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中外管理》的市场化道路是成功的!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nuo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我很高兴能够应《中外管理》杂志社的邀请,出席今天的晚宴。我首先要向《中外管理》创办者们和参与《中外管理》杂志的员工、顾问和各方面支持《中外管理》杂志社的同志们,表示热烈地祝贺!
  管理理念做到了国际化
  我和杨沛霆先生是1997年在香港开会时相识的。因为我当时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的主任,比较关注管理方面的杂志。当时我就跟他说:《中外管理》杂志有它的特点,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市场化。这些年来,他们确实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升了中国管理水平,使中国管理水平好的企业的好经验得以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记得他们在介绍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的思想,在介绍学习型组织、企业流程再造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在介绍日本的管理思想方面他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记得有一次,他们还把全球四个著名的咨询企业聚集在一起谈中国企业的发展。所以他们在国际化方面确实是把国外很多很好的管理经验带到了国内,使得我们企业界的同仁们大开眼界。


  发展模式做到了市场化
  另一方面,他们办刊的过程里,坚决遵循着市场化的方向。《中外管理》难能可贵的是从20年前,中国经济刚刚开始真正的市场化进程时,就坚决遵循着市场化的方向。我想说一点,当年杨沛霆先生找我,希望这个杂志通过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挂靠。我当时表示坚决支持,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进一步走企业化的道路。应该说,现在《中外管理》市场化、企业化这条道路是非常成功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他们不断坚持市场化理念的结果。这些年来,他们坚持举办官产学恳谈会,实际上是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袁老是每届几乎都参加,我也参加了不少届。这个平台的搭建对于沟通政府、学界和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式管理仍有待提炼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界的努力,因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希望。没有好的企业,中国经济不可能有快速的发展。而好的企业里头有不少很好的管理经验。中国企业,应该说创造了很多结合中国特色的管理实践和经验,但是,我们缺乏的是把它提升到理论方面,构建中国真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这是需要我们大家进一步努力的。
  只有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加上西方的管理经验和理论,再加上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三者结合,我们才能够真正使中国管理在世界管理之林里,树立一个我们自己的有特色的流派。所以我希望《中外管理》在今后,坚持国际化、市场化的道路,刊物越办越好。
  我再一次表示衷心地祝贺,并对《中外管理》杂志寄予殷切的期望。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向小米学习如何沉淀用户》2015年第7期  小米是一家血统纯正的互联网公司,将互联网带来的生产力变革优势发挥到极致。小米悟出“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提出走“群众路线”,即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和用户做朋友,让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和改进,这种方式及其成效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用户众筹模式不仅降低沟通成本,还让产品创新和迭代契合用户需求,甚至超出预期,真正做到用户导向。  传统企
期刊
由于制造业“空心化”等因素,美国除个别领域以外,制造业整体上恐难有大作为。未来世界上,谁先成为“智造强国”的比拼,很可能将在中国和德国之间进行。中国的优势是资源整合及战略实施的组织化程度高,德国的优势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强。中国若能扬长避短,制造强国的建设有望事半功倍。  国际制造业界有个不成文的约定:衡量一国是否已步入制造业强国俱乐部,成套装备制造产出要占到该国工业产出的20%。按此标准作单一性衡
期刊
老子曾颇为神秘地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论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但管理与烹饪有关系,都是毋庸置疑的。  今年7月,我与《中外管理》杂志两位多年的伙伴:山东天齐置业董事长田茂军常务理事和山东仁丰纸业董事长宋佃凤理事,相聚在千年古都淄博。来到文化名城,自然万事都有门道可挖掘。比如做饭。  高级厨子的尴尬  在席间与诸位高管高谈阔论中,我即兴提出一个自己观察多年的问题:有一道家常菜,谁都吃过,也都很爱吃,
期刊
编者按:对傅园慧一边倒的赞美,其实并不真实或至少不完整。当“傅园慧们”在电视上看起来很可爱时,他们在手下用起来也很得力吗?他们的“洪荒之力”,是给了自我,还是公司?作为文化导向,当个人铜牌一夜爆红时,谁再去追求组织金牌?当这些现实冲突不可避免时,老板们是顿足捶胸?还是开始反思自我,进而放弃以往理所当然的“金牌导向”?傅爷的“洪荒之力”,与女排的“为国争光”,贵司要哪一个?一切都没那么简单。  20
期刊
这几年我参加了《中外管理》理事会以后,很愿意在“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听成思危老先生的课。只要有他讲的演讲,我肯定不缺席。另外我看凡是他演讲的那天,听众也总是最多的。  成老先生见多识广,从国外到国内,接触的非常多,对事物的本质看得非常准。具体来说,成老先生的一个观点,对我,包括对很多中国企业的老总们,都有很大启发。那就是“管的事不要太多,要尽可能往下放。放下去以后,要比自己管的成效更好”。这一
期刊
2015年7月12日,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活动家,以及作为本刊多年领导的成思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7月13日上午,本刊杨光总编赶往成先生常年工作并深爱着的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与研究会的领导和同仁,以及成先生的全体家属,共同吊唁了成思危先生。研究会秘书长、本刊编委会副主任石勇先生,向成思危的夫人及到场朋友介绍了成先生在研究会的工作情况和他所珍爱的办公遗物。随后,成夫人在签到簿上深情地
期刊
真不像一个官  对成思危先生,我第一次见到他时印象就十分深刻。  那是在香港,十年前,我作为香港理工大学的顾问去开会。正好成先生也出席了。我当时并不知道他是谁,给我印象却很深。因为他上来先讲的是英语,中间又讲粤语,中午和我们一起吃饭时讲的又是“国语”。然后,我才知道这个不寻常的人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而我对他的感觉,以及他谈论的话题,完全是个学者。  后面我们接触就稍微多了一些。我在微软时,有一次在
期刊
引领性的贡献  对成思危先生,我的评价是:直言坦诚,创新担当。  中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懂得和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在全面系统地引进西方管理理论,构建中国的商学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先生做出了引领性的贡献。  他不仅仅深度参与管理学科的设立和构建,深度参与中国商学教育的设立和构建,而且还深入到中国企业的实践中,真正理解中国企业成长的问题和困难;他深度参与并创立了风投,推动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
期刊
成先生,在我心里就像我的父亲。他和他夫人待我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在1995年就认识成先生,一直跟着他,到现在整二十年了。  我被成先生挖回了国  我认识他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1995年成先生刚调到化工部当副部长,就想实现他的愿望——推动中国的管理科学。于是他就在国内找了一些年轻人,也在国外找一些年轻人,我就属于他在国外吸收回来的。当时,我还在美国工作,回国来参加了在北航举办的一个管理科学研
期刊
成思危副委员长辞世的消息传来,我倍感震惊,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和成思危副委员长相识已有十多年之久,且研究领域多有交集,无论是在风险投资方面,还是在创业板创办及组建的变革中,我都曾数次与他交流。在我的心目中,成思危副委员长总是那样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仿佛永远处于工作和学习的状态。这样一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永远以敏锐、勤奋形象示人的成思危副委员长,他的音容样貌仍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对话》即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