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进行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及消融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辅助下运用超高密度标测系统(Rhythmia系统)对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进行超高密度激动标测及消融。

方法

连续入选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有临床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作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超高密度激动标测(所有患者在ECMO的支持下,Rhythmia系统心内膜和/或心外膜),确定并消融室速的关键峡部/最早起源部位,术中无室速诱发则进行基质改良。

结果

共入选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年龄(62±6)岁,14例患者共标测出持续性室速种类为17种。其中3例患者因术中无诱发或室速标测不完全,在窦性心律下和/或心室起搏下行基质标测。术后ECMO置入部位伤口局部感染1例,给予清创及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12±8)个月,16例患者无室速发作,1例患者随访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程控时发现低频室速(70次/min)。

结论

在ECMO辅助下运用超高密度标测能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器质性室速进行准确地标测及消融,并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其他文献
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BRBNS)是一种罕见疾病,以全身多处血管橡皮样改变为特征,发病机制不明,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多样但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或漏诊,其中消化道出血是BRBNS患者最常见就诊原因,也是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诊断主要依靠皮肤或消化道的多发静脉畸形表现,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尤其是各种并发症的治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多种测量工具用于瘢痕的客观评估,色度计、分光光度计、激光多普勒、皮肤镜等评估瘢痕颜色;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显微镜等评估瘢痕厚度;追踪/摄影平面测量法、三维立体摄影测量法评估瘢痕面积/体积等。这些方法有助于瘢痕的客观评估,但由于器械费用,便携性,耗时长等原因,目前这些工具在临床上的应用仍然有限,尚待进一步研究。
先天性内眦赘皮是东亚人群常见内眦形态,常伴有单睑存在,即便患者是双眼皮,也会因内眦赘皮的存在成为内双,影响美观。有些儿童先天性内眦赘皮伴有下睑内翻或者上睑下垂。随着美容就医者的增多,希望进行重睑术同时进行内眦赘皮矫正术,以求得更加完美的双眼皮。临床上先天性内眦赘皮的矫正方法很多,美观自然、瘢痕最小化是医师追求的目的。
小阴唇肥大是一种女性常见的外阴发育畸形,不但影响会阴部外观形态,而且因其不易清洗产生异味、摩擦引起疼痛不适、影响尿流方向、性生活质量,给女性心身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女性对高质量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女性对外阴部形态认识和感观美学意识迅速提高,会阴部整形美容手术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式解决小阴唇肥大引起的功能障碍和美学缺陷。研究表明,非手术方式,如双极射频和激光治疗可填补女性追求小阴唇美学和功能改善,而无需手术治疗的空白。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问题,病因纷杂,常涉及多个学科。晕厥患者的预后也因病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如何优化晕厥的诊断流程和危险分层非常重要。另外,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可以提高晕厥诊断率,ICM指导下的起搏治疗可降低晕厥复发率,使患者获益,但在我国存在严重应用不足的问题。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制探讨涉及Bezold-Jarish反射学说、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基因多态性等,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率高,主要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切,而起搏治疗人群受限。因此,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并植入ICM的患者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中位年龄52.6岁,年龄范围11~87岁。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是否再次发生晕厥及晕厥前兆事件、ICM程控读取随访期间记录到的事件。若患者出现晕厥,则及早行ICM程控。结果随访(15.0±12.3)个月,15例(15/45,33.3%)患者再发晕厥或晕厥前兆,其中9例为心动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对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诊断价值,为ICM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的患者168例。植入ICM患者76例(ICM植入组),其中男40例(52.6%,40/76),年龄(62.1±14.4)岁;同期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经晕厥相关的系统性检查且未植入ICM患者92例(ICM未植入组),其中男60例(65.2%,60/92),年龄(63.8±11.9)岁。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22年7月,记录晕厥事件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住院患者心电图及临床特征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诊断反射性晕厥。方法入选2018年6月20日至2022年5月11日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治疗的晕厥患者,经过临床评估和调查研究获得相关基线资料。确定了晕厥患者的15个特征,并进行特征排序。采用不同的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反射性晕厥的诊断模型,如Logistic回归分析、感知机、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和K最近邻算法等方法。结果最终入选410例患者,首次晕厥事件的年龄(64.5±14.6)岁,其中男236例(236/410,57.6%)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其机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目前尚未完全阐明。VVS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和潜在机制,仍然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旨在对VV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作简要综述。
目的调查分析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在国内应用推广缓慢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医师认同S-ICD较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具有的优点和缺点,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未植入S-ICD的原因按照重要性排序,对未来应用S-ICD的预期和推广的建议。2020年8月至10月调查问卷分发于全国多家医疗中心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医师填写后收集并进行分析。结果共回收18个行政区93家医院的190份问卷。参与调查医师对S-ICD各优点的认可比例均>30%,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