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集注》引杨时语辑考

来源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TA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程理学经由杨时传至朱熹,因此朱熹所作《孟子集注》不可避免会受到杨时思想的影响。通过将《孟子集注》中的杨时引文进行溯源,并与《杨时集》中的原文罗列分析,有利于明确引文来源,方便日后学者的研究工作,并且从中可以看出杨时和朱熹孟学思想的一些特点。杨时和朱熹在解读《孟子》时,虽然都以“心性论”为根本立场,但是在对佛教、王安石新学的态度上是有差异的。
其他文献
在修缮古建筑和保护文物时,要保证其所蕴含的历史底蕴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现阶段,文物保护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当今修缮古建筑时,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一定程度
孟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其丰富深刻的思想中有着突出的弘道济世的士精神。孟子士人精神的张扬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及思想学术形态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以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是理解张载虚气关系论的关键语。按照学术界的主流解释,"本体"即本然状态,太虚是气的一种存在状态;但也有学者认为"本体"是体用之体,或是西方哲学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