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飞地经济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飞地经济和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分析飞地经济模式的内在属性,探究我国飞地经济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构建和完善飞地经济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机 构】
:
西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
【出 处】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地经济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飞地经济和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分析飞地经济模式的内在属性,探究我国飞地经济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构建和完善飞地经济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提出的要求.“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紧跟党走、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朴诚勇毅的诚信观、廉洁奉公的义利观、德性主义的幸福观为主要内容的大别山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别山人的伦理价值观也遭受到了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经济伦理观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的侵蚀.新时代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
民族村镇不仅是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空间载体,更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简称民族“三交”)这个历史过程的深刻印记.长期以来,民族村镇更多的是以自身民族的特色文化为基础而构建的发展路径,这造成了民族村镇同质化发展十分严重.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需要以系统观念,从民族“三交”的视角挖掘民族村镇中蕴涵的深刻历史内涵,从宏观整体的角度设计民族村镇的振兴路径.笔者以武陵山地区民族村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民族村镇发展与“三交”的关联,分析目前民族村镇发展的问题,从文化线路的视角提出民族村镇区域联动发展的路径.
边民是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国民群体,承担着稳边护边的特殊责任.铸牢边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民族团结、实现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铸牢边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有利因素,也有制约因素.要强化“兴边富民行动”铸牢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打牢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治等基础,实现边境地区与内地的物质联通与民心相通,做到上下协同,久久为功.
为了强化民族意识并塑造文化认同,黎族地区进行了民族文化振兴的体系建构,黎祖大殿的建造是其中之一.以建筑叙事理论为切入点,从空间美学、场域建构、审美生境和审美体验等层面分析了黎族传统建筑艺术当代建构的方式与美学内涵.由于叙事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建筑空间自身的文化性,黎祖大殿建构的不仅是展演黎族文化的精神空间,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社会空间和全球化与地方化互嵌融合的文化空间.
非遗表演通过在地化集聚和同地化展演,对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和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基于“结构性-非结构性”分析框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天天泼水节”表演为个案,运用深度访谈、观察法等,探讨非遗表演的地方性建构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遗表演中,政府、景区经营者、泼水演员和游客等多元主体通过空间表征和舞台化叙事参与地方性建构过程,其建构特征体现为宗教和传统文化的物质景观表征和具身性呈现,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维度上.国家话语、消费逻辑、经济资本和文化习俗规则等结构性因素,以及日常生活实践和个人能动