅提升,现在无法考证,但随着广告的不断播出,金龙鱼的麻烦却来了:  有细心的消费者注意到
期刊
这是一个真人秀盛行的后网络时代。  一对广为人知,超级搞笑的年轻男生组合“后舍男孩”通过翻唱,不,应该是假唱流行歌曲,翻拍这些歌曲的MV,用他们独特、夸张、古灵精怪的表演手法重新演绎经典音乐,令人捧腹。他们可以说是年轻人中网络真人秀的典范,引领着一个真人秀盛行的后网络时代到来。  将网上风靡一时的“后舍男孩”式创作与央视《电影传奇》创意相结合,网易推出“后舍电影传奇”,掀起了新一鸵的电影卡拉OK模
期刊
摘要:信息态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在在线社交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在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概念框架下,对在线社交网络上信息态传播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研究,构建了UPNL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和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信息态本身的态度倾向性对信息态传播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友邻的态度是决定个体是否转变态度的决定性因素。本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信息态
期刊
现状篇:日趋鲜明的快速消费品营销传播模式    一、品牌成为消费者购买药品时重要的考量指标  随着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与政府积极倡导自我医疗保健的新观念,“大病上医院,小病进药房”已成为药品消费的普遍消费模式。如右图所示:各个收入阶层的消费者购买感冒药的主要场所为药店。过去5年中我国OTC市场增长快速,年增长率超过20%,预计未来10年仍将保持这一增长速度,超过我国药品市场的平均增长率,OTC市
期刊
西安,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璀璨的文化积淀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西安成为中国西北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与物资集散地。西安电视台也因此受到广大广告主的青睐。  西安电视台副台长陈晓沪介绍:“西安电视台是一座综合性省会电视台,设有六个频道,使用无线和有线两种传输方式,覆盖了西安、咸阳、渭南等大部分地区,两个无线频道可以覆盖东到山西运城地区,西到甘肃平凉地区,北至陕西黄陵县周围,南达秦岭以北
期刊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后危机时代,人类社会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命题,航空工业面临着产业环境重大变化,产业链运营困难重重等重大挑战。从广义虚拟经济的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构建的“三新”之道出发,航空工业才有可能走出危机,同时在人类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存在巨大的机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三新;航空工业  中图分类号:F40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运用我国1996-2008年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比例。研究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比例是动态的变化,我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处于较正常的波动区间。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经济演化趋势,协调发展比例能对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起到一定预警作用,可以根据实际比例与协调发展比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