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中的网民心理因素探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e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网络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中公众发表舆论的阵地,因而网络舆论的引导关乎整个互联网环境的净化与和谐。文章从首因效应、从众心理、恶魔效应、宣泄心理、相对剥夺感来分析在“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事件”中网民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 留学生演讲;网络舆论;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3-0011-02
  1 事件背景
  当今的世界经过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正在处于密切联系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民可以即时通过互联网获取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最新消息。同时,由于这种距离的拉近和即时的交互,网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地发表自身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由此而产生的巨大的网络舆论正在影响着世界。
  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对于互联网环境的净化与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于网络舆论的研究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国家不仅要在制度方面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更要从心理角度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发生的原因,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明确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向。
  近日在网络上传出“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发表辱华言论”的消息刺激了广大中国网民的神经,进而爆发了激烈的对于当事人Yang Shuping声讨的网络舆情。以下将从心理因素角度探究在此事件中的网络舆论。
  2 心理因素分析
  2.1 首因效应
  由美国心理学家A.S.洛钦斯首先提出的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显著的影响作用,它是由第一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习惯称之为“第一感”。在此事件中网络舆论所带有的倾向性與首因效应有所关联。
  大多数国内网友获得此消息的第一来源是5月22日《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一则推送,该文章以《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涉嫌辱华:我在美国吸到的空气都是甜的》为标题,发布了中国留学生Yang Shuping在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全文以及该媒体对于此事件的评论。因此,在国内大多数网友获知这则消息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在美中国留学生在毕业演讲上发表辱华言论”,进而网络舆论才会像洪水猛兽般的向攻击当事人的方向一边倒。
  2.2 从众心理
  法国知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而在网络空间的互动中,网民的舆论极易受这种从众心理的影响。
  5月22日,《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了一篇名为《她说美国空气“又香又甜”,台下美国人起立鼓掌,中国留学生气炸!》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环球时报》的记者通过对马里兰大学中其他中国留学生的采访,获取了他们在微信朋友圈中对此事的看法:“对这次毕业演讲的事情,我们觉得非常尴尬,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学习会请她做毕业演讲,以及这种言论为什么会出现在毕业典礼上。”“以诋毁祖国的方式博眼球是坚决不能容忍的,校方支持此类毫无依据的攻击性言论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不仅是考虑欠佳,更是让人怀疑是否有其他用意。希望这位小姑娘好自为之,脸丢光了的话在美国出门也得戴口罩了。”
  显然,其他留学生们的言论为大多数网民提供了舆论导向,他们在此事件的传播中担任着意见领袖的身份,而意见领袖的意见产生以后,网民们会对于意见领袖所表达的正义所感动,在涉及到国家尊严方面中其他留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卑不亢赢得了绝大多数网友的认可,进而在绝大多数网民心中产生了一种追随意见领袖的从众心理。
  网民们的从众心理不仅仅表现为对于意见领袖的追随,还在于对整个网络舆情中强势舆论的跟从。在传播学中就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即在多方观点共存的时候,强势观点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加入其中,而弱势观点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和淹没,在此事件中小部分网友也受到强势观点的影响。
  2.3 宣泄心理
  宣泄心理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合理诉求受阻以及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将压抑已久的不满情绪转化成非理性表达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事件”报道后,各大媒体平台相继转载,通过对消息内容后评论区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大量网友使用了带有攻击性和污蔑性的语言发表了对当事人的评判,“对中国的侮辱”“对美国的谄媚”等此类评论将当事人贴上了“辱华”的标签,其中有网友甚至使用“丑×多作怪”對当事人进行谩骂。
  这些激烈的评论反应出大量网民在此事件中表现出的宣泄心理,此类网民没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去对此事件做出具有价值的评论,反而仅仅使用带有暴力色彩的语言文字去毫无目的性的攻击当事人。而这些未经理性思考的宣泄性表达恰恰反映出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公民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权益和诉求得不到保障和重视,社会矛盾无法及时地被解决,从而导致大量无处排解和释放的压力,面对这种对社会生活中不满愤懑的情绪,网民借网络热点事件将网络世界当成负面情绪的宣泄地。
  2.4 恶魔效应
  恶魔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在“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将当事人贴上了“辱华”“卖国求荣”“谄媚美帝”的标签,这样的舆情引导使整个网民的心理中产生了一种对当事人的偏见之情。在诸多的网友评论中可以看到对当事人演讲内容之外的人格侮辱,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网友仅仅通过这短短几分钟的演讲并不能对一个人的品质做出论断,或者说一些网友激进论断的出现仅是因为当事人被媒体和意见领袖贴上的“辱华”标签。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在5月25日的报道中指出,曾有美国智囊学者说过,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在民族心理深处,总把美国当作追赶目标;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试图在经济甚至军事实力上赶超美国。也许是这个原因,比较中美两国优劣的言论常能触碰到中国民族心理的敏感处。
  回归到此事件中来,当评论者仅仅作为一名普通网民来看当事人和她的演讲的时候,网民的心理敏感地带很容易地就被“辱华”这一词汇所刺激,加之通过对媒体窮追猛打式评判的判断,网民们对当事人的论断难免会受到恶魔效应的影响。
  2.5 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生活状态或处境与某种参照物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而形成的心理落差和不平衡感。在此事件中,当事人在演讲中对比空气质量的时候称赞了美国良好的空气质量并抱怨了对中国雾霾问题的严重。
