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竞争中的军备控制与全球战略稳定——以美苏核军控谈判为例

来源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27461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更好应对与日俱增的全球战略稳定风险和考验,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和借鉴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核武器领域军备控制的实践和经验.美苏军控谈判呈现出三个特点:双方习惯于先达成讨论事项的整体框架,然后再谈判具体细节;双方都试图通过军控限制对手的能力并保存自己的实力;美国行政部门内部以及行政部门和国会之间的博弈对军备控制协议有重大影响.从美苏军控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三条经验:核军备控制是美苏共同利益;军备控制与军备建设都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透明与核查是建立信心的重要途径.中国缺乏军备控制的经验,但更大程度参与军备控制的压力日益增加.为此,中国可通过提高军事透明度、参与各层级战略对话、主动设计军控框架方案等手段提升应对军控谈判的能力,同时也要坚持中国核战略传统不动摇.
其他文献
美国怎么了?这是近年来中国知识界面临的一大问题,即便是许多做美国研究的专家也看不懂美国近期的变局和乱象.为什么美国测不准?原因在于我们头脑中的美国观是对以罗斯福新政为核心的1932年至1972年之美国"短20世纪"的理论凝炼,但美国本身却在1970年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即从理论的美国到现实的美国之间的认知偏差越来越大.我们当前面临着重新理解美国的学术使命,对于研究美国史的学者来说,首先应把自1970年以来的美国视为某种秩序形成的整体,在美国通史的视野中补上"当代史"这一分期以及学术领域.其次应摆脱
理解中国现代进程的哲理涉及三体而非两体,其中家本体相比个体本体和集团本体处于更本源的地位.代际时间是家本体的意义生发机制,它处于主观时间和物理时间之间,借助现象学和《周易》的时间观有助于说明它.这种代际时间流内含前后互补的回旋,体现在“时晕”和“几微”中.亲亲之爱是此时间本身的意义呈现和构成途径,其中孝行的回爱成就了人类意识的时晕,使得人生本身具有了超个体的连续深意,更为鲜明地表现出入性的特点.所以,纯真的爱不仅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或回旋的.
在具体论述"家"的问题时,《论家》提出了"双重本体"的概念,即个体与亲亲.拙作一方面积极肯定"个体"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另一方面高度推崇中国文化传统对于"亲亲"的发见.张祥龙、张再林两位教授在肯定"双重本体"的基础上,都试图再推进一步,或是回归"家本位",或是强调"身本位".笔者认为,强调"双重本体"的"双重性"之于现代中国有它的必要性,但进一步的归约工作也可能带来某种局限.在现代世界中拯救"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论域,发挥"家"的力量才能够形成一种"健全个体",同时,"亲亲"才能够发展出一种生命共同体的文
在新政—民权政体下,美国宪法形成了人们熟悉的两大阵营划分:自由派运用活宪法主义主张司法能动,保守派运用原旨主义主张司法节制.然而,这一阵营划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政体变迁发生改变,只不过宪法上的变化通常会滞后于政治.在里根政体下,两大阵营已出现了松动迹象.随着共和党主导的里根政体进入末期,两大阵营调整甚至重组的可能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如果新的政体由民主党主宰,美国可能会出现"第二进步时代",而新政早期总统与最高法院的冲突可能重现.
要素的国际流动决定了全球经济运行机制,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中央对上海的新定位,要素市场是上海代表中国进一步深入参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关键载体.归纳上海要素市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独特性和普遍性范式,对提升中国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经济新变局下,既要看到逆全球化割裂的严峻挑战,也要看到时代潮流重塑的战略机遇.新时期强化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需要从提升要素市场国际化水平入手,着力集聚、链接、辐射、支配全球高端要素,以提升高端要素的价值
最近,媒体上热烈讨论关于"文科生太多"的问题.(1)这其实是很一般化的说法.文科生在中国太多了吗?那要看具体情况.有些专业的文科生可能还不够,比如国家要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很需要政府管理方面的人才,这方面的人才恐怕还不够.历史学也是这样,有的方面,如中国史、近代史都很强,但世界史可能相对弱一些.世界史里也有区别,如美国史研究队伍兵强马壮,研究西班牙史、葡萄牙史的则相对缺乏.而当前史学领域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做宏大叙事的人很少.
网络文学属于电子—数字文化知识型中的数字文学范式,中国网络文学在这个意义上担负着振兴中国当代文学并将之推向新历史发展阶段的使命.然而通过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境况的考察可以发现,在深层次上中国网络文学正遭遇着来自网络文学平台异化、网络文学制度不健全和精英批评话语错位带来的三大钳制,它们正在把中国网络文学拖入一种发展的困厄境地,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当代文学使命的达成.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人对某一概念的认知存在认知可得性和认知一致性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既有的关于中国民众民主观的研究存在"民本主义""社会主义""监护式民主"等不同见解,但都忽视了民众对民主是否具有足够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是否具有稳定的、逻辑连贯一致的结构.依据2015年和2019年"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项目数据,可以从民众对民主概念的认知可得性以及对抽象民主原则与具体民主观的认知一致性两个层面,对中国民众的民主认知进行重新测量与评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不同层面的民主特征的认知可得性较低,且存
网络文学曾是形态多元的概念,如今却成为统一在"网文"名下的通俗长篇小说.在"网文"诞生过程中,资本以读者需求为名忽略并压制其他无利可图的文体;学术话语借命名之机规训新媒体现象,并拓展文学话语权力;不同级别媒体也通过确立选择标准和表述方式,从各自需求角度出发,加剧"网文"对"网络文学"的替代和简化.统一面貌下网文数量的不断增长,是流水线式规模化生产、通俗小说写作技巧的教学传授,以及人人皆可成"神"的造梦说辞共同运作的结果.资本主导的基于数据分析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将网文读者纳入作者行列,在消遣模式下生产;另一
互联网带来了次生口语文化的勃兴,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并发展于次生口语文化语境.次生口语文化构成了网络文学发展的背景、线索与动力学,并赋予其相应内容、写法与文化特质.在次生口语文化语境中,评论开始内容化,由此改变了文学的外延与结构形态;群体讨论使文学创造走向维基百科式的生产,社群智慧内化为网络文学的"金手指";交流与故事的双环境化带来了网络文学中叙事的越界,表现出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混合",并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元意识".中国网络文学呈现了从印刷文化"去活态化"向次生口语文化"再活态化"的转型,由此而展示出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