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ng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文教育对于青少年一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当前,由于我国中职教育过于重视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于学生必要的人文教育,使得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修养不足。本文分析探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施予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人文教育 情感
  
  引言
  
  进入21世纪,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比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当前我们的职业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职业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得当前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于学生必要的人文涵养的教育的问题,这必将不利于中职学生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当前中职教育亟待改革,关键是需要彻底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人文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实施的。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语言范式对他们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新时期的中职语文教育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中职学生在学会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一、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所包涵的深刻内涵
  
  从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
  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1)丰富的思想性。“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2)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3)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地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钱理群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它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然而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范畴演化为重理轻文的现象,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被自然科学化,使文科教学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即把教学内容客观化,淡化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崇尚理性知识结构,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情感与想象的、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语文教学向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逻辑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内蕴、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的丧失。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使中职的语文教学有根本性的改变,和其他的一些普通高中没有什么区别,这固然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的,但缺乏思想上的认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
  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加强人文教育,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首先,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中职学校应通过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笔者认为,字词数量、句篇规范固然重要,但终归属于工具,而掌握工具也是为了让其服务于更高的目标。学生已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掌握了拼音和基本字词,其实就具备了文字工具的基础,即使学生用这个工具还用得不很顺手,但我们应当相信,他们有很大的潜能。中专阶段的语文教育没有必要过多停留在帮学生打磨字词工具和学各种文章规范这个层次,而理应提升到更为高端,也是回归其最为本原的目标上来——以文化来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把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打通。
  其次,中职学生不成熟的心理表现及其中职学校的硬性管理,极其需要语文的人文教育来引导和中和。
  中职学生处于性格的动荡期,既有成绩差的自卑心理,又有想证实自己的过度自尊心理,还有对未来缺乏信心的恐惧心理等等,这使得他们要么消极要么逆反。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通过情感熏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整天无所事事惹是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
  再次,人文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中职学生基础差,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接受人文情感教育。
  中职阶段的人文教育依托的不是教育主体掌握较多的字词或是扎实的理论知识,而更多的是主体的心理感知能力。学生们既然都到了同样的年龄阶段,其心理、情感自然会达到一定的水平,感知能力并不会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据说有个人看了毕加索的抽象画后非常不解,于是就去问毕加索:“你画的是什么东西,我怎么看不懂?”毕加索就问他:“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啊。”“懂吗?”“不懂。”毕加索的这个富有幽默感的提问启发我们,即使学生不能够对某一个问题说得清清楚楚弄得明明白白,但他们一定有感觉,也就一定有希望。也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不应因生源分数不高而怀疑、降低对其进行该阶段应有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性的主要途径
  
  (一)借助名著名篇,让学生在阅读中熏陶出自身人文性。
  中国有着巨大的人文传统。孔子的一生,都在整理古代的学问——注“六经”,试图说服古代的统治者。《诗经》是民歌,属文学;《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春秋》属当代史;《乐》是音乐,就是现在理解的文艺;《礼》是写政治规范,讲社会秩序;《易》是中国古代哲学。还有古代很多给人美、爱的享受的诗篇。借助阅读,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可以为学生开列一些课外阅读书目,供学生课外阅读参考。教师所开的书目不要局限于单纯的文学作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范围可以适当放宽些。大致说来,自然科学知识、文史哲知识等可以无所不包,这样既可充分照顾到学生多样的兴趣,又可以使他们得到全面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比如,读人物传记,寻找其中的人文精神。不少学生在读《拿破仑传》的过程中,知道少年时代的困苦经历一直激励拿破仑勇往直前,无论他遇到什么挫折,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在别人把时间拿去享乐的时候,他却读了大量历史书与地理书,他后来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指挥很多决定法国命运的战役,和他的这些阅读有一定的关系。在感情方面拿破仑虽然可以对很多人冷酷无情,但对无怨无悔地帮助了他的初恋情人德西蕾的感情却始终如一。再如,读优秀文学作品,领悟其中的人文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值得欣赏的除语言文字之美之外,更主要的是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情美、人性美,学生多读一点文学作品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如《唐诗三百首》、《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聊斋志异》、《阿Q正传》、《雷雨》等艺术精品。通过阅读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二)通过写作,让学生在具体运用语言文字写作中提升人文修养。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着鼓励学生用文字来表达其真情实感。关于写作,叶圣陶曾认为首先应有充实的生活,要使生活充实,“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鼓励学生用文字来抒发和表达他们内心真实的感情与感受。对于作文的评判,不能用单一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应该因势利导。比如我曾要求学生写一篇小作文——《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几个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写了自己来上学,父母送别的情景。一篇篇作文,一幕幕生活图景,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做儿女的对父母的一片爱心的理解和感激:“千叮万嘱,送了一程又一程,父亲连口水也舍不得喝,饿着肚子把身上仅有的零钱全掏给了我”、“寒风中母亲在卖菜为我筹集学费”、“家里仅有的一头猪卖了近六百元钱,而我们姐弟三人一开学就拿去了四百元”……讲评课上,我强调了父母的无偿付出和学生们的感恩之心,希望这能化为信心与动力。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对生活的感悟中,用在课堂中所学得的知识来抒发自已的情感,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人文修养。
  总之,人是教育的产物,新时代的中职语文不能再把性质定位在工具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上,而应同时强调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重.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之探讨[J].成功(教育),2007,(2).
  [2]郑玉锋.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文学教育(下),2007,(6).
  [3]卢静娜.中职语文改革创新探讨[J].成才之路,2007,(27).
  [4]程艳侠.人文情感教育路修远中职语文教学需再求索[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9).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