  由于中国与美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环境质量事实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严重的雾霾问题近年来深深地困扰着国人。因而在听到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公开批判此事之后中国网民的神经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网民的心理的确存在着对美国环境优越的嫉妒之情,但大多数中国网民由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将这种心理抛之脑后。
  因此所造成的相对剥夺感造成了网民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状态,体现在对此事的舆论方面就是对Yang Shuping本人的声讨,讨伐她对于美国的“谄媚”之情。
  3 事件启示
  网络舆情在当今成为社会公众对于热点事件态度的映射,从客观上讲,网络舆论由网民所创造,而网络舆论又是网民心理的直接反应。
  面对当下鱼龙混杂的网络舆情,治理和改善的目标任重而道远,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网络媒体应增强网络信息内容的透明度,保证消息报道的真实性,为网民客观完整的获取信息提供事实性基础,从而减少网民受众因消息源的断章取义对事实真相的误读;其次,政府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时应及时做出官方和权威的回应,正视现实问题的存在并加强引导网络舆情向积极方面的发展,为网络环境的和谐创造客观性条件;最后,网络舆论的和谐和网络环境的净化的核心还是每一个网民本身,其中培养网民自身媒介素养是关键,尤其是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舆情时,网民们的立场和态度需要做到不以主观意志改变而转移,保持对事物本身的客观分析,做到审慎查看并多方核實,认清信息的本质问题后发出理性的声音。
  参考文献
  [1]肖晓雷.网络热点事件非理性舆论中的网民心理探析——以“杭州飙车案”为例[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28(8):47-49.
  [2]曾小梦.基于网民心理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3]周春燕.当前网络问题中网民心理问题分析[J].才智,2011(27):315.
  [4]陈炳宇.网络舆论社会心理分析——以王宝强婚变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8):336.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共青团要寻求运用新媒体平台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契合点,客观认识网络新媒体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主动拥抱移动互联网大时代,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创新开展共青团工作。  关键词 新媒体;创新;共青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2096-0360(2017)18-0032-02  1 网络新媒体现状 
期刊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营销的形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售书与纸质传播,新兴的数字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类型的数字媒体不断渗透到出版中,在新媒体时代下,畅销书营销新方式也应运而生。文章主要论述了在新媒体大环境下图书的跨媒介传播形式,具体以畅销书《好吗好的》为例深入阐述图书传播,并分析《好吗好的》的营销策略留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图书市场;《好吗好的》;传播形式;营销策
期刊
摘 要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名片,微信等微媒介的兴起为城市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呈现方式。文章力图从微信公众平台对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城市文化;微信公众平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6-0104-02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外化,城市文化传播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要提升城市文化传
期刊
摘 要 自2013年9月7日起,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提出了许多重大战略构想。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能够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在海外传播中运用丰富的手段和工具,让沿线各国准确了解“一带
期刊
摘 要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掌上交互软件,其便捷、快速的信息接收和传输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使用人群的覆盖面广。乌鲁木齐市气象局通过微信公众号“乌鲁木齐气象”开展公众气象服务近两年来,积累了一定的用户群。文章就“乌鲁木齐气象”开展公众服务以来关注用户数、图文阅读量及菜单点击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希望能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公众气象服务;防灾减灾
期刊
摘 要 身处大数据和过剩信息的风险社会,新闻客户端的用户需求由最基础的新闻聚合,进阶到如今的深层互动与社交需求。在低迁移成本的威胁之下,澎湃新闻率先开展新一轮的用户思维实践,颇具前瞻性地进行社区关系网的编织。在其新闻问答社区——“问吧”中,邀请新闻当事人、报道组记者以及相关专家入驻,同用户一起进行新闻价值的再挖掘。其试图建立的“新闻+服务”的闭环,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逻辑产物,它颠覆了新闻生产模式,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互联网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的依赖逐渐加深,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而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随着移动互联的程度不断加深,积极进行改革,树立品牌意识,延伸产业链,搭建多元化平台,注重营销方式的整合,培养互联网思维,是传统媒体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传统电视节目;媒介融合;启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 近来乐视网频频被推上风口浪尖,采用经济学赢利模式设计五要素分析发现:乐视网利润点权重波动幅度大,终端业务比重高;细分利润源和利润杠杆的实施,使企业取得了不错的营销效果;同时也面临着行业寡头垄断的利润屏障,需要优秀的利润家带领前行。  关键词 视频网站;乐视网;赢利模式;利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你好 明天”微评栏目在2017年发布网络新闻评论的分析,分析出网络新闻评论在选题上紧抓受众关心话题,语言上贴近读者,更新时间固定,结构灵活,“软化”传播的特征。  关键词 网络;新闻评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3-0021-02  1 网络新闻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区分于传统媒体中的新闻评论,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适
期刊
上海广播电视台(SMG),上海 200041  摘 要 从传者研究的角度入手,通过对SMG旗下平均阅读数排名前五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深度访谈,结合创新扩散理论、期望确认理论、媒介丰富度理论等传播学研究理论及模型,探索归纳高用户黏性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一般特征,即资讯有用性、内容娱乐性、内容丰富性、服务优质性等特征,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受众的满意度及黏性。  关键词 媒体融合;SMG;微信公众号;案例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