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无效的作业现象
某班黑板写着布置作业情况:
语文作业:①背诵课文“兰亭集序”(明天抽查);②《××讲堂》同步完成。
数学作业:①90页T5、91页T9题(明天早上交);②《××讲堂》同步完成。
英语作业:①《××讲堂》必修1Unit 5单元;②英语周报第44期完成(明天讲解)③准备听写。
化学作业:①《××讲堂》同步完成;②化学试卷完成(下节课评讲)。
历史作业:①《××讲堂》同步完成;②《××讲堂》第五、六单元测试题写完(下节课评讲)。
地理作业:发下的试卷题完成(下节课评讲)。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
1. 当前存在问题:作业太多,学生任务重;作业不够具体,任务不明确;作业不精选,随意性强:完成时间模糊,学生不紧张;上交时间不明,学生拖拉。
2. 问题导致结果:不交作业、不按时交作业、作业交不齐、字迹潦草、交错作业本,没有固定的作业本,一本作业本做几个科目的作业,作业本不统一,教师面对一堆五花八门的作业本,所订教辅资料根本没法完成。
3. 作业过程观察:早读晚修抄作业,边聊天边做题,边听MP3边做题,边吃口香糖边做题,抄同学作业或抄参考答案,不打草稿,不会使用草稿纸,先把题目抄到作业本上后解题,碰到不会解的题立刻问他人或找资料或手机上网,不清楚何时交作业。
4. 学生反馈情况:基础太差、进度太快、无奈无助;作业太多、顾此失彼、无暇顾及;要求不严、批改滞后、无惧无趣;不批不改、随意批改、无情无效;讲评不精、不表彰先进、无成就感。
(二)教师层面
1. 教师缺乏学情调查。教师备课重教学内容,轻作业精选,上课满堂灌,不考虑学生接受程度,不走进学生心灵,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分离,魂不附体,从而导致课堂上不断制造差生,再指望到课后补差,结果只能是越补越差,收效甚微。接着,搞题海战术,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为何课堂上有学生会开小差,不愿听讲?其实,那是因为学生拿到的作业他根本不会做或他们听课没听懂、甚至听不懂。显然,只有让每个人在课堂上真正有事能做,学生的注意力才可能集中。其实,学情调查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广义地说,教师的一生都在进行着学情调查工作。作为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时时刻刻都处在学情调查的状态,否则是难以做到因材施教,难以做到高效的反馈、评价和引导。有些班级学生数学、英语成绩基础太差,教师没有切实有效的学情调查与分析,还在继续满堂灌,只能是越上课越糟糕,差生就是这样炼成的。
2. 教师缺乏系统思维。对考纲的把握→对试题的研究→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对学情的了解→课堂目标重难点→课后反馈反思→适时复习巩固;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中→时间要限定→上交要按时→反馈要及时,这些都是系统工程。各科作业太多学生不堪重负,学生无法统筹协调,难以分配时间,更何况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作业任务。同时,学生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科知识点在本科目的知识网络系统中的定位不明确,导致学习无整体规划,盲目适从,造成学生手足无措,学生身心不和谐,精神备受煎熬,学生势必失去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平衡。班级科任教师没有统一思想,没有形成合力,各自为政,要使学生日常学习中做到时间的最优化将是困难重重。此外,教师抢时间,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只管耕耘不管收获亦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其实,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方向不正确,教师越努力犯错误越大。时间加汗水取得好成绩精神可嘉,但行为不值得提倡。教师比成绩,成绩背后要比减负,减负取得的成绩才是真正的成绩,才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
3. 教师缺少身心投入。一是缺少时间投入、选题不够精练;教师缺少情感投入,批改忙于应付;教师缺少智力投入,做题过程缺少监督,批改缺少策略,讲评不够得法。要使分数不再苍白不再是冷冷冰冰的数字,让一个个学生的分数充满情感充满爱,就要明白只有真正的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明白成绩背后是作业,作业背后是情感,情感背后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的背后是良好的师德。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亟需教育体制、人事制度、工资体制、福利制度的改革,唯其如此,才能增强教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遵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大方向,学校自身完全可以创造性地建立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的教育模式;而一线教师也完全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性地在小范围内进行探索实验。
三、“三变”:让作业“有效”起来
