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 透视当前经济的“质与量”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a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测永远都不准确,但是经济生活中又离不开预测。对企业决策者而言,对决策环境的判断,最重要的预测,莫过于思考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数量问题。
  透视GDP
  我国经济大约10年为一个周期。前两个周期平均都是以两位数在增长,即10.4%、10.3%。2013年为7.6%,今年(2014)一季度是7.4%、三季度7.3%,整体看来经济呈下行趋势。
  如果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下大力做好经济转型的话,我们还有希望在这个10年里保持中高速发展,即7%-8%。但是,必须要处理好几个问题,一定要消除对GDP的崇拜,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消除GDP的水分。
  多年来,GDP就代表政绩,而投资最容易拉动GDP。但这种拉动长期下来是有问题的。2009年,政府给出4万亿刺激,却带来一大堆问题。过剩的生产能力、库存的积压、环境问题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增加,然后是通货膨胀,最后是资产泡沫。当年住房销售增加、房价增长过快,这些问题都是由过度投资带来的。
  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抑制追求GDP、用过度投资追求GDP的冲动。比如:几十个城市都建地铁,有些建成后不仅不起便民作用,反而成了财政包袱。
  透视货币政策
  现在货币发行周转存在一些问题。正常情况下,货币存量和GDP最高也就是1∶1,我们为什么这么高?有几点原因:
  第一,我们有4万亿外汇储备,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4万亿美元要拿24-25万亿人民币来收集,等于多放出去24-25万亿人民币。
  第二,地方政府的债务现在还不起。还不起怎么办?向银行借新贷还老债。这个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第三,很多企业和个人手里拿着现金。
  因此,看起来钱挺多,但是在很多地方钱不够。所以影子银行发展很快。影子银行的利息比正常银行高,其规模之大,据最近社科院报告为27万亿。钱的问题,也是需要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
  透视金融风险
  当前金融遇到的问题,第一是大家比较担心的房地产问题,第二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这两部分加起来,占到银行贷款的50%-60%。如果这两部分出问题,那么影响就很大。
  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中央出了决定,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把从银行借新债还老债的办法慢慢消除掉。但这不是很短的时间内能解决的。
  对房地产问题,我们首先要看到中国的房地产不会崩盘,这点是肯定的。为什么?因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们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需求在那里:城镇化的过程中,每年1100万人到城市,每年700万大学生毕业,还有相当多的家庭要改善住房。
  当前来看,由于房价涨得比较快,所以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北京、上海,实际需求还是潜在的,一旦房价下降马上需求释放。对于这类地区,房子还要限购、还要抑制需求,增加适合的供应。另一类就是像鄂尔多斯等地区,开发过度,供过于求。对于这类城市要取消限购,鼓励周围农民和老百姓进城买房,逐步消化存量。
  根据住建部数据,消化存量大约需要20个月,现在房地产已进入了调整期。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中国政府不会允许房地产崩盘。因为一旦房地产崩盘,带来的问题是很多的,它关系到60多个行业。现在房子需求减少,钢铁卖成白菜价,这种现象对国民经济有相当大的影响。另外,现在房地产贷款在银行大概占30%,它出问题银行就要出问题。还有一点很明显,房地产价格下跌,老百姓财富就缩水。
  从2000年到2013年,全国房地产均价的年增长率是8.6%。通过两年调整期,我认为要达到三个目的:
  第一,供求关系比较平衡。
  第二,逐步使房价不再过快增长,就是比CPI可能高一点儿。因为劳动力价格、生产资料价格长远来看会涨,比CPI高点儿不会高太多。
  第三,在这个过程里,将会出现对开发商的淘汰。有一部分实力差的开发商将被淘汰,这样房地产业会更健康。
  从银行来说,也要注意风险。我问过工商银行,房地产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占25%-26%。个人贷款属于优质贷款,一般情况下,除非他失业了或者单位破产了才会断供。开发商贷款占银行房地产贷款1/4左右,工行只有1/5。开发商资金来源大概是这样,39%是自有资金,包括买地;31%是预交款,客户购房预付款;真正向银行贷的就30%。这个数字对大开发商来说,即使房价下行,也不会有伤害,但对小开发商有影响。
  透视互联网创新
  中国经济最终要想保持高速增长靠什么?不能靠房地产业,而要搞创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引导的机械化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引导的电气化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互联网引导的信息革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东西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必然要经历变革,金融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抓紧商机、抓紧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在人民生活中的应用,不管是不是搞信息技术的,都离不开互联网。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家要抓机会。现在传统的制造业也都在想这个问题,甚至汽车制造业也都在讲怎么转型成为信息技术引导的公司。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实际上,一是如何用信息技术改造你的产业生产线,另外是如何用信息技术来联结你的有关产业。互联网最大好处是连通,能够连接与你有关的产业,消除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让你对市场有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让你有更多和别人合作的机会。这种企业困难的是资金,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但是实际上这些小微企业如果有定单,或者有一定应收账款,现在有了互联网金融,应收账款和定单都可以抵押贷款,这样就可以保证现金流的正常周转。这些都是由互联网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变化。