1. 变重备教学内容为重备课堂作业。备课不但要重备教学内容,更要将重心放在备作业上。学生作业量要严格控制,做到少而精,要求要具体清晰,能让教师及时批阅,教师来不及批阅的作业坚决不允许布置。学生做作业,教师给予评析,学生再进行反思,这是必须完成的一个过程。布置作业,年级组长或学科组长要主动协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保证各学科之间的均衡,只有做好量的控制才能为教师的精心批阅和及时反馈提供可能。很多练习册上的题与上课内容难以吻合,题量过多,难度过大,没有针对性,学生做这种作业,只会是恶性循环。教师要多买几本教学参考书或多上学科网站,从中精选、精练、精评,“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实际的作业,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吃透教材,研究试题,提高自身的命题能力。
2. 变盲目批改为高效讲评。教师布置一道练习,学生就要像考试一样及时地完成一道,教师认真地批改一道,并认真地评讲一道。这首先要求学生要有一本心爱的作业本,从一次次作业中与老师进行一次次沟通,从而找到一种情感寄托,而这种情感寄托其实就是学生对老师批改的期待,特别是书写的评语的期待。教师在批改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写上鼓励的话,找出优秀和典型,总结共性与个性。课前表彰优秀,展示优秀,特别是优秀思维的展示,包括解题切入点、独特的解法、新颖的表述、答题步骤和语言表达中严密的逻辑思维,当然还有典型错误的纠偏、错误思维的解剖、题型的拓展与变化、答案的升格与拔高。让学生的思维从优秀走向卓越,就要让优秀者上台去给他人讲解与表达,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内驱力。
3. 变课后作业为当堂训练。适量的课后作业是为了使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使学生认识深化、思维深刻。而目前,学生课后作业多,学生负担重,课后时间被抢占,课堂目标达不成,何况课后做作业作假太多,不作假也是低效。课堂上学生没有做作业的时间就不要布置,少时间少布置,没时间不布置。而当堂训练就是课堂作业必须在课堂上完成,决不把作业移至课后,目的是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保证学习过程紧张、防止学生精力的流失,利于学生限时训练和教师即时督导反馈。
鉴于当前学校发展,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要实现作业校本化、班本化、生本化还比较困难,要落实当堂训练必须选出一套优秀教辅资料,或者不照搬现有的练习,而要由教师根据班级情况有选择地选用或自编题目,这一定要有量的限定和时间的限定,最终达到教师跳进题海找题,学生跳出题海做题,减少作业的无效劳动,增加作业的有效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责任编辑 黄日暖
某班黑板写着布置作业情况:
语文作业:①背诵课文“兰亭集序”(明天抽查);②《××讲堂》同步完成。
数学作业:①90页T5、91页T9题(明天早上交);②《××讲堂》同步完成。
英语作业:①《××讲堂》必修1Unit 5单元;②英语周报第44期完成(明天讲解)③准备听写。
化学作业:①《××讲堂》同步完成;②化学试卷完成(下节课评讲)。
历史作业:①《××讲堂》同步完成;②《××讲堂》第五、六单元测试题写完(下节课评讲)。
地理作业:发下的试卷题完成(下节课评讲)。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
1. 当前存在问题:作业太多,学生任务重;作业不够具体,任务不明确;作业不精选,随意性强:完成时间模糊,学生不紧张;上交时间不明,学生拖拉。
2. 问题导致结果:不交作业、不按时交作业、作业交不齐、字迹潦草、交错作业本,没有固定的作业本,一本作业本做几个科目的作业,作业本不统一,教师面对一堆五花八门的作业本,所订教辅资料根本没法完成。
3. 作业过程观察:早读晚修抄作业,边聊天边做题,边听MP3边做题,边吃口香糖边做题,抄同学作业或抄参考答案,不打草稿,不会使用草稿纸,先把题目抄到作业本上后解题,碰到不会解的题立刻问他人或找资料或手机上网,不清楚何时交作业。
4. 学生反馈情况:基础太差、进度太快、无奈无助;作业太多、顾此失彼、无暇顾及;要求不严、批改滞后、无惧无趣;不批不改、随意批改、无情无效;讲评不精、不表彰先进、无成就感。
(二)教师层面
1. 教师缺乏学情调查。教师备课重教学内容,轻作业精选,上课满堂灌,不考虑学生接受程度,不走进学生心灵,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分离,魂不附体,从而导致课堂上不断制造差生,再指望到课后补差,结果只能是越补越差,收效甚微。接着,搞题海战术,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为何课堂上有学生会开小差,不愿听讲?其实,那是因为学生拿到的作业他根本不会做或他们听课没听懂、甚至听不懂。显然,只有让每个人在课堂上真正有事能做,学生的注意力才可能集中。其实,学情调查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广义地说,教师的一生都在进行着学情调查工作。作为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时时刻刻都处在学情调查的状态,否则是难以做到因材施教,难以做到高效的反馈、评价和引导。有些班级学生数学、英语成绩基础太差,教师没有切实有效的学情调查与分析,还在继续满堂灌,只能是越上课越糟糕,差生就是这样炼成的。
2. 教师缺乏系统思维。对考纲的把握→对试题的研究→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对学情的了解→课堂目标重难点→课后反馈反思→适时复习巩固;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中→时间要限定→上交要按时→反馈要及时,这些都是系统工程。各科作业太多学生不堪重负,学生无法统筹协调,难以分配时间,更何况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作业任务。同时,学生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科知识点在本科目的知识网络系统中的定位不明确,导致学习无整体规划,盲目适从,造成学生手足无措,学生身心不和谐,精神备受煎熬,学生势必失去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平衡。班级科任教师没有统一思想,没有形成合力,各自为政,要使学生日常学习中做到时间的最优化将是困难重重。此外,教师抢时间,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只管耕耘不管收获亦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其实,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方向不正确,教师越努力犯错误越大。时间加汗水取得好成绩精神可嘉,但行为不值得提倡。教师比成绩,成绩背后要比减负,减负取得的成绩才是真正的成绩,才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
3. 教师缺少身心投入。一是缺少时间投入、选题不够精练;教师缺少情感投入,批改忙于应付;教师缺少智力投入,做题过程缺少监督,批改缺少策略,讲评不够得法。要使分数不再苍白不再是冷冷冰冰的数字,让一个个学生的分数充满情感充满爱,就要明白只有真正的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明白成绩背后是作业,作业背后是情感,情感背后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的背后是良好的师德。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亟需教育体制、人事制度、工资体制、福利制度的改革,唯其如此,才能增强教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遵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大方向,学校自身完全可以创造性地建立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的教育模式;而一线教师也完全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性地在小范围内进行探索实验。
三、“三变”:让作业“有效”起来
1. 变重备教学内容为重备课堂作业。备课不但要重备教学内容,更要将重心放在备作业上。学生作业量要严格控制,做到少而精,要求要具体清晰,能让教师及时批阅,教师来不及批阅的作业坚决不允许布置。学生做作业,教师给予评析,学生再进行反思,这是必须完成的一个过程。布置作业,年级组长或学科组长要主动协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保证各学科之间的均衡,只有做好量的控制才能为教师的精心批阅和及时反馈提供可能。很多练习册上的题与上课内容难以吻合,题量过多,难度过大,没有针对性,学生做这种作业,只会是恶性循环。教师要多买几本教学参考书或多上学科网站,从中精选、精练、精评,“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实际的作业,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吃透教材,研究试题,提高自身的命题能力。
2. 变盲目批改为高效讲评。教师布置一道练习,学生就要像考试一样及时地完成一道,教师认真地批改一道,并认真地评讲一道。这首先要求学生要有一本心爱的作业本,从一次次作业中与老师进行一次次沟通,从而找到一种情感寄托,而这种情感寄托其实就是学生对老师批改的期待,特别是书写的评语的期待。教师在批改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写上鼓励的话,找出优秀和典型,总结共性与个性。课前表彰优秀,展示优秀,特别是优秀思维的展示,包括解题切入点、独特的解法、新颖的表述、答题步骤和语言表达中严密的逻辑思维,当然还有典型错误的纠偏、错误思维的解剖、题型的拓展与变化、答案的升格与拔高。让学生的思维从优秀走向卓越,就要让优秀者上台去给他人讲解与表达,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内驱力。
3. 变课后作业为当堂训练。适量的课后作业是为了使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使学生认识深化、思维深刻。而目前,学生课后作业多,学生负担重,课后时间被抢占,课堂目标达不成,何况课后做作业作假太多,不作假也是低效。课堂上学生没有做作业的时间就不要布置,少时间少布置,没时间不布置。而当堂训练就是课堂作业必须在课堂上完成,决不把作业移至课后,目的是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保证学习过程紧张、防止学生精力的流失,利于学生限时训练和教师即时督导反馈。
鉴于当前学校发展,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要实现作业校本化、班本化、生本化还比较困难,要落实当堂训练必须选出一套优秀教辅资料,或者不照搬现有的练习,而要由教师根据班级情况有选择地选用或自编题目,这一定要有量的限定和时间的限定,最终达到教师跳进题海找题,学生跳出题海做题,减少作业的无效劳动,增加作业的有效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