其他文献
由于制造业“空心化”等因素,美国除个别领域以外,制造业整体上恐难有大作为。未来世界上,谁先成为“智造强国”的比拼,很可能将在中国和德国之间进行。中国的优势是资源整合及战略实施的组织化程度高,德国的优势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强。中国若能扬长避短,制造强国的建设有望事半功倍。  国际制造业界有个不成文的约定:衡量一国是否已步入制造业强国俱乐部,成套装备制造产出要占到该国工业产出的20%。按此标准作单一性衡
期刊
老子曾颇为神秘地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论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但管理与烹饪有关系,都是毋庸置疑的。  今年7月,我与《中外管理》杂志两位多年的伙伴:山东天齐置业董事长田茂军常务理事和山东仁丰纸业董事长宋佃凤理事,相聚在千年古都淄博。来到文化名城,自然万事都有门道可挖掘。比如做饭。  高级厨子的尴尬  在席间与诸位高管高谈阔论中,我即兴提出一个自己观察多年的问题:有一道家常菜,谁都吃过,也都很爱吃,
期刊
编者按:对傅园慧一边倒的赞美,其实并不真实或至少不完整。当“傅园慧们”在电视上看起来很可爱时,他们在手下用起来也很得力吗?他们的“洪荒之力”,是给了自我,还是公司?作为文化导向,当个人铜牌一夜爆红时,谁再去追求组织金牌?当这些现实冲突不可避免时,老板们是顿足捶胸?还是开始反思自我,进而放弃以往理所当然的“金牌导向”?傅爷的“洪荒之力”,与女排的“为国争光”,贵司要哪一个?一切都没那么简单。  20
期刊
这几年我参加了《中外管理》理事会以后,很愿意在“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听成思危老先生的课。只要有他讲的演讲,我肯定不缺席。另外我看凡是他演讲的那天,听众也总是最多的。  成老先生见多识广,从国外到国内,接触的非常多,对事物的本质看得非常准。具体来说,成老先生的一个观点,对我,包括对很多中国企业的老总们,都有很大启发。那就是“管的事不要太多,要尽可能往下放。放下去以后,要比自己管的成效更好”。这一
期刊
2015年7月12日,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活动家,以及作为本刊多年领导的成思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7月13日上午,本刊杨光总编赶往成先生常年工作并深爱着的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与研究会的领导和同仁,以及成先生的全体家属,共同吊唁了成思危先生。研究会秘书长、本刊编委会副主任石勇先生,向成思危的夫人及到场朋友介绍了成先生在研究会的工作情况和他所珍爱的办公遗物。随后,成夫人在签到簿上深情地
期刊
真不像一个官  对成思危先生,我第一次见到他时印象就十分深刻。  那是在香港,十年前,我作为香港理工大学的顾问去开会。正好成先生也出席了。我当时并不知道他是谁,给我印象却很深。因为他上来先讲的是英语,中间又讲粤语,中午和我们一起吃饭时讲的又是“国语”。然后,我才知道这个不寻常的人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而我对他的感觉,以及他谈论的话题,完全是个学者。  后面我们接触就稍微多了一些。我在微软时,有一次在
期刊
引领性的贡献  对成思危先生,我的评价是:直言坦诚,创新担当。  中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懂得和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在全面系统地引进西方管理理论,构建中国的商学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先生做出了引领性的贡献。  他不仅仅深度参与管理学科的设立和构建,深度参与中国商学教育的设立和构建,而且还深入到中国企业的实践中,真正理解中国企业成长的问题和困难;他深度参与并创立了风投,推动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
期刊
成先生,在我心里就像我的父亲。他和他夫人待我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在1995年就认识成先生,一直跟着他,到现在整二十年了。  我被成先生挖回了国  我认识他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1995年成先生刚调到化工部当副部长,就想实现他的愿望——推动中国的管理科学。于是他就在国内找了一些年轻人,也在国外找一些年轻人,我就属于他在国外吸收回来的。当时,我还在美国工作,回国来参加了在北航举办的一个管理科学研
期刊
成思危副委员长辞世的消息传来,我倍感震惊,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和成思危副委员长相识已有十多年之久,且研究领域多有交集,无论是在风险投资方面,还是在创业板创办及组建的变革中,我都曾数次与他交流。在我的心目中,成思危副委员长总是那样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仿佛永远处于工作和学习的状态。这样一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永远以敏锐、勤奋形象示人的成思危副委员长,他的音容样貌仍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对话》即兴
期刊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我很高兴能够应《中外管理》杂志社的邀请,出席今天的晚宴。我首先要向《中外管理》创办者们和参与《中外管理》杂志的员工、顾问和各方面支持《中外管理》杂志社的同志们,表示热烈地祝贺!  管理理念做到了国际化  我和杨沛霆先生是1997年在香港开会时相识的。因为我当时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的主任,比较关注管理方面的杂志。当时我就跟他说:《中外管理》杂志有它的特点,一个是